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04篇
  免费   1086篇
  国内免费   101篇
耳鼻咽喉   110篇
儿科学   94篇
妇产科学   115篇
基础医学   347篇
口腔科学   112篇
临床医学   578篇
内科学   646篇
皮肤病学   35篇
神经病学   215篇
特种医学   2249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712篇
综合类   664篇
预防医学   1028篇
眼科学   26篇
药学   293篇
  6篇
中国医学   113篇
肿瘤学   3347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124篇
  2022年   272篇
  2021年   401篇
  2020年   390篇
  2019年   583篇
  2018年   576篇
  2017年   359篇
  2016年   327篇
  2015年   322篇
  2014年   704篇
  2013年   544篇
  2012年   622篇
  2011年   572篇
  2010年   462篇
  2009年   536篇
  2008年   465篇
  2007年   422篇
  2006年   406篇
  2005年   263篇
  2004年   202篇
  2003年   176篇
  2002年   164篇
  2001年   140篇
  2000年   119篇
  1999年   125篇
  1998年   150篇
  1997年   108篇
  1996年   85篇
  1995年   103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37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34篇
  1985年   112篇
  1984年   102篇
  1983年   87篇
  1982年   66篇
  1981年   81篇
  1980年   71篇
  1979年   73篇
  1978年   14篇
  1977年   11篇
  1976年   9篇
  197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目的 研究小鼠烧伤血清对离体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的影响。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仪、HE染色等技术观察小鼠烧伤后不同时间的血清对小鼠骨髓基质细胞 (BMSC)贴壁率和基质祖细胞 (CFU F)集落形成的作用及对不同剂量的6 0 Coγ射线体外照射后的BMSC的影响。结果 小鼠烧伤后 1~ 11d的血清对基质细胞贴壁率和CFU F的形成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 ,13~ 15d的血清主要表现为刺激作用。小鼠烧伤后 15d的血清可明显减少 5 0、70Gy照射后BMSC的凋亡和坏死。 结论 小鼠烧伤后不同时间的血清对BMSC的作用不同 ,可能与血清内细胞因子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12.
目的:观察肺癌患者放疗后一氧化氮分数(FeNO)的增加能否提示放射性肺损伤。方法:本研究中,我们评估了FeNO变化与放疗后呼吸症状、CT扫描改变和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参数之间的关系。测量65例肺癌患者放疗前及放疗后4、5、6、10周和4、7.5月的FeNO。结果:在放疗后,11名肺癌患者(17%)自述有明显的呼吸道症状,21名(32%)患者有超过1/3的被照射肺区表现出放射性肺炎样图像。13名患者(20%)的FeNO增加超过10 ppb。以FeNO增加超过10 ppb为标准诊断放疗相关呼吸症状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18%和83%。FeNO变化与放疗后DVH参数或CT扫描改变之间无显著相关性。3名患者(5%)在第4、5周持续表现出异常高水平的FeNO(2或3倍,高达55 ppb),随后出现了显著的呼吸症状和/或放射性肺炎图像。结论:放疗期间的连续FeNO监测预测肺癌患者放射性肺炎症状或图像的能力较差。然而,三名患者表现出的特定模式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13.
目的 探讨以顺铂为基础的不同化疗方案同步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对放射性肺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20例局部晚期NSCLC,所有患者均接受了以顺铂为基础的联合化疗同步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按化疗方案的不同分为EP(顺铂和足叶乙苷)方案组(57例)、NC(顺铂和多西他赛)方案组(41例)和DC(顺铂和长春瑞滨)方案组(22例),观察3组放射性肺炎的发生、转归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1+2级放射性肺炎EP方案组为33.3%( 19/57),NC方案组为29.3%( 12/41),高于DC方案组[22.7%(5/22)];≥3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EP方案组为10.5%(6/57),NC方案组为9.7%(4/41),DC方案组为4.5% (1/22);但是3组在发生放射性肺炎级别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3组发生放射性肺炎患者的转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顺铂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同步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局部晚期NSCLC发生放射性肺炎是可以耐受的,接受顺铂和多西他赛、足叶乙苷、长春瑞滨联合化疗对放射性肺炎影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多西他赛能提高肺的耐受性,具有较强的放射增敏效应,对于老年且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可考虑优先多西他赛化疗,以减少放射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4.
重视并加强实验教学对防原医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开展课堂实验教学、军事医学演练、综合实验和现场考察等多种形式与内容的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5.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放疗放射性肺损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分析36例乳腺癌术后放疗发生放射性肺损伤患者的CT表现。结果:36例中急性放射性肺炎8例,表现为照射野范围内斑片状、片状密度增高灶或毛玻璃样改变;中间期15例,表现介于急性期与纤维化期之间,可同时见毛玻璃样改变、斑片状实变灶及纤维条索灶;纤维化期13例,表现为照射野范围内的纤维条索灶。结论:CT检查能清晰显示乳腺癌放疗后放射性肺损伤不同时期的特征表现,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6.
放疗是肿瘤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 但肿瘤的辐射抵抗是影响放疗疗效的一个重要原因。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是STAT家族的重要成员, 与肿瘤的发生、发展紧密相关。电离辐射可以对STAT3的表达水平产生影响, 同时STAT3的表达水平也可反作用于细胞, 通过对肿瘤细胞DNA损伤、自噬、凋亡、增殖、血管生成、迁移、侵袭、免疫抑制等的调节影响其辐射敏感性, 这预示着以STAT3为突破口的辐射敏感性研究将会为肿瘤临床治疗提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17.
细胞核中的DNA被认为是电离辐射的首要靶点, 其损伤效应备受关注。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发现线粒体也是电离辐射的重要靶点。线粒体作为人体唯一含有编码DNA的细胞器, 受到电离辐射后发生氧化应激不仅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 甚至导致细胞凋亡。笔者通过现有的研究数据总结了受到电离辐射后线粒体功能和形态的变化, 从而为辐射防护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8.
目的 探讨核工业某厂放射工作人员与非放射工作人员辐射敏感基因表达的差异。 方法 采集了3名健康人外周血进行60Co γ射线照射,建立辐照后鼠双微体基因2(MDM2)表达的剂量-效应关系,抽取核工业某厂96名工作人员(49名放射工作人员、47名非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中MDM2基因的表达情况。 结果 在0~2 Gy剂量范围内,MDM2的表达水平随照射剂量增加而上升。某厂96名工作人员外周血MDM2基因表达水平的检测分析结果表明,非放射工作人员年龄因素对外周血MDM2基因表达无影响(F=2.11,P>0.05);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MDM2基因表达与非放射工作人员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78,P<0.05)。 结论 电离辐射可以诱导人离体外周血MDM2基因表达改变,且基因表达与照射剂量存在一定的剂量相关性,MDM2有望成为核工业放射工作人员健康调查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19.
目的 评价新型头部γ刀机房的放射防护状态及防护设施的有效性、合理性,进而保证相关人员的健康安全。 方法 依据国家有关法规和标准,结合建设单位提交的新型γ刀及机房的材料,进行现场调查和放射防护检测,然后综合分析评价。 结果 新型头部γ刀性能检测结果满足GBZ 168-2005标准的要求;工作场所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在0.11~0.18 μSv/h,γ刀机房屏蔽满足放射防护要求;个人防护用品等放射防护设施和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健康体检制度及相应的规章制度均达标。 结论 该新型头部γ刀建设项目可有效控制放射性职业病危害因素,放射防护设施达到了竣工验收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0.
目的探讨自动管电流调制(ATCM)技术对PET/CT受检者CT图像质量及有效剂量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10月至2018年7月接受PET/CT检查的90例受检者按系统抽样方法分为A、B、C 3组,每组各30例。CT采用ATCM扫描。A、B两组采用的管电流区间为60~240 mA,噪声指数分别为10、15;C组管电流区间为60~180 mA,噪声指数为15。记录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根据公式估算有效剂量。由两位核医学科主治及以上医师采用双盲法对受检者颈部、胸部、腹部、盆腔CT图像质量进行评分,测定图像CT值、噪声值并计算信噪比。采用方差分析比较3组的噪声值、信噪比差异,采用非参数检验中的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3组的CTDIvol、DLP、有效剂量差异,组内两两比较采用Nemenyi检验。结果A、B、C 3组受检者所有图像质量评分均不低于3分,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77~14.42,均P<0.05)。A、B、C 3组受检者的噪声值[(11.90±2.83)~(26.03±3.74)]、信噪比[(2.03±0.34)~(4.35±0.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8.01~64.20和F=32.09~81.62,均P<0.05),CT图像质量均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A、B、C 3组受检者的CTDIvol[(12.44±0.53)、(9.39±2.01)和(7.05±1.03)mGy]、DLP[(998.45±96.04)、(741.60±168.87)和(571.29±97.41) mGy·cm]、有效剂量[(14.98±1.44)、(11.12±2.53)和(8.57±1.46) mSv]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2.18、57.19和57.16,均P<0.05)。其中,C组比A组的有效剂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55,P<0.05)。结论应用PET/CT ATCM技术,合理调节管电流区间及噪声指数,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可有效降低受检者的有效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