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837篇
  免费   10155篇
  国内免费   4817篇
耳鼻咽喉   1600篇
儿科学   2709篇
妇产科学   1453篇
基础医学   12206篇
口腔科学   8421篇
临床医学   10376篇
内科学   10692篇
皮肤病学   1129篇
神经病学   3399篇
特种医学   5792篇
外国民族医学   68篇
外科学   17150篇
综合类   18538篇
现状与发展   24篇
预防医学   3784篇
眼科学   1316篇
药学   7342篇
  69篇
中国医学   4479篇
肿瘤学   17262篇
  2024年   290篇
  2023年   1698篇
  2022年   3298篇
  2021年   4632篇
  2020年   4119篇
  2019年   3654篇
  2018年   3381篇
  2017年   3794篇
  2016年   4011篇
  2015年   4354篇
  2014年   6913篇
  2013年   8012篇
  2012年   6173篇
  2011年   6921篇
  2010年   5751篇
  2009年   5611篇
  2008年   5547篇
  2007年   5843篇
  2006年   5210篇
  2005年   4778篇
  2004年   4188篇
  2003年   3620篇
  2002年   3205篇
  2001年   2882篇
  2000年   2372篇
  1999年   2129篇
  1998年   1804篇
  1997年   1706篇
  1996年   1548篇
  1995年   1335篇
  1994年   1201篇
  1993年   890篇
  1992年   788篇
  1991年   675篇
  1990年   559篇
  1989年   541篇
  1988年   469篇
  1987年   393篇
  1986年   316篇
  1985年   440篇
  1984年   397篇
  1983年   273篇
  1982年   337篇
  1981年   280篇
  1980年   249篇
  1979年   219篇
  1978年   190篇
  1977年   123篇
  1976年   132篇
  1975年   7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人类微生物群是由寄生在人体上皮屏障的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组成的,其中大部分位于肠道内,与宿主之间形成共生的关系。机体肠道微生物的组成虽然受到年龄、饮食、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但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是相对稳定的。近年来,肠道菌群与恶性肿瘤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肠道菌群不但能够维持局部稳态,还能调节机体代谢、炎症和免疫等生理过程。有研究表明,微生物群,特别是肠道菌群能够显著调节机体对癌症治疗的反应性以及机体对毒副反应的敏感性。检查肠道菌群中各菌种之间的比例可作为筛查恶性肿瘤的新方法。本文将综述微生物群具有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抗肿瘤治疗疗效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证据,以及其中所涉及的微生物种类,从而为恶性肿瘤精准治疗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32.
炎症已成为影响肿瘤细胞增殖转移的第七大因素,而白细胞介素-1(IL-1)是炎性微环境的重要因子之一。中医药在治疗肿瘤时具有多途径、多靶点的优势,同时炎性微环境致病特点与现代中医学"癌毒"的理论相吻合。查阅近年中医药调控IL-1家族分子治疗肿瘤机制的文献,对其进行梳理,并做出概括及评价,从中医药主要调控IL-1α、IL-1β和IL-18因子治疗肿瘤展开综述,为中医药更系统化治疗肿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PDCA 循环在消化道肿瘤伴糖尿病患者营养全程管理中的效果观察。方法 运用PDCA循环对80例不同程度营养不良的消化道肿瘤伴糖尿病患者实施营养全程管理,比较干预前后患者的体重、BMI指数、糖化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及球蛋白水平。结果 患者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及球蛋白水平均有提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A循环管理在消化道肿瘤伴糖尿病患者营养全程管理中有较大的优势,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4.
35.
2型糖尿病及骨质疏松已成为我国最主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2型糖尿病常伴有血脂紊乱,常表现为低密度脂蛋白升高,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血脂通过不同的方式影响骨代谢,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通过RANK/RNAKL/OPG信号通路及炎症反应调节破骨细胞等方式调节骨代谢。  相似文献   
36.
37.
Family-centered care (FCC) for sick newborns is emerging as a paradigmatic shift in the practice of facility-based newborn care. It seeks to transforming a provider-centered model into a client-centered one and thus build a new therapeutic alliance. FCC is the cornerstone of continuum of care, imparting caregiving competencies to parents/caregivers both within institutions as well as after the discharge. This has potential gains for the newborn, family members, and facility-level staff. The initial model piloted in tertiary-care settings is now undergoing translation at five sites across the country; the outcomes are keenly awaited.  相似文献   
38.
刘杰  李葱  高英 《现代肿瘤医学》2019,(14):2601-2604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作为一种低度恶性潜能的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主要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最常见的部位是肺、肠系膜、网膜,发生于乳腺的比较罕见,且往往单发。乳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特点均不典型,术前易造成误诊,本文复习国内外文献报道的乳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作一系统综述。  相似文献   
39.
40.
目的 探究原发灶定位与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评估超声检查预测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134例PTMC病人的临床资料,均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改良颈侧区淋巴结清扫。依据超声定位分组,分析癌灶位置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颈侧各分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分别为:Ⅱ区30.6%、Ⅲ区50.7%、Ⅳ区57.5%、Ⅴ区11.3%。癌灶位于中上极者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高于癌灶位于下极者(89.7% vs. 75.7%,P=0.038),靠近外侧者较内侧者更易出现颈侧区淋巴结转移(93.7% vs. 81.4%,P=0.049)。超声检查判定Ⅱ、Ⅲ、Ⅳ、Ⅴ区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分别为43.9%、85.3%、85.7%、14.3%;特异度为91.4%、57.6%、35.1%、99.1%。超声预测Ⅲ、Ⅳ区淋巴结转移敏感度较高,Ⅱ、Ⅴ区淋巴结转移特异度较高。结论 癌灶位置与甲状腺微小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超声可为临床确定颈侧区淋巴结的清扫范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