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1篇
  免费   104篇
  国内免费   67篇
耳鼻咽喉   25篇
儿科学   19篇
妇产科学   54篇
基础医学   125篇
口腔科学   16篇
临床医学   195篇
内科学   505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210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99篇
综合类   457篇
预防医学   104篇
眼科学   10篇
药学   523篇
  2篇
中国医学   96篇
肿瘤学   4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93篇
  2016年   102篇
  2015年   92篇
  2014年   211篇
  2013年   204篇
  2012年   153篇
  2011年   206篇
  2010年   145篇
  2009年   131篇
  2008年   123篇
  2007年   115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6篇
  1976年   4篇
  1975年   4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81.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基础抗栓药物,但其疗效存在明显个体差异,部分患者出现药物抵抗。本文综述基因多态性与上述药物反应变异性的关联,以促进基因检测有助于治疗方案的决策。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与心可舒片合用对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2月-2013年8月于医院就诊的56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阿司匹林与心可舒片合用)和对照组(仅予阿司匹林)各28例,治疗8周后,比较2组血流变学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与心可舒片合用能更有效地降低高血压患者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68例新发脑梗死患者,分为阿司匹林组(对照组)、氯吡格雷联合阿斯匹林组(治疗组),持续治疗21 d,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进行NIHSS评分,并监测治疗前后血清hs-CRP水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hs-CRP水平降低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明显,临床不良反应少,未见严重出血事件,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84.
目的分析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用药安全性。方法将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0例急性大脑中动脉狭窄脑梗死患者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5例,其中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均以2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改良Fugl-Meyer上肢体综合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以及脑梗死进展率、复发率。结果两组患者VAS、Fugl-Meyer、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脑梗死进展率、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狭窄脑梗死的效果明显,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缩短患者重返社会的时间。  相似文献   
85.
目的 观察注射用纤溶酶与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联合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福建晋江市医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60例脑梗死患者(均发病后6 h以上入院,不适合静脉溶栓)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静脉滴注纤溶酶200 U加100 mg阿司匹林口服1 次/d,对照组仅口服相同剂量的阿司匹林,两组均常规口服20 mg阿托伐他汀1 次/d,共治疗2周。比较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以及治疗1个月、6个月后的预后。结果 治疗组肢体瘫痪较对照组明显好转,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无明显病情加重病例。结论 注射用纤溶酶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脑梗死,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6.
87.
102例阿司匹林性哮喘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阿司匹林性哮喘(AIA)的临床特点,提高对AIA的认识程度。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诱发AIA的药物及AIA的临床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102名AIA患者中,中、重症者83例(81.37%);56例(54.90%)合并鼻息肉,84例(82.35%)合并鼻窦炎;诱发阿司匹林性哮喘的药物均为COX2/COX1比值较大的环氧化酶(COX)抑制剂。结论 既往有鼻炎和哮喘史,尤其合并副鼻窦炎和鼻息肉者,应警惕AIA的可能,此类患者在应用COX抑制剂时,应尽可能选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  相似文献   
88.
小剂量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治疗当中得到广泛应用 ,但阿司匹林抵抗的出现限制了其临床疗效 ,本文就血小板聚集检测方法、阿司匹林抵抗发生机制、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分别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89.
目的 比较大左心房二尖瓣置换术后早期抗凝的方法,以优化术后早期抗凝治疗方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9月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出院144例大左心房二尖瓣置换术患者,其中男76例、女68例,年龄36~60 (47.4±7.0) 岁,按术后使用不同的抗凝方案分为2组。A组:术后第2 d开始口服华法林;B组:术后第2 d开始口服华法林,同时加用拜阿司匹灵0.1 g。观察术后并发症及死亡情况。 结果 A组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 为2.03±0.11,B组INR 2.01±0.11,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04,P>0.05)。20例出血,总出血率为13.9%,两组I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96,P>0.05),两组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未出现血栓栓塞并发症,A组中9例出现血栓栓塞并发症(6.3%)。A组患者晚期死亡3 例(2%),均为颅内出血死亡,B组1例术后60 d 因反复出现心包积液,导致心脏压塞死亡,1例院外死亡,具体原因不详。 结论 大左心房二尖瓣置换术后,口服华法林加用拜阿司匹灵,可有效减少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并不增加出血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究脑血栓患者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资料随机选自2011年12月—2013年12月在本院诊治的脑血栓患者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方法分成两组,每组42例,予以阿司匹林作对照组,予以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作研究组,分析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评分和颈动脉斑块的面积情况。结果研究组有效率95.24%,比对照组78.57%高,比较具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且两组神经功能的缺损评分与颈动脉的斑块面积,均比治疗前低,比较差异明显具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同时研究组神经功能的缺损评分与颈动脉的斑块面积,均比对照组低,比较差异明显具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结论对脑血栓予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疗效显著,且颈动脉斑块改善明显,具有一定临床应用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