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9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7篇
综合类   47篇
预防医学   8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49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7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膀胱癌经膀胱灌注不同类型药物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可  万滨 《实用癌症杂志》2016,(9):1504-1506
目的 对膀胱癌患者经膀胱灌注不同类型的药物,观察其治疗效果,并分析其安全性.方法 将膀胱癌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对其经膀胱灌注丝裂霉素、吡柔比星、羟基喜树碱,随访比较其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复发率,比较其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丝裂霉素组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复发率明显高于吡柔比星组、羟基喜树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丝裂霉素组患者24个月有效率60%,明显低于吡柔比星组、羟基喜树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丝裂霉素组患者出现膀胱刺激征、血尿、血象异常、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皮疹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吡柔比星组、羟基喜树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吡柔比星组各项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总发生率均高于羟基喜树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膀胱癌患者进行膀胱灌注给药,选用吡柔比星、羟基喜树碱,均有较高疗效,但羟基喜树碱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耐受性好,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2.
Deng JH  Bai JL  Zhang SS  Ma PC  Wan JH 《癌症》2004,23(7):839-841
背景与目的浅表性膀胱移行细胞癌术后易复发,本研究旨在探讨α-干扰素(interferon-alpha,IFN-α)联合吡柔比星灌注在降低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方面的价值。方法应用重组人干扰素和吡柔比星(pirarubicin,THP)进行临床前瞻性试验研究。68例膀胱癌患者术后一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1)IFN-α+THP组33例,IFN-α3000万IU+THP40mg+5%GS40ml膀胱灌注;(2)THP组35例,THP40mg+5%GS40ml膀胱灌注。每周1次,连续8次,以后每月1次,共10次,12个月为一个疗程。结果随访期为6~32个月(中位随访期18.5个月),每3个月行膀胱镜检和组织活检一次。IFN-α+THP组33例患者中复发4例(12.1%),有4例出现膀胱刺激症状,3例有疲倦症状,1例出现皮疹。THP组复发8例(22.8%),有5例出现膀胱刺激症状,疲倦者3例,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IFN-α+THP组比单用THP组有更好的疗效(P<0.05),尤其在预防G2、PT1膀胱肿瘤术后复发的效果优于单用THP组。结论IFN-α加THP灌注化疗对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可能优于单用THP,但是其副作用情况以及是否适宜广泛使用还需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3.
目的通过对吡柔比星单次与多次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对比研究,探讨临床应用吡柔比星单次腔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可行性。方法将42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22例)患者术后即刻单次灌注吡柔比星50mg;B组(20例)术后定期灌注吡柔比星30mg至术后半年。随访3年,观察两组肿瘤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肿瘤复发情况:A组3例复发;B组4例复发。两组间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情况:A组无一例不良反应发生;B组20例均有不同程度不良反应发生,其中4例较重。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柔比星单次腔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作用可靠,且无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34.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吡柔比星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均给予TA方案治疗。对照组吡柔比星剂量为20mg/d,观察组吡柔比星剂量为40mg/d。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较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大剂量吡柔比星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可以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同时不良反应也较大,在临床应用时应根据具体病情权衡使用剂量。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吡柔比星与丝裂霉素膀胱灌注化疗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126例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定期行膀胱内灌注化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吡柔比星组(A组)63例,采用吡柔比星行膀胱内灌注,丝裂霉素组(B组)63例,采用丝裂霉素行膀胱内灌注,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肿瘤复发情况,随访1年时,A组的复发率为3.2%,B组的复发率为11.1%;随访2年时,A组复发率为6.4%,B组的复发率为19.1%。两组间肿瘤复发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9%,B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6%,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及安全性明显优于丝裂霉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6.
目的观察表达MT1-MMP的乳腺癌细胞株对蒽环类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方法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 2000将pcDNA3.1-MT1-MMP真核表达载体转染乳腺癌细胞株MDA-MB-453,然后用含G418的培养基筛选获得过表达MT1-MMP的乳腺癌细胞株。蛋白印迹(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MDA-MB-453细胞内MT1-MMP的表达情况。四唑蓝(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Western blotting实验证实,重组载体pcDNA3.1-MT1-MMP真核表达载体成功转入乳腺癌细胞内,并稳定过表达MT1-MMP。MTT法检测发现,阿霉素(ADH)、表阿霉素(EPI)、吡喃阿霉素(THP)转染组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41.38±1.34%、37.69±1.93%和57.96±3.19%,均明显低于未转染组(70.22±2.55%、70.35±1.21%、76.97±2.70%)和空白质粒组(68.94±1.89%、69.43±1.27%、73.06±1.65%,P〈0.05)。结论表达MT1-MMP的乳腺癌细胞株MDA-MB-453对蒽环类化疗药物具有耐药性,MT1-MMP有可能成为一个新的蒽环类化疗药物敏感性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37.
目的采用网络Meta分析评价单纯经尿道切除及术后联合丝裂霉素或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Pub Med、MEDLINE、Cochrane图书馆、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纳入单纯经尿道切除术、术后联合吡柔比星或丝裂霉素膀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的随机对照研究,以治愈率、总有效率、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为研究指标,采用ADDIS软件进行网络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2项研究(1 544例患者)。收敛性良好,非一致性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膀胱灌注较单纯经尿道切除术的治愈率及有效率更高,术后联合吡柔比星的疗效显著优于术后联合丝裂霉素[治愈率的比值比1.63,95%可信区间(1.10,2.46);有效率的比值比1.79,95%可信区间(1.10,3.07)];此外,对比单纯经尿道切除术,联合膀胱灌注能显著降低腺性膀胱炎的复发率[联合丝裂霉素的比值比0.26,95%可信区间(0.14,0.49);联合吡柔比星的比值比0.14,95%可信区间(0.07,0.25)];丝裂霉素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膀胱灌注较单纯经尿道切除术能显著提高腺性膀胱炎的治愈率、总有效率并降低复发率;术后联合吡柔比星较联合丝裂霉素的治愈率及有效率更高;三种方案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网络Meta分析的结论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38.
目的对比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后膀胱灌注羟喜树碱和吡柔比星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该院2012-01~2015-12收治的膀胱癌患者7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TURBT术后的NMIBC患者分为羟喜树碱组和吡柔比星组,各38例,于术后1周进行膀胱灌注化疗,比较两组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化疗费用。结果随访时间12~60个月,羟喜树碱组1年内复发率高于吡柔比星组(P0.05),但两组2年内、5年内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吡柔比星组灌注后膀胱刺激征发生率高于羟喜树碱组(P0.05)。结论羟喜树碱和吡柔比星均可有效预防NMIBC术后复发,吡柔比星对预防术后短期内复发疗效较好,但不良反应多且价格较贵,而羟喜树碱不良反应少且价格有优势。  相似文献   
39.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aimed to evaluate the efficiency and cost of pirarubicin (THP) and epirubicin (EPI) as prophylaxis for recurrence in patients with superficial bladder tumors by bladder instillation after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a bladder tumor (TUR-BT). Standardized evaluation was performed by analyzing research papers. Moreover, expert opinions, studies and cost data were combined to evaluate cost of THP and EPI. With systematic review and expert opinions, we confirmed that THP and EPI were not statistically different when they were used as prophylaxis for recurrence in patients with superficial bladder tumors by bladder instillation after TUR-BT. Moreover, the cost evaluation of THP and EPI needs to be separately discussed according to original/generic drug. The original drug THP had more cost advantages than EPI, while generic EPI had more cost advantages than THP.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经尿道汽化电切术联合膀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腺性膀胱炎患者38例,选用硬膜外麻醉,行经尿道电切术(TUR)切除膀胱内病灶至浅肌层;术后行羟基喜树碱或吡柔比星化疗药物膀胱灌注治疗,出院后门诊随访临床疗效。结果 38例均获随访6~36个月。30例治愈,6例好转,2例无效,其中3例术后5~16个月复发,38例均无恶变。结论经尿道电切术联合膀胱化疗药物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临床疗效满意,手术安全性高且易于开展,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