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0489篇 |
免费 | 7721篇 |
国内免费 | 424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039篇 |
儿科学 | 849篇 |
妇产科学 | 3200篇 |
基础医学 | 4831篇 |
口腔科学 | 603篇 |
临床医学 | 9640篇 |
内科学 | 10668篇 |
皮肤病学 | 400篇 |
神经病学 | 1298篇 |
特种医学 | 4945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53篇 |
外科学 | 17602篇 |
综合类 | 14131篇 |
现状与发展 | 3篇 |
一般理论 | 1篇 |
预防医学 | 4868篇 |
眼科学 | 254篇 |
药学 | 3704篇 |
10篇 | |
中国医学 | 426篇 |
肿瘤学 | 2293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97篇 |
2023年 | 1174篇 |
2022年 | 2240篇 |
2021年 | 3062篇 |
2020年 | 2727篇 |
2019年 | 2520篇 |
2018年 | 2305篇 |
2017年 | 2547篇 |
2016年 | 3155篇 |
2015年 | 2849篇 |
2014年 | 5253篇 |
2013年 | 5000篇 |
2012年 | 5525篇 |
2011年 | 6183篇 |
2010年 | 5320篇 |
2009年 | 5218篇 |
2008年 | 5184篇 |
2007年 | 5649篇 |
2006年 | 5352篇 |
2005年 | 5088篇 |
2004年 | 4035篇 |
2003年 | 3530篇 |
2002年 | 3025篇 |
2001年 | 2882篇 |
2000年 | 2344篇 |
1999年 | 1793篇 |
1998年 | 1536篇 |
1997年 | 1380篇 |
1996年 | 874篇 |
1995年 | 748篇 |
1994年 | 665篇 |
1993年 | 434篇 |
1992年 | 381篇 |
1991年 | 319篇 |
1990年 | 295篇 |
1989年 | 250篇 |
1988年 | 265篇 |
1987年 | 205篇 |
1986年 | 204篇 |
1985年 | 186篇 |
1984年 | 113篇 |
1983年 | 68篇 |
1982年 | 82篇 |
1981年 | 64篇 |
1980年 | 53篇 |
1979年 | 46篇 |
1978年 | 39篇 |
1977年 | 25篇 |
1976年 | 23篇 |
1975年 | 1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31.
骨巨细胞瘤的MRI诊断价值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的MRI表现特点及其病理基础。资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骨巨细胞瘤患者资料,分析其MRI征象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T1WI上肿瘤实体表现为低、等信号,T2WI上为不均匀高信号,Gd-DTPA增强扫描呈中度到明显强化。此外,MRI还可显示肿瘤内坏死、出血、含铁血黄素沉着等。结论MRI能够提供比较全面的影像学信息,可提高对骨巨细胞瘤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2.
CT增强扫描在评价NSCLC血管生成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 (NSCL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表达水平与CT增强程度的关系 ,从影像学角度评价肿瘤血管生成在肺癌诊断、治疗及淋巴结转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30例NSCLC病人进行动态螺旋CT扫描 (SCT) ,测量病灶增强幅度 ,并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VEGF。对病灶增强值、VEGF阳性表达及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0例肺癌病人CT增强值均数为 (36 .2 8± 6 .41 )HU ,VEGF阳性表达 2 1例 ,阴性表达 9例。VEGF在中晚期的阳性表达高于早期病人 (Ρ<0 .0 5) ,淋巴结转移组高于非淋巴结转移组 (Ρ <0 .0 5) ;癌灶增强值与VEGF阳性表达、肿瘤分期及淋巴结转移亦呈正相关。结论 NSCLC的CT增强程度能够反映肿瘤的血管生成 ,并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有助于肺癌的诊断、TNM分期 ,而且可以从肿瘤分子生物学行为方面补充目前肺癌分期方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
33.
我科自1981年3月至1991年12月应用吻合器行中、下段直肠癌切除术67例,同期发生吻合口漏10例(149%)。本文分析了吻合口漏发生的因素。病变部位、病灶范围、术中操作技术、术前肠道灌洗以及术后骶前引流是影响吻合口漏的重要因素。本文总结了吻合口漏的治疗方法,提倡保守治疗,或加作暂时性横结肠造口术。 相似文献
34.
R. L. Cabrini A. E. Schwint A. Mendez F. Femopase H. Lanfranchi M. E. Itoiz 《Journal of oral pathology & medicine》1992,21(6):275-279
A morphometric study of nucleolar organizer regions (NOR) was performed to analyze their distribution, volume, number and shape in the different strata of human normal oral mucosa epithelium and papilloma and in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employing microphotographs of silver-stained paraffin sections. The different NOR-related parameters evidenc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normal mucosa, papilloma an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The functional polarity of normal mucosa epithelium and of papilloma is also evidenced in terms of NOR-related parameters. The discriminative value of certain NOR parameters was demonstrated. 相似文献
35.
毕新生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1994,16(2):32-34
对28例青年人胃癌的临床及病理分析结果表明,其发病具有症状隐匿、病程短、进展快的特点,本组病例从出现症状到漏诊在6个月内为57.1%(16例),首发症状以上腹部疼痛、吐血、黑便多见,病理特征以结节蕈伞型、高分化腺癌多见。 相似文献
36.
16例胸膜间皮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6例胸膜间皮瘤,其中1例有石棉接触史,占6.17%;>40岁者占81.5%。主要临床表现为胸痛、气短、咳嗽、低热和胸腔积液,临床上易误诊为结核性胸膜炎、肺癌胸膜转移等。胸部x线检查及胸部CT对该病的诊断有帮助,大都有特征性表现。确诊靠针刺胸膜活检及开胸活检。胸膜间皮瘤的治疗主要采用手术、放疗和化疗,对于局限型治疗首选手术切除。肿瘤的良、恶性、疾病的分期及治疗与预后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37.
经蝶垂体腺瘤手术后残留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蝶切除垂体腺瘤手术后残留的原因,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2年10月至2003年1月,在我院及外院经蝶手术治疗后,MRI检查证实仍有残留的118例垂体腺瘤。结果:肿瘤主体残留在海绵窦占46.6%,鞍内37.3%,鞍上5.1%,混合9.3%,颅外1.7%;影响肿瘤根除的主要因素,肿瘤侵袭海绵窦46.6%,术者经验不足36.4%,肿瘤侵润生长9.3%,肿瘤体积巨大3.4%,出血多4.2%。针对残余瘤组织再手术者为10.1%,普通放射治疗39.0%,r刀治疗38.2%,药物治疗11.0%。结论:经蝶手术残瘤的主要原因是肿瘤侵袭海绵窦,这些病例不能或很难单纯手术根除;其次是术者经验不足和技术问题而造成。在有残瘤的病例中,有半数以上病例可以通过提高技术水平达到肿瘤的全切或次全切除。 相似文献
38.
前列腺癌去雄激素治疗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去雄激素治疗前列腺癌的不良反应,并探讨其预防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7月-2006年1月112例去雄激素治疗晚期前列腺癌的临床资料。结果112例患者中,97例完成了不良反应的调查。随访3-36月,去雄激素治疗后潮热、性功能障碍、病理性骨折发生率分别为46%、75%、4%;患者潮热、精神疲乏、四肢乏力、纳差症状明显加重(P<0.05);性功能明显减退(P<0.05)。12例潮热症状严重者使用抗抑郁药博乐欣(25mg,tid)1-2周症状减轻。7例有骨转移性疼痛或严重骨质疏松患者,应用唑来膦酸4mg静脉滴注,每45d一次,骨痛症状缓解。结论去雄激素对前列腺癌患者生活质量有一定影响。博乐欣可减轻患者潮热症状,唑来膦酸可预防和治疗去雄激素相关的骨质疏松并发症。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探讨纤维连接蛋白 (FN)在膀胱癌化疗药物耐受中的作用。方法 :将T2 4膀胱肿瘤细胞分别接种于包被FN、牛血清蛋白 (BSA)的培养板上孵育 2 4h ,加入不同浓度的丝裂霉素C(MMC)作用 2h ,用MTT比色法检测作用后不同时间肿瘤细胞的存活率 ,用ANNEXINⅤ流式细胞分析仪检测不同时间肿瘤细胞的凋亡率。结果 :FN黏附的膀胱肿瘤细胞在不同浓度MMC作用 2h、12h和 2 4h后的平均存活率为 6 8.3%、4 5 .7%及 5 9.1% ,与BSA黏附的膀胱肿瘤细胞平均存活率 4 5 .0 %、2 1.3%、2 6 .6 %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FN黏附的膀胱肿瘤细胞在不同浓度MMC作用 2h和 12h后平均凋亡率分别为 1.4 %和 1.0 % ,而BSA组的细胞平均凋亡率为4 .9%和 8.2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结论 :与FN黏附后的膀胱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MMC的敏感性下降 ,细胞存活率增高 ;FN能抑制MMC引起的膀胱肿瘤细胞凋亡 ,产生药物耐受。 相似文献
40.
Ø. Lidegaard 《Acta neurologica Scandinavica》1987,75(6):427-433
The mortality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in Denmark was analysed for men and women 15-44 years of age, in a 14-year period before and after the appearance of oral contraceptives (OC) in 1966. 1,670 deaths were registered over 28 years, during which the female incidence of cerebrovascular deaths increased by 19% (P less than 0.025), while the male mortality was unchanged. Women showed a percentage increase in deaths from cerebral thromboembolic attacks (CTA) of 33%, men a fall of 14%. The increase of female CTA deaths was most pronounced in the young fertile group, the age group with a high OC use. A relative risk of CTA of 3.3-4.5 for OC users compared with non-users could explain the CTA trend difference between women and men. No other single risk factor responsible for the observed trends could be identified. Both women and men ha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mortality of subarachnoidal hemorrhages, and a significant fall in the mortality 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