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973篇
  免费   2814篇
  国内免费   1271篇
耳鼻咽喉   403篇
儿科学   364篇
妇产科学   193篇
基础医学   2207篇
口腔科学   704篇
临床医学   8594篇
内科学   2840篇
皮肤病学   119篇
神经病学   2475篇
特种医学   2148篇
外国民族医学   23篇
外科学   9921篇
综合类   20214篇
预防医学   3742篇
眼科学   232篇
药学   8540篇
  305篇
中国医学   7735篇
肿瘤学   2299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747篇
  2023年   1609篇
  2022年   1922篇
  2021年   3174篇
  2020年   2338篇
  2019年   1922篇
  2018年   853篇
  2017年   1647篇
  2016年   1774篇
  2015年   2038篇
  2014年   3361篇
  2013年   3475篇
  2012年   4010篇
  2011年   4260篇
  2010年   3899篇
  2009年   3740篇
  2008年   3800篇
  2007年   3556篇
  2006年   3265篇
  2005年   3288篇
  2004年   2879篇
  2003年   2855篇
  2002年   2245篇
  2001年   1855篇
  2000年   1540篇
  1999年   1254篇
  1998年   1068篇
  1997年   954篇
  1996年   878篇
  1995年   690篇
  1994年   518篇
  1993年   359篇
  1992年   314篇
  1991年   247篇
  1990年   237篇
  1989年   249篇
  1988年   65篇
  1987年   59篇
  1986年   42篇
  1985年   32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苏玮  叶菱 《上海医学》2022,(2):74-76
臂丛神经与伴行血管穿行于胸小肌间隙,其病变可能导致一系列上肢症状,即胸小肌综合征。其中以神经型最为常见,临床误诊及漏诊率均较高。现报道1例神经型胸小肌综合征患者的诊治经过,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损伤单元矢状位非稳定区对称椎弓根系统内固定结合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选取2011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65例,其中男41例,女24例;年龄23~60岁,平均36.7岁。骨折部位:T_7 1例,T_9 2例,T_(10) 4例,T_(11) 8例,T_(12) 14例,L_1 19例,L_2 13例,L_3 3例,L_4 1例。AO分型:A型34例,B型27例,C型4例。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分级为A级1例,B级2例,C级6例,D级15例,E级41例。胸腰椎损伤分类及损伤程度评分(TLICS):4分9例,5分29例,6~8分23例,9~10分4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12 d,平均5.3 d。定义伤椎连同上、下间隙及其所对应的后方结构作为1个损伤单元,将此损伤单元在矢状位上分为3区:Ⅰ区,椎体上1/3、上位关节突关节、上位椎间隙及其对应的后方韧带复合体;Ⅱ区,椎体中1/3、椎弓根、椎板、棘突及棘上韧带;Ⅲ区,椎体下1/3、下位关节突关节、下位椎间隙及其对应的后方韧带复合体。非稳定区为损伤单元中主要受累区域。以非稳定区为中心上下对称植入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植骨融合进行治疗。观察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恢复情况。结果 6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发现脑脊液漏3例,予以相应处理后痊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7.3个月。无内固定物松动、移位及断钉、断棒等并发症发生。植骨均达到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0~13个月,平均11.4个月。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ASIA分级为A级1例、B级1例、C级3例、D级9例、E级51例,较术前显著改善(Z=–2.963,P=0.014)。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分别为53.2%±6.8%、91.3%±8.3%、89.5%±6.6%,矢状面Cobb角分别为(16.3±8.1)、(2.6±7.5)、(3.2±6.8)°。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及矢状面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据损伤单元分区理论设计椎弓根植钉原则,实施非稳定区对称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安全、可靠,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左心功能相关指标与冠状动脉储备功能在左乳内动脉原位转流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采用左乳内动脉作为桥血管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50例,术前1周及术后1个月超声检查评估患者左乳内动脉及心脏相关指标,观察左心室壁运动情况并进行评分,同时利用斑点追踪技术采集左心室壁各阶段径向应变(RS)及径向应变率(RSr)。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LDDSE)检查后重复上述操作。结果患者术前、术后超声检查均能清晰显示左乳内动脉管腔及血流情况,左乳内动脉频谱由术前收缩期优势型转变为术后舒张期优势型频谱,为低阻力血流,术后乳内动脉起始段的显示率为100%,内径较术前增宽,PSV及PDV较前增加,阻力指数减低,且术后舒张期流速时间积分及舒张期流速时间积分分数明显增加。乳内动脉-左侧锁骨下动脉夹角与术中桥血管流量呈负相关,术后1个月桥血管流量较术中流量明显增加。左乳内动脉原位转流术患者存活心肌静息及负荷状态RS、RSr低于非存活心肌,存活心肌、非存活心肌静息状态RS、RSr高于负荷状态。结论超声心动图可评估短期桥血管的通畅程度,分析影响桥血管流量的因素,斑点追踪技术联合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检查可有效区分心肌梗死中存活心肌与非存活心肌。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11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采用改良Stoppa入路重建钢板内固定,并进行随访。结果 11例平均随访15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能不扶拐站立行走,且步态正常。结论改良Stoppa入路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能够重建骨盆的稳定性,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有利于患者早期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5.
目的研究胸腰椎骨折经椎弓根植骨术后伤椎愈合的方式及影响因素。方法本次研究纳入自2011-01-2013-01诊治的74例具有完整随访结果的患者,采用经椎弓根植骨36例,同期未经椎弓根植骨38例。依据脊柱骨折负荷分享分级、笔者设计的椎体轴位9分区法明确骨折损伤程度、骨折复位及伤椎植骨情况、骨折愈合及伤椎植骨愈合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6~24个月,平均20个月。未植骨组:术后1年随访时椎体内各区形成空洞总计21.1%。植骨组:术后1年随访时椎体内各区形成空洞总计24.1%。结论胸腰椎骨折后伤椎经椎弓根植骨术中可撬拨复位塌陷及碎裂的上终板,减少髓核组织的突入发生,形成椎体内有效的可填充空腔,便于椎体内充分植骨,形成利于骨细胞爬行替代的框架结构,减少晚期上终板的塌陷及椎体内空洞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6.
[摘要]目的:通过对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岩裂-桥脑裂入路的各段结构进行显微解剖学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对15具30侧正常成人湿头颅标本进行解剖:模拟手术状态下该入路操作,将尸头侧卧位固定在头架上,乳突后横(纵)切口,开2.5cm-3cm骨窗,切开硬脑膜,测量分开岩裂-桥脑裂前后时手术野显露范围变化,以及三叉、面听、舌咽神经入脑干处暴露情况;显微镜下解剖岩裂和小脑桥脑裂上、下支;对岩裂、桥脑裂上、下支、岩静脉、小脑动脉、三叉、面听、舌咽神经入脑干处等相关研究对象进行测量、照相。结果:该入路可显露的解剖结构上至天幕前侧缘,下到枕骨大孔颈静脉结节,内侧到桥脑和中脑的侧方。可显露桥小脑角区包括岩静脉、小脑上中下三个神经血管复合体。岩裂-桥脑裂分离前后距离在统计学具有差异性。结论:该入路是对经典乙状窦后入路的补充和扩大,具有切口小、脑损伤小,充分利用小脑的自然间隙,不牵拉或少牵拉小脑的情况下增加了操作空间;该入路在微血管减压治疗颅神经疾病方面在解剖学上具有可操作性;该入路在同等条件下使后颅窝相关区域的组织结构显露更大,为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的切除提供了解剖学空间。  相似文献   
107.
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diopath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s,IIP)中最重要的亚型,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清,目前无有效治疗方法,预后差。IPF的病理诊断一直是病理医师工作的难点。2011年美国胸科学会、欧洲呼吸学会、日本呼吸学会和拉丁美洲胸科学会发表了"IPF诊治循证指南"(简称国际共识),再次强调IPF的明确诊断依赖于临床-影像-病理结合的诊断(clinico-radiologic-pathologic diagnosis, CRP诊断),即多学科讨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8.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腿痛常见原因之一.近些年来,微创介入治疗得到了迅速发展,其中胶原酶溶解术被证明是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极外侧型突出因小关节阻挡药物难以送达,影响疗效.作者在CT引导下经小关节内外侧入路联合注射胶原酶治疗276例,效果显著,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9.
患者,女性,65岁,右上臂灼痛15日。2002年6月11日在全麻下行冠脉搭桥术,于全麻下行右侧锁骨下静脉穿刺、留置静脉导管,术后采用PCIA止痛,止痛液的配方为0.0006%芬太尼、0.3%曲马多、0.5%氟哌利多100ml,持续输入为2ml/h,单次剂量0.5ml,锁定时间15分钟。术后3日拔除锁骨下静脉导管,PCIA也于术后第3天停止。  相似文献   
11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4):2295-2297
[目的]探讨关节镜前入路缝线治疗后交叉韧带撕脱性骨折的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所有患者均行关节镜前入路复位骨折块,利用前交叉韧带胫骨导向器在骨床上精确定位钻成对骨隧道,双股骨科高强缝线关节内横跨撕脱骨折块体部固定骨折块,缝线胫骨末端拴桩固定于关节外螺钉上。比较手术前后膝关节Lysholm评分、IKDC主观评分及影像学资料。[结果]术后随访17~24个月,平均20.6个月。末次随访X线片示所有骨折均获愈合,未出现骨折移位,无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后抽屉试验、后向Lachman试验、胫骨后沉试验均阴性。手术前、后膝关节Lysholm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临床上后交叉韧带撕脱性骨折的患者采用关节镜前入路缝线治疗可以获得很好的临床效果,且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