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2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21篇
儿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9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9篇
内科学   44篇
神经病学   22篇
特种医学   28篇
外国民族医学   7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87篇
预防医学   25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69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26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观察由香港维特健灵健康产品公司提供的“五色灵芝胶囊”对减轻患者放疗反应及提高免疫的作用。方法:将确诊鼻咽癌进行单纯放疗的72例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6例。  相似文献   
22.
我们对比了放射治疗前后鼻咽癌病人及正常对照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经PHA-M刺激后产生白细胞介素-2的能力和白细胞介素-2受体活性。结果发现鼻咽癌病人淋巴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2的能力和白细胞介素-2受体的增殖活性均明显地低于正常对照,且在放射治疗后进一步下降。  相似文献   
23.
人工干预对鼻咽癌调强放疗后所致张口困难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宋丹  蒋明华 《临床肿瘤学杂志》2008,13(11):1008-1011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人工干预对鼻咽癌患者调强放疗后张口困难的防治效果。方法:选择2003年1月~2005年3月接受鼻咽癌调强放疗的患者157例,从放疗开始即进行人工干预,放疗结束后继续自行训练。根据放疗后2年的问卷,能完成训练的患者纳入人工干预组,其余为对照组,在放疗后6个月和2年分别对两组患者的门齿距进行测量。结果:人工干预组放疗后6个月和2年张口困难发生率分别为15.7%、43.12%,对照组分别为34.5%、69.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干预组门齿距缩小的程度明显小于对照组,两组放疗后6个月时与放疗前的门齿距之差分别是(0.44±0.52)cm和(1.13±0.71)cm(P〈0.001),放疗后2年时与放疗前的门齿距之差分别是(0.59±0.43)cm和(2.06±0.56)cm(P〈0.001)。结论:人工干预可有效的降低鼻咽癌患者调强放疗后张口困难的发生率并减轻其程度。  相似文献   
24.
Introduction: Cardiovascular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re of increasing concern, not only to patients but also to the health care profession and service providers. The preventative benefit of treatment of dyslipidaemia is unquestioned but there is a large, so far unmet need to improve clinical outcome. There are exciting new discoveries of targets that may translate into improved clinical outcome.

Areas covered: This review highlights some new pathways in cholesterol and triglyceride metabolism and examines new targets, new drugs and new molecules. The review includes the results of recent trials of relatively new drugs that have shown benefit in cardiovascular endpoint outcomes, drugs that have been licenced without endpoint trials yet available and new drugs that have not yet been licenced but have produced exciting results in animal studies and some in early phase 2 human studies.

Expert opinion: The new areas that have been discovered as the cause of dyslipidaemia have opened up a host of new targets for new drugs including antisense RNA’s, microRNA’s and human monoclonal antibodies. The plethora of new targets and new drugs has made it an extraordinarily exciting tim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rapeutics to combat atherosclerosis.  相似文献   

25.
目的: 研究儿茶素(Catechin,Cat)对Caco-2细胞胆固醇摄取的影响,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胆固醇:甲基β环糊精复合物(Chol:MβCD)建立Caco-2细胞脂质蓄积模型。不同浓度的儿茶素(20、40、60 μmol·L-1)处理细胞24 h,结合油红O染色法观察细胞内的脂质蓄积,酶法测定细胞内胆固醇含量及分布,qRT-PCR及Westernblot检测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NPC1L1和SREBP-2的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Chol:MβCD处理组细胞内红色脂滴颗粒以及胆固醇含量明显增加。20~60 μmol·L-1儿茶素不仅可以不同程度地减少细胞内红染脂滴的形成,而且可以显著降低细胞内总胆固醇和游离胆固醇的含量,以及胆固醇酯在总胆固醇中的比例。此外,儿茶素可以剂量依赖性地降低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NPC1L1及SREBP-2的mRNA和蛋白表达。其中以60 μmol·L-1 Cat处理组的作用最为显著(P<0.01)。结论: 儿茶素可能通过下调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NPC1L1和SREBP-2的表达,进而减少Caco-2细胞摄取胆固醇及蓄积。  相似文献   
26.
菊花倍半萜烯内酯诱导人鼻咽癌细胞毒性和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林忠宁  林育纯  ONGChoon-nam 《中草药》2002,33(10):909-912
目的:评价菊花倍半萜烯内酯类化合物(SLs)对鼻咽癌的抗肿瘤作用。方法:采用SLs的活性成分parthenolide(PN)为受试物作用于人鼻咽癌高分化细胞株CNE1,检测细胞毒性和诱导性凋亡指标,进行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作用观察、细胞计数减少、细胞增殖抑制率升高(P<0.05);细胞出现凋亡特征形态学改变,TUNEL阳性细胞、SubG1亚群细胞百分数增加,细胞失贴壁率明显增高(P<0.05);上述指标与PN剂量存在明显相关(P<0.05)和时间循序变化。结论:PN可通过对人鼻咽癌细胞毒性作用和诱导细胞凋亡发挥其抗肿瘤作用,提示PN具有化学预防意义。  相似文献   
27.
目的 研究落花生根内生真菌Fusarium oxysporum LHS-P1-3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方法 使用硅胶色谱柱、高效液相色谱等对代谢粗提物进行分离纯化,采用质谱、核磁共振等方法测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CCK-8法测试化合物的抗肿瘤细胞活性,使用表面等离子共振实验(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研究化合物与胆固醇转运蛋白1(niemann-pick c1-like 1,NPC1L1)相互作用关系。结果 从落花生根内生真菌Fusarium oxysporum LHS-P1-3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包括1个新化合物(1)与5个已知化合物:白僵菌素(2)、恩镰孢菌素I(3)、恩镰孢菌素MK1688(4)、恩镰孢菌素H(5)及恩镰孢菌素B(6)。化合物14对HepG2细胞和HeLa细胞的IC50均小于10 μmol/L,化合物24则对HCT116细胞的IC50小于10 μmol/L,SPR研究表明化合物24在20 μmol/L浓度下,可与NPC1L1蛋白相互作用。结论 化合物1为新的恩镰孢菌素类化合物,命名为恩镰孢菌素W。化合物15具有抗肿瘤活性,化合物24NPC1L1蛋白存在相互作用,可能是NPC1L1蛋白的潜在抑制剂。  相似文献   
28.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and mechanism of EGDT against NPC cell lines.

Methods

MTT assay was used to assess cell proliferation inhibition of EGDT. The apoptotic induction and cell cycle arrest were detected by flow cytometry. Western blot was adopted to detect the protein levels.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mRNA expressions. The NPC xenografts were established to evaluate the tumor growth inhibition of EGDT. Immunohistochemistry was applied to analyze the EGFR expression in the tumor tissues.

Results

EGDT showed proliferation inhibition on the NPC cell, induced G0/G1 phase arrest and cell apoptosis in vitro. EGDT decreased the protein and mRNA levels of EGFR and its downstream RAF/MEK/ERK and PI3K/AKT pathways in time- and dose-dependent manner. Furthermore, EGDT also showed a sound antitumor activity in NPC xenograft in vivo.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of EGDT displays EGFR and its mediated downstream signaling pathway blockade through decreasing the protein and mRNA levels, suggesting a promising strategy in treating human NPC.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粘着斑激酶(FAK)在鼻咽癌(NPC)组织中的表达与颈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FAK在鼻咽癌组织与鼻咽部慢性炎性反应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在无淋巴结转移鼻咽癌组织、有淋巴结转移鼻咽癌组织、癌旁组织中,鼻咽部慢性炎性反应组织中,FAK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0.0%(6/60)和80.0%(4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AK蛋白阳性表达率在伴淋巴结转移组织中为96.7%(29/30),在无淋巴结转移组织中表达率为63.3%(1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AK蛋白阳性表达率与病理学分级和年龄分组无相关性(P>0.05)。结论 FAK的表达增高可能参与了鼻咽癌的发生发展,是鼻咽癌发生侵袭、转移的重要标志物,对预测鼻咽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0.
目的研究螺旋CT与MRI诊断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的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10年1—12月经病理证实的29例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这些患者的CT和MRI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CT的表现为虫蚀样,皮质骨模糊增厚,或有皮质骨因硬化而增生,在同一病例中,可在不同部位出现骨质破坏,MRI的影像表现为高信号的骨髓信号消失,取代为肿瘤的中等信号。且增强扫描后有明显强化。29例患者中,CT检出10例,检出率为34.5%,其中,单部位3例,占10-3%;多部位7例,占24.1%。MRI检出21例,检出率为72.4%,其中,单部位8例,占27.6%;多部位13例,占44.8%,两种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出颅底各部位骨质侵犯最多的是岩锥尖,其次是翼板:MRI检出颅底各部位骨质侵犯最多的是岩锥尖,其次是斜坡骨。结论MRI诊断能够提高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的确诊率,有利于早日确诊并及时得以治疗,在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的定位和治疗方案的选择上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