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6篇 |
免费 | 15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24篇 |
内科学 | 9篇 |
特种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27篇 |
综合类 | 47篇 |
预防医学 | 8篇 |
眼科学 | 1篇 |
药学 | 49篇 |
中国医学 | 4篇 |
肿瘤学 | 78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16篇 |
2012年 | 34篇 |
2011年 | 28篇 |
2010年 | 19篇 |
2009年 | 14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14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14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4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目的 观察吡柔比星不同方法 膀胱内灌注对膀胱癌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 选取70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5例,两组患者灌注前少量饮水,均于术后1周开始行灌注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40 mg吡柔比星+80 mL蒸馏水进行膀胱内灌注治疗,每周治疗1次,连续治疗8周.对照组患者前8次灌注同观察组,在治疗8周以后每1个月行灌注治疗1次,连续治疗10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术后1年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术后2年内膀胱癌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91.43%)明显高于对照组(74.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随访2年术后膀胱癌复发率为14.28%,对照组为11.43%,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共6例(17.14%)发生不良反应,对照组15例(42.86%)发生不良反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吡柔比星进行为期8周的膀胱内灌注治疗,控制膀胱癌术后复发效果满意,而且不良反应少,患者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32.
林顺欢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4,(11)
目的:比较GP和TAC两种化疗方案用于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一线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6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给予GP两药联合化疗,对照组给予TAC三药联合化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毒副反应发生情况及临床受益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47.06%,与对照组患者的50.00%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骨髓抑制Ⅱ度及Ⅲ度以上分别为20例、14例,对照组为13例、21例,对照组患者骨髓毒性大于观察组,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胃肠道反应Ⅱ度以上为19例,对照组为10例。观察组胃肠道反应严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发热、过敏反应、轻度心电图异常、EF(心脏射血分数)等毒副反应发生情况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临床受益反应率为55.88%,对照组为50.00%,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GP两药联合方案和TAC三药联合化疗方案,用于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一线治疗,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33.
目的探讨榄香烯注射液联合TAC方案(多西他赛、环磷酰胺联合多柔比星)治疗中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治疗的105例中晚期乳腺癌患者,根据患者住院病历号末尾奇偶数分为对照组(49例)和治疗组(56例)。对照组患者接受TAC化疗方案:静脉滴注多西他赛注射液,75mg/m2,静脉注射注射用环磷酰胺,500 mg/m2加生理盐水20~30 mL;静脉注射注射用盐酸吡柔比星,60 mg/m2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 m L溶解。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榄香烯注射液,0.4~0.6 g/次,1次/d。每个化疗周期为21 d,两组患者持续6个化疗周期。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免疫功能、毒性反应、生存质量和预后。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44.64%)明显高于对照组(26.53%)(P<0.05)。治疗后,两组躯体功能(PF)、认知功能(CF)、总健康状况(QL)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PF、CF、Q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CD3+、CD4+较治疗前升高,CD8+较治疗前降低(P<0.05);对照组CD8+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CD3+、CD4+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IgG、IgM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毒性反应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14个月)明显长于对照组(10个月),治疗组总生存时间(22个月)明显长于对照组(17个月),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榄香烯注射液联合TAC方案治疗中晚期乳腺癌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能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及预后。 相似文献
134.
目的比较甲基莲心碱体外对三种不同蒽环类抗肿瘤药物的化疗增敏作用.方法利用MTT法观察甲基莲心碱合用表阿霉素或柔红霉素或吡喃阿霉素处理K562/A02细胞后细胞增殖的变化.结果吡喃阿霉素合用甲基莲心碱处理细胞后,与同浓度的表阿霉素或柔红霉素合用甲基莲心碱比较,前者对K562/A02细胞的抑制率明显高于后者(P<0.01).结论甲基莲心碱对三种不同的蒽环类抗肿瘤药物均具有化疗增敏作用,而甲基莲心碱能更好地增强吡喃阿霉素对K562/A02细胞的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35.
吡柔比星不同剂量组治疗急性白血病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吡柔比星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初治急性白血病的疗效.方法设治疗组(THP 60 mg连用3 d)和对照组(THP 40 mg连用3 d),治疗组46例,对照组40例.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率76.1%,对照组完全缓解率55.0%(P<0.05),治疗组Ⅳ度骨髓抑制率82.6%,高于对照组(57.5%,P<0.05),心肝肾等毒副反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吡柔比星60 mg连用3 d联合化疗方案更有利于急性白血病的诱导治疗. 相似文献
136.
目的 评价吡柔比星经动脉灌注化疗治疗恶性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材料与方法 43例明确诊断的恶性肿瘤 (肝癌 30例 ,肺癌 13例 ) ,应用以 THP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经动脉插管灌注化疗 ,化疗前后查心电图 ,肝肾功能 ,血常规 ,影象学检查。结果 肿瘤治疗总有效率为 5 1.16 %。毒副反应为 ~ 度 ,8例于化疗后第一周出现一过性心电图改变 ,占 18.6 0 % ,7例外周血白细胞数降低 ,占 16 .2 8% ,13例出现胃肠道反应 ,占 30 .2 3% ,7例肝功能损害 ,占 16 .2 8%。结论 THP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经动脉插管灌注化疗治疗恶性肿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7.
吡柔比星联合化疗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含吡柔比星新辅助化疗在乳腺癌治疗中的近期疗效。方法选择2004年9月至2007年10月收治的76例Ⅱ~Ⅲ期女性乳腺癌患者,行3周期FTC方案或AT方案新辅助化疗,化疗结束后评价疗效和毒副作用。结果76例行3周期新辅助化疗后,FTC方案组有效率为57.5%(23/40),AT方案组有效率为86.1%(31/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常见化疗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结论含吡柔比星新辅助化疗疗效确切,毒副反应可以耐受,其中吡柔比星联合多西他赛方案近期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8.
吡柔比星及拓僖联合应用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研究拓僖(HCPT)与吡柔比星(THP)联合用于肝癌TACE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30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功能均为A或B,KPS评分≥70分,肿瘤大小21~144mm(平均69mm),分别接受1~5次TACE治疗.结果:随访6~22个月(平均14.2个月),总有效率为61.6%,其中CR 1.3%,PR 60.3%,NC 26.5%,PD11.9%.1年生存率57.3%,2年生存率27.8%.结论:HCPT与THP联合用于肝癌TACE疗效确定,不良反应低,安全可靠.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9.
目的比较2组不同新辅助化疗方案的疗效及毒性反应。方法80例Ⅱ、Ⅲ期乳腺癌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A组用CTF方案(环磷酰胺+吡柔比星+5-氟尿嘧碇),B组用TT方案(吡柔比星+紫杉醇)新辅助化疗。3~4周为1个周期,所有患者在完成2个周期新辅助化疗后评价疗效。结果CTF组总有效率为52.5%,TT组的总有效率为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白细胞下降率,胃肠道反应相似;TT组脱发程度较重,伴有关节肌肉疼痛,神经毒性及面色潮红等毒性反应,但程度较轻,可以耐受。结论2组新辅助化疗方案对乳腺癌治疗均有效,毒性反应均可耐受。TT组疗效及毒性反应均高于CTF组。 相似文献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