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769篇
  免费   8972篇
  国内免费   6312篇
耳鼻咽喉   644篇
儿科学   1524篇
妇产科学   1474篇
基础医学   3465篇
口腔科学   859篇
临床医学   35973篇
内科学   17730篇
皮肤病学   2776篇
神经病学   3638篇
特种医学   4533篇
外国民族医学   448篇
外科学   6510篇
综合类   70593篇
预防医学   22014篇
眼科学   2001篇
药学   80094篇
  221篇
中国医学   18860篇
肿瘤学   10696篇
  2024年   809篇
  2023年   3152篇
  2022年   2739篇
  2021年   3627篇
  2020年   3331篇
  2019年   3192篇
  2018年   1815篇
  2017年   3345篇
  2016年   3690篇
  2015年   5197篇
  2014年   10245篇
  2013年   10656篇
  2012年   14735篇
  2011年   16075篇
  2010年   15511篇
  2009年   15240篇
  2008年   17297篇
  2007年   15425篇
  2006年   14554篇
  2005年   15947篇
  2004年   15772篇
  2003年   14265篇
  2002年   10375篇
  2001年   12077篇
  2000年   9677篇
  1999年   7796篇
  1998年   7590篇
  1997年   7289篇
  1996年   5834篇
  1995年   5528篇
  1994年   3245篇
  1993年   1967篇
  1992年   1761篇
  1991年   1466篇
  1990年   967篇
  1989年   1078篇
  1988年   232篇
  1987年   207篇
  1986年   138篇
  1985年   78篇
  1984年   53篇
  1983年   29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6年   4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目的:探讨第一代头孢菌素预防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的既往方案在目前微生物药敏下的预防效果。方法:基于药动学/药效学(PK/PD)理论利用蒙特卡洛模拟法进行探讨。以头孢唑林和头孢噻吩为考察药物,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属为目标菌群,给药间期内游离药物浓度位于最低抑菌浓度(MIC)之上的时间占一个给药间期的百分比(fT>MIC)为PK/PD靶指数,利用蒙特卡罗模拟头孢唑林和头孢噻吩既往方案对抗目标菌群达到PK/PD靶指数的累积反应分数(CFR)≥90%为标准探讨给药策略及预防效果。结果:对于成人(体质量以60 kg计),头孢唑林仅“1 g,q 2 h”“2 g,q 4 h”“3 g,q 4 h”和“术前1 g;术中0.5 g,q 2 h”的方案,头孢噻吩仅“2 g,q 3 h”和“术前2 g;术中1 g,q 3 h”的方案对各目标菌群的CFR≥90%,两者其他的既往方案均无法达到CFR≥90%标准。结论:应用第一代头孢菌素预防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给药方案(CFR≥90%),以确保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43.
目的:分析苯丙胺类兴奋剂(ATS)药物依赖者血液传染性疾病危险因素,为该人群病情监测和治疗提供有效依据。方法:收集万源市戒毒所2017年1月15日至2018年9月30日入所的289名ATS类戒毒人员的调查问卷和血清学样本,分析社会学指标的相关因素,所有数据使用SPSS 22. 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289名ATS药物依赖者中,男性235名(81. 31%),女性54名(18. 69%),平均年龄36. 12±3. 67 a; ATS药物依赖者中感染HIV有14名(4. 84%),感染HCV103名(35. 64%),感染梅毒19名(6. 57%),两种病毒混合感染11名(3. 81%),三种病毒混合感染1名(0. 34%); ATS药物依赖者HIV感染的危险因素为注射吸毒(OR=5. 546)、商业性行为(OR=14. 546)、吸毒年限(OR=5. 019)和吸毒量(OR=14. 558); ATS药物依赖者HCV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商业性行为(OR=4. 686)、吸毒年限(OR=5. 033)和吸毒量(OR=2. 711); ATS药物依赖者HCV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初中及以下学历(OR=3. 873)、商业性行为(OR=4. 686)和吸毒量(OR=3. 291)。结论:ATS滥用是导致HIV和性传播疾病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建议在ATS滥用群体加强宣传HIV、HCV及梅毒的基本知识,预防、干预吸毒人群经血和性途径传播感染性疾病。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温针灸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放化疗期应激反应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安康市中医医院收治的70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组,采用常规西药联合温针灸治疗的35例患者纳入研究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的35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消化道应激反应情况、体液免疫及免疫功能各项指标和炎症因子水平,以及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白细胞计数(WBC)和血小板(PLT)水平。结果研究组患者呕吐、恶心、呃逆及腹泻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免疫球蛋白M(Ig M)、Ig A及Ig G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研究组患者的CD3+、CD4+及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C-反应蛋白(CRP)低于对照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2(IL-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研究组治疗后的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WBC及PLT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放化疗期采用温针灸治疗,能降低患者的应激反应状态,改善骨髓抑制状态及炎症因子水平,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适宜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5.
目的:观察靶向药物沙利度胺治疗晚期肝癌的效果。方法:选择晚期肝癌患者9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7例。对照组采用Gemox方案联合参一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沙利度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肝区疼痛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生存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53.19%(25/4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9.79%(14/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肝区疼痛治疗总有效率为74.47%(35/4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3.19%(25/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伤、恶心呕吐、皮疹、外周神经毒性等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观察组生存率为34.04%(16/4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0.64%(5/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Gemox方案联合参一胶囊治疗基础上采用靶向药物沙利度胺治疗晚期肝癌可有效提高治疗总有效率、肝区疼痛治疗总有效率和生存率。  相似文献   
46.
47.
48.
目的:探讨鹿瓜多肽注射液辅助治疗颈椎病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探究。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医院就诊的颈椎病患者9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静脉注射鹿瓜多肽注射液,持续治疗10d,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活动度、数字疼痛分级(NPRS)评分、颈部残障指数(NDI)评分,并统计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颈椎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NPRS、N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鹿瓜多肽注射液辅助治疗颈椎病可提高颈椎活动度。  相似文献   
49.
《中国药物警戒》2020,(4):253-256
1EMA总结2019年发布的药品安全重要新建议2020年1月9日,欧洲药品监督管理局(EMA)网站发布了《2019年人用药品简报》(Human medicines highlights 2019)。报告中提及:药品一旦获准上市,EMA和欧盟各成员国即持续监测产品质量及其在上市后真实使用中的获益-风险平衡;这一举措旨在优化用药方式、实现患者获益最大化,并保护患者、使其免于发生可避免的不良反应;为此采取的一系列监管措施包括修改产品信息、暂停使用/销售、召回部分批次,直至产品撤市。  相似文献   
50.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一种慢性神经元性疾病,主要是由运动皮质上运动神经元(UMNs)和脊髓及脑干下运动神经元(LMNs)损伤造成的。该病导致球部、四肢、躯干、胸部、腹部肌肉逐渐无力并萎缩,从而影响运动、交流、吞咽和呼吸功能,最终致死。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中10%为家族性患者(familial ALS,fALS),平均发病年龄为58~63岁;其余90%为散发性患者(sporatic ALS,sALS),平均发病年龄为43~52岁[1]。其发病机制可能是兴奋性氨基酸毒性、氧化应激损伤、线粒体异常、基因突变、蛋白质失稳和神经营养因子缺乏等。本文将从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及综合对症治疗等方面,针对近期ALS的治疗方案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