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5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17篇
耳鼻咽喉   12篇
儿科学   25篇
妇产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96篇
口腔科学   12篇
临床医学   56篇
内科学   103篇
皮肤病学   11篇
神经病学   64篇
特种医学   132篇
外科学   131篇
综合类   123篇
预防医学   22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29篇
中国医学   13篇
肿瘤学   10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8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3篇
  1973年   6篇
  1972年   6篇
  1971年   3篇
  197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具有恶性潜能的非定向分化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起源于胃肠道肌间神经丛的Cajal间质细胞,以腔内生长方式为主,表现为较大的球形或半球形隆起的质硬病灶,常规胃镜检查对诊断有提示作用Ⅲ。但向腔外生长的外生型GIST在常规胃镜检查时极易被漏诊。笔者等应用内镜超声(EUS)及其引导下的细针穿刺活检成功诊断了2例外生型胃间质瘤,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2.
胃肠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多数GIST发病机制是c-Kit基因发生功能获得性突变,表达Kit蛋白并持续激活其下游信号通路使肿瘤细胞持续增殖。作为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在GIST中的应用使得靶向治疗成为手术治疗以外最为重要的治疗方式,已深刻影响了GIST的治疗模式。Foxp3~+Treg是体内重要的调节性T细胞,通过抑制CTL、NK细胞等肿瘤抑制细胞的功能,负向调节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研究显示,伊马替尼不仅可通过靶向治疗机制,也可能通过抑制Foxp3~+Treg细胞而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反应,从免疫途径发挥治疗GIST的作用。笔者就伊马替尼对GIST患者外周血中Foxp3~+Treg细胞及其亚群影响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3.

Purpose

To evaluate cone-beam parenchymal blood volume (PBV) before and after embolization as a predictor of radiographic response to 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in unresectabl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Materials and Methods

A phase IIa prospective clinical trial was conducted in patients with HCCs > 1.5 cm undergoing chemoembolization; 52 tumors in 40 patients with Barcelona Clinic Liver Criteria stage B disease met inclusion criteria. Pre- and postembolization PBV analysis was performed with a semiquantitative best-fit methodology for index tumors, with a predefined primary endpoint of radiographic response at 3 months. Analyses were conducted with Wilcoxon signed-rank tests and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on ranks.

Results

Mean tumoral PBV measurements before and after embolization were 170 mL/1,000 mL ± 120 and 0 mL/100 mL ± 130, respectively. Per modified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 25 tumors (48%) exhibited complete response (CR), 13 (25%) partial response (PR), 3 (6%) stable disease (SD), and 11 (21%) progressive disease (P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hanges in median PBV (ΔPBV) were identified in the CR (P = .001) and PR (P = .003) groups, 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bserved in SD (P = .30) and PD groups (P = .06).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ΔPBV and tumor response was established by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on ranks (P = .036; CR, 200 mL/100 mL ± 99; PR, 240 mL/100 mL ± 370; SD, 64 mL/100 mL ± 99; PD, 88 mL/100 mL ± 129).

Conclusions

Intraprocedural PBV can be used as a predictor of response in index HCC tumors of > 1.5 cm.  相似文献   
44.
18F-FDG符合显像与同机定位CT图像融合对肿瘤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符合显像与同机定位CT图像融合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怀疑为恶性肿瘤或肿瘤转移复发的107例患者,在GE HAWKEYE符合线路双探头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装置上进行X-CT穿透扫描和18F-FDG发射断层扫描,并获得发射与穿透融合图像,将分析结果与最后诊断进行对比.结果 107例患者显像阳性75例,其中假阳性6例,真阳性69例;阴性32例,其中假阴性3例,真阴性29例.107例患者共检出病灶167个,其中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灶82个.18F-FDG符合显像结合同机定位CT图像融合对肿瘤或其转移灶诊断的灵敏度为95.8%(69/72),特异性为82.9%(29/35),阳性预测值92.0%(69/75),阴性预测值90.6%(29/32),诊断准确率91.6%(98/107);167个病灶在同机定位CT上均能正确定位.结论 18F-FDG符合显像是临床诊断肿瘤的有效无创手段;与同机定位CT图像融合有助于区别恶性病灶与生理摄取,并能对病灶精确定位.  相似文献   
45.
胃肠道及胃肠道外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胃肠道及胃肠道外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应用光学显微镜观察20例胃肠道及胃肠道外间质瘤的形态特征,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117、CD34、Vimentin、SMA、desmin及S-100等6种抗体的表达情况。结果:20例间质瘤中,女性11例,男性9例,平均年龄59·82岁(27~80岁)。发生部位:胃8例(40%),小肠4例(20%),大肠2例(10%),食管1例(5%),肠系膜4例(20%),大网膜1例(5%)。肿瘤镜下主要由梭形和上皮样细胞组成,有栅栏状、交叉束状、漩涡状及巢状等多种排列。CD117、CD34、Vimentin、SMA、desmin及S-100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5%(19/20),75%(15/20),100%(20/20),40%(8/20),5%(1/20)及25%(5/20)。临床症状以腹部包块、腹部不适及消化道出血为主。良性3例(3/20),潜在恶性4例(4/20),恶性13例(13/20)。恶性间质瘤中的核分裂>5/50HPF、肿瘤细胞坏死及细胞密集比良性和低度恶性者常见(P<0·05)。结论:间质瘤多发生于老年人,无性别差异,胃肠道是其好发部位,细胞排列多样,具有多向分化能力,免疫组化证实部分GIST具有不完全的平滑肌、神经单向或双向分化特征。核分裂>5/50HPF、肿瘤细胞坏死及细胞密集是重要的恶性指征。CD117及CD34是其较特异及敏感的抗体,免疫组化在间质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在颅内常见肿瘤中的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诊断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0例患者的MRI及1H-MRS资料,其中胶质瘤42例,转移瘤36例,脑膜瘤22例。计算瘤体及瘤周水肿区的Cho、Cr、NAA的浓度及Cho/Cr、NAA/Cr、NAA/Cho的比值。结果胶质瘤、转移瘤、脑膜瘤三者之间肿瘤实质区的Cho/Cr、NAA/Cr、NAA/Cho平均值与参照区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高、低级别胶质瘤间瘤周水肿区的Cho/Cr、NAA/Cho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级别胶质瘤与转移瘤间瘤周水肿区的Cho/Cr、NAA/Cho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H-MRS是从微观水平分析脑肿瘤代谢信息的无创性方法,在鉴别诊断颅内肿瘤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7.
神经内分泌肿瘤发病率较低,无特异性症状,且对其研究和认识尚不足,导致该类疾病患者的生存期近30年来无明显改善。笔者结合美国国立癌症网络(NCCN)指南,欧洲神经内分泌肿瘤协会(ENETS)共识及北美神经内分泌肿瘤协会(NANETS)共识就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疾病特点及诊断治疗进行综述,以提高对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认识。  相似文献   
48.
儿童第四脑室-小脑脚-脑干区肿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研究第四脑室-小脑脚-脑干区肿瘤的形态学特点,以及安全地切除此部位肿瘤的手术方法。方法 儿童(15岁以下)第四脑室-小脑脚-脑干区肿瘤(室管膜瘤和星形细胞瘤)23例。术前头颅MRI证实瘤体起源于小脑脚或侧隐窝,分别向第四脑室,脑干,CPA和斜坡生长。采用枕下正中外侧拐入路,术中分区域切除肿瘤,结果 全切除肿瘤12例,近全切除9例,大部切除2例,无手术死亡,术后病理证实室管膜瘤13例,恶性室管膜瘤2例,星形细胞瘤8例。结论 起源于小脑脚或侧隐窝的肿瘤,以脑干为中心呈半弧形生长,肿瘤侵袭范围包括第四脑室,小脑脚,脑干,CPA和斜坡,合适的手术入路和术中分区域切除肿瘤的技术,可以做到安全地全切除和/或近全切除肿瘤。  相似文献   
49.
50.
谢亚柳  胡国华 《医学综述》2007,13(13):1002-1004
肿瘤细胞的转移影响患者的预后,微淋巴管的生成对肿瘤的淋巴转移有着重要意义。研究显示,明确区分微淋巴管及微血管是肿瘤微淋巴管研究的关键;淋巴管在肿瘤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将抗微淋巴管形成及经淋巴管治疗作为新的肿瘤治疗的靶点尚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就该问题对文献资料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