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7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14篇
耳鼻咽喉   21篇
儿科学   15篇
基础医学   39篇
口腔科学   96篇
临床医学   55篇
内科学   78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266篇
综合类   193篇
预防医学   37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44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2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2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介绍一种修复手指近节指背、指腹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 我院于2001年~2002年,应用掌背静脉逆行皮瓣修复近节指背、指腹软组织或皮肤缺损26例。结果 所有皮瓣均成活,外观佳。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便、损伤小、无需植皮、易推广,为指近节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提供了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探讨颌颈部组织缺损和畸形的适宜修复方法.方法 2006年1月-2008年11月,笔者采用胸部多源血供皮瓣(含预扩张皮瓣)对18例严重颌颈部组织缺损或畸形患者进行修复,分别选取颈横动脉前皮支、胸廓内动脉肋间前穿支、胸外侧动脉作为皮瓣的血管蒂.结果 除1例患者颈横动脉前皮支岛状皮瓣远端形成小范围表皮水疱,经短期换药愈合外,其余皮瓣完全成活;颌颈部组织缺损或畸形得到了较好的修复.随访6个月~2年,患者修复处外观及功能满意,无继发畸形.结论 胸部皮瓣血供来源多而恒定,在考虑患者的主观要求、全身情况、缺损部位和范围的前提下,选择以适宜血管为蒂的胸部岛状或窄蒂皮瓣可以达到良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33.
低旋转点超大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目的探讨应用低旋转点超大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踝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1年5月-2006年2月应用这一皮瓣修复踝足部软组织缺损24例25处创面。其中车祸伤15例,机器绞轧伤6例,双足冻伤1例,烧伤2例。病程3d-22个月,伤后3-7d修复19例,择期手术5例。合并骨与关节外露25处,软组织缺损范围为22cm×12cm-28cm×12cm。切取皮瓣范围24cm×14cm-30cm×14cm,皮瓣最上端可切取至窝下缘,旋转点在外踝尖上1-5cm,供区以中厚皮片覆盖。结果术后24例25处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例皮瓣远端部分表皮坏死,经换药切痂后用中厚皮片植皮愈合。所有患者均获3个月-5年随访,皮瓣外形满意,患肢正常步态行走,皮瓣耐磨,无溃疡发生,有痛觉,两点辨别觉为5-10mm。结论低旋转点超大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皮肤质量较好,切取简便,供皮面积较大,成活率高且不牺牲主干血管,是修复足踝部较大面积皮肤缺损的一种理想供区。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应用微骨折技术对全层关节软骨缺损修复的效果。方法20只大白兔随机分为两组,在其右股骨内髁先建立全层软骨缺损模型,实验组进行微骨折处理,对照组则不予特殊处理。分别在4周和8周各处死10只实验兔,作大体观察、病理学检查和修复组织厚度测量。临床上对68例全层关节软骨缺损进行随机分组:实验组35例,关节清理后应用微骨折技术进行处理;对照组33例,仅作关节清理术。结果对照组只有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生长,仅边缘有少量软骨组织生长,实验组在4周时大部分为软骨组织生长,8周已全部被软骨组织修复。术后平均随访8.6个月,Lysholm评分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微骨折技术是一种有效的修复全层关节软骨缺损方法。  相似文献   
35.
目的 通过模拟临床中个性化钛补件修复不对称骨缺损的制作过程,比较个性化钛补件、树脂补件与健侧骨组织间的精确度.方法 选取新鲜猪头模拟单侧颧弓缺损,利用健侧数据修复制作缺损部位的树脂补件及个性化钛补件,通过测量,比较树脂补件、个性化钛补件及健侧颧弓标本之间的误差.结果 三组测量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后,结果无明显差异.树脂补件...  相似文献   
36.
无牙颌一侧上颌骨缺损种植修复后的有限元应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无牙颌一侧上颌骨缺损种植修复后在力作用下支持组织中的应力分布特点。方法:建立无牙颌一侧上颌骨缺损种植修复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观察计算机模拟的不同修复方式以及不同加载方式作用下骨组织中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无论何种加载方式,在单纯健侧种植修复时,1位种植体周围骨皮质应力值均很高;双侧种植修复后无论何种加载方式1位种植体周围骨皮质的应力值都大大降低。结论:患侧植入种植体能够降低单纯健侧种植时邻近缺损处的种植体周围骨皮质应力,使支持组织中应力分布均匀合理,提高修复成功率。  相似文献   
37.
钛重建板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钛重建板在修复下颌骨缺损,维持下颌骨连续性和面部形态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我科自1999~2004年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在行根治合并下颌骨部分切除术后,用钛重建板即刻修复,对饮食功能、面部形态恢复及并发症的发生进行回访评价。结果:回访中,对于功能和外形.有21例病人成功维持了下颌骨的连续性,并有20例病人能饮食一般性食物.患者的开口度和开口型基本正常:对于并发症.有2例发生金属外露和1例发生钛重建板折断,均发生在手术半年以后:结论:钛重建板即刻修复下颌骨缺损,在功能和外形方面,大多可以获得良好效果,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选择性方法。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胎儿前腹壁缺陷畸形的分类及其诊断。方法对2例产前B超发现胎儿前腹壁缺陷的胎儿进行脐血染色体分析和引产后胎儿胎盘病理解剖检查,结合文献,探讨胎儿前腹壁缺陷畸形的分类及其诊断。结果根据胎儿染色体和胎儿胎盘病理解剖检查结果,一例确诊为羊膜带综合征,另一例确诊为体蒂异常。结论胎儿胎盘病理解剖检查和胎儿染色体分析的结果是胎儿前腹壁缺陷畸形的分类及其诊断的最可靠的依据,不能仅靠产前B超检查的发现。  相似文献   
39.
户外空气质量与出生缺陷的生态学研究及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户外空气质量与出生缺陷发生的关系,为病因预防提供参考。方法利用空气质量和出生缺陷的监测资料,采用生态趋势研究的方法,统计方法采用卡方检验。结果在控制了部分混杂因素后,2003年至2007年广州市出生缺陷的发生率总体呈上升的趋势,与2002~2006年广州市户外空气质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卡方检验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户外空气质量与出生缺陷发生率的变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建议医疗保健机构与环境控制部门建立信息交流和协作,共同致力于环境保护,减少出生缺陷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40.

Objective

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secundum atrial septal defect (ASD) with Amplatzer device is an alternative procedure to surgical repair, with some limitation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initial and mid-term results of the treatment of ASD with Amplatzer septal occluder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Methods

From May 2003 to January 2008 sixty three consecutiv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 patients underwent 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ASD at a mean±SD age of 8.5±4.8 years (range 2.2 to 18 years). All procedures were performed under local anesthesia and moderate sedation or general anesthesia with 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 and fluoroscopic guidance. Stretch diameter of ASD was determined by balloon sizing catheter. Device selection was based on and matched to the standard diameter of the septal defect. Follow up at 24 hours, 1 month, 6 months, 12 months and yearly thereafter included physical examination, electrocardiography and 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

Findings

The mean ASD diameter, measured with 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 and balloon catheter were 19.5± 5.5 mm and 20.9± 6.2 mm, respectively. The mean follow up period was 32.4±18.8 months. Deployment of the device was successful in 57 (90.5%) and failed in 6 (9.5%) patients. The major complication included dislodgement of device in 1 patient and device embolization to right ventricular inlet (surgically removed) in 1 patient. The minor complication included transient atrial tachycardia in 10 patients, 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in 2 patients during procedure, successfully terminated with medication. At 24 hour, 1 month, 6 month and 1 year follow up, total occlusion rates were 73.6%, 91%, 94.7%, and 94.7%,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ranscatheter occlusion of ASD with Amplatzer device is an effective and safe procedure with minimal complication rate and short hospital stay, as well as excellent short and intermediate outcom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