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65篇 |
免费 | 25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8篇 |
儿科学 | 5篇 |
妇产科学 | 4篇 |
基础医学 | 48篇 |
口腔科学 | 8篇 |
临床医学 | 77篇 |
内科学 | 6篇 |
皮肤病学 | 76篇 |
神经病学 | 68篇 |
特种医学 | 20篇 |
外科学 | 143篇 |
综合类 | 60篇 |
预防医学 | 15篇 |
药学 | 27篇 |
中国医学 | 309篇 |
肿瘤学 | 1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20篇 |
2021年 | 34篇 |
2020年 | 37篇 |
2019年 | 18篇 |
2018年 | 34篇 |
2017年 | 21篇 |
2016年 | 13篇 |
2015年 | 23篇 |
2014年 | 69篇 |
2013年 | 50篇 |
2012年 | 59篇 |
2011年 | 60篇 |
2010年 | 41篇 |
2009年 | 48篇 |
2008年 | 34篇 |
2007年 | 35篇 |
2006年 | 34篇 |
2005年 | 39篇 |
2004年 | 37篇 |
2003年 | 29篇 |
2002年 | 25篇 |
2001年 | 19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7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4篇 |
1984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7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头针对中风病患者血液流变性、血脂、载脂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头针治疗中风病的作用机制。方法 观测头针对中风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血脂及载脂蛋白的影响。结果 经治疗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血脂及载脂蛋白水平有明显改善。结论 头针治疗可以通过调整血液流变性及血脂代谢而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头针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血脑屏障(BBB)超微结构、血清S100B含量及脑水含量的影响,揭示头针对BBB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SD大鼠,采用线栓法复制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针刺大鼠患侧百会透曲鬓穴;电镜观察BBB超微结构的改变;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S100B含量,观察BBB通透性的变化;应用干湿比重法测定各组大鼠脑水含量。结果:①电镜观察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头针组血管内皮细胞以及毛细血管周围的星型胶质细胞的足突肿胀减轻,血管周围的电子空白区变小,TJ和基底膜的结构破坏减轻;②血清S100B蛋白含量及脑水含量测定结果显示:头针组大鼠在再灌注24 h、48 h、72 h,脑组织水含量以及血清中S100B蛋白含量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头针能够在早期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后的BBB结构和功能的损伤,降低BBB的通透性,减少脑组织中的水含量,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BBB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4.
针刺配合走罐为主治疗不安腿综合征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不安腿综合征针灸临床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用体针、头针、耳针配合走罐治疗本病,并与药物治疗相比较,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该疗法能较好地解决不安腿综合征的症状,总有效率为86.7%,明显优于药物组(P〈0.05)。结论 针刺配合走罐对不安腿综合征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5.
头穴为主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活血与致瘀正相干效应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头穴为主及体穴在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中活血和致瘀的正相干效应。方法:以头穴为主和体穴分别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患者,比较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血脂6项,D-Dimer的变化,并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血脂4项,D-Dimer的变化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2组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头穴为主组治疗效果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针刺同时有活血和致瘀的作用,两者在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中起正相干效应。 相似文献
46.
应用SPECT研究头皮穴区局部浸润麻醉后对电针信号传导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和验证腧穴和神经系统的关系。方法:选择头皮运动区上1/5和中2/5处针刺,观察1小时之内连续接受针刺前、电针和局部浸润麻醉后电针刺激3次SPECT脑灌注显像,结果:针刺前见双侧大脑皮层,丘脑,基底节和小脑的血流灌注和功能基本对称;对电针头皮运动区时,以对侧丘脑,对侧额叶,对侧顶叶的运动和感觉皮质区增高更为明显;而当局部润麻醉后再电针时,对侧丘脑血流灌注和功能下降,定量分析结果和视觉所见相同。结论:(1)一侧头皮针刺激可以同时改善双侧局部脑血流灌注和功能活动;(2)研究结果支持头皮针刺信号是通过三叉神经传导径路入脑并发挥效应;(3)依据SPECT研究结果尚看不出头穴分区与大脑皮层各功能区存在相应的定位关系;(4)当穴区被局部浸润麻醉后,针刺信号的效应明显减弱或被阻断。 相似文献
47.
目的:观察头穴围刺结合运动疗法对脑梗死大鼠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采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7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头穴围刺组、运动组、围刺+运动组,每组15只。参照Zea-Longa报道的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梗死(MCAO)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对应的方法进行干预,干预14天后进行行为学评估;每组随机选取5只大鼠用TTC染色法测定脑梗死面积比;RT-PCR法检测β-catenin mRNA、GSK-3βmRNA表达水平,western-blot检测血管内皮细胞VEGF水平。结果:14天后围刺+运动组mNSS评分、脑梗死面积比优于模型组、头穴围刺组和运动组(P<0.01)。围刺+运动组与其它各组相比可明显上调β-catenin蛋白表达、下调GSK-3β水平、增加VEGF表达(P<0.01)。结论:头穴围刺结合运动疗法可促进脑梗死大鼠的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48.
目的 观察头体针并用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疗效,筛选最佳治疗方法。方法 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头体针组(36例)、头针组(30例)和体针组(30例)3组。治疗6个疗程后进行疗效总结对照。结果 头体针组疗效明显优于头针组或体针组。结论 头体针并用治疗中风后遗症优于单一疗法。 相似文献
49.
头针与脑梗塞后血管的早期再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观察头针对脑梗塞患者脑血管的早期再通及梗塞灶的影响。方法 采用针刺患者头皮血管舒缩区的方法 (头针组 )治疗脑梗塞患者 35例 ,并与单纯药物治疗 (对照组 )进行比较。结果 经 TCD及 CT检查显示 ,头针组在脑血管的早期再通 ,梗塞灶的收缩及临床症状的改善与对照组比有显著差异 (P<0 .0 1)。结论 脑梗塞患者早期进行头皮针治疗 ,可以提早血管的再通时间、缩小梗塞灶及改善临床症状。同时减少由于早期使用血管扩张剂而引起梗塞后出血的危险。 相似文献
50.
目的:观察体针、头针与中药结合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针刺百会、身柱、风池、C6夹脊、肩井、曲池,及头针晕听区,配合内服半夏白术天麻汤化裁。结果:显效21例,好转9例,2例临床控制,总有效率93%。结论:体针、头针和中药协同作用能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状况,缓解眩晕,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