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1篇
  免费   112篇
  国内免费   139篇
耳鼻咽喉   34篇
儿科学   33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348篇
口腔科学   33篇
临床医学   141篇
内科学   269篇
皮肤病学   138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21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84篇
综合类   634篇
预防医学   46篇
眼科学   16篇
药学   217篇
  1篇
中国医学   237篇
肿瘤学   53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130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127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127篇
  2005年   124篇
  2004年   143篇
  2003年   95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59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变应性鼻炎神经肽与肥大细胞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辣椒素治疗实验性变应性鼻炎的机制,进一步研究变应性鼻炎中神经肽与肥大细胞之间的关系。方法:健康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自然对照组、变应性鼻炎组和辣椒素治疗组,每组各10只。用卵清蛋白腹腔注射免疫,继之鼻腔局部免疫建立大鼠变应性鼻炎模型,并进行辣椒素治疗2周,观察各组大鼠行为学改变,取各组动物的鼻黏膜行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数并比较肥大细胞在各组之间的差异,观察P物质(SP)在鼻黏膜中分布密度的差异。结果:变应性鼻炎组肥大细胞计数大于自然对照组(P<0.01)。辣椒素治疗组肥大细胞少见,低于变应性鼻炎组(P<0.01);SP的表达低于变应性鼻炎组(P<0.01),但与自然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中SP的表达与肥大细胞浸润有一定的正相关性(r=0.8252,P<0.05)。结论:辣椒素治疗变应性鼻炎模型可有效减少肥大细胞的浸润,使SP表达减少,各种过敏症状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62.
伴中性粒细胞浸润的色素性荨麻疹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报告1例伴中性粒细胞浸润的色素性荨麻疹.患儿女,5岁。躯干、四肢色素沉着斑伴瘙痒1年余.体格检查示躯干、四肢广泛分布大量色素性斑片及少量红斑、抓痕.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内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及核尘,未见血管纤维素样坏死.高倍镜下见血管周围较多肥大细胞浸润.诊断为伴中性粒细胞浸润的色素性荨麻疹。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在乳腺良恶性病变组织中的分布和数量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应用甲苯胺蓝法检测40例乳腺癌,45例正常及良性病变中肥大细胞的表达。结果良性病变中肥大细胞数量(3.8±0.37)明显高于正常乳腺组织(0.62±0.18)。乳腺癌组织周边部肥大细胞计数(2.40±0.28)高于癌组织内部(1.36±0.17),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乳腺癌有淋巴结转移的肥大细胞数量(3.14±0.39)明显高于乳腺癌没有淋巴结转移的肥大细胞数量(1.96±0.36),两者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间质肥大细胞反应作为宿主的防御系统之一,在维持机体自身稳定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间质肥大细胞反应可能是判断乳腺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肥大细胞分布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同区域的分布情况.方法:将42例经尸检后获得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标本和10例尸检正常冠状动脉标本进行抗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在正常内膜、斑块帽区、核心区、肩区肥大细胞密度(细胞数/视野)分别为(1.2±1.7)、(2.6±2.1)、(3.1±2.4)、(7.2±3.9),斑块肩区肥大细胞密度明显高于其它部位.结论:肥大细胞参与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并通过释放类胰蛋白酶影响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5.
肥大细胞类过敏反应脱颗粒的实时动态检测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建立实时、动态、直接的肥大细胞脱颗粒光学成像检测方法.方法 将囊泡表面特异性分子CD63与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GFP)的基因融合后,通过质粒转染入细胞中,建立稳定表达CD63-GFP蛋白的鼠肥大细胞株(RBL-2H3细胞).之后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及全内反射显微镜分别观察细胞内囊泡在过敏原刺激下脱颗粒时的运动状况.结果 成功建立稳定表达CID63-GFP的RBL-2H3细胞株;在类过敏原的刺激下,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了细胞脱颗粒过程中,细胞内囊泡向细胞外脱出的过程,同时,用全内反射显微镜观察到了细胞内囊泡与细胞膜融合的过程.结论 本研究在活细胞状态下,实时、直观、灵敏、快速地观察到肥大细胞脱颗粒的过程,直接评估过敏原刺激肥大细胞脱颗粒的特性,为类过敏反应的检测提供了新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66.
郭皓  苏云明  张也  方茗  苏慧 《天津中医药》2013,30(6):353-355
[目的]研究仙蓟化斑胶囊抗变态反应的作用机制,为后期实验及其临床治疗过敏性紫癜提供依据。[方法]制备致敏的大鼠及抗卵蛋白血清,给予不同浓度药物,采用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实验,测定大鼠皮肤蓝斑直径,同时采用大鼠颅骨骨膜肥大细胞脱颗粒实验、大鼠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实验,测定脱颗粒百分率和组胺释放水平。[结果]仙蓟化斑胶囊可使蓝斑直径变小、可降低肥大细胞脱颗粒百分率、降低其组胺释放,并呈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结论]仙蓟化斑胶囊有抗变态反应的作用,明显抑制PCA、肥大细胞脱颗粒及组胺的释放。  相似文献   
67.
外来体是由细胞分泌的囊泡小体,是囊泡运输的常见形式,参与细胞间信息交流。国内外现有研究和本课题组前期工作表明,针刺效应的产生与穴位局部神经、肥大细胞及相关信号分子等因素相关。外来体参与神经细胞信息传递、肥大细胞功能活动、信号分子释放等生理功能。基于外来体与神经、肥大细胞、信号分子的密切关系,我们认为针刺引起穴位局部肥大细胞释放的外来体是针刺穴位初始效应的关键因素之一,在神经-肥大细胞-信号分子的网络联系中具有信使作用。  相似文献   
68.
目的:观察电针后大鼠皮下组织血管内皮细胞间黏附因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表达及肥大细胞(mast cell,MC)分布,探讨电针刺激后穴区血管ICAM-1mRNA表达的变化,及其与MC活性的关系。方法:将20只大鼠随机均分为正常组和电针组,电针组给予双侧"足三里"穴电针刺激25min。用原位杂交技术观察两组大鼠"足三里"穴区皮下组织ICAM-1mRNA的表达;同时用乙酰胆碱酯酶组化染色并甲苯胺蓝复染法观察"足三里"穴区皮下组织MC的分布。结果:电针组"足三里"穴区组织ICAM-1mRNA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电针组穴区组织MC数和MC脱颗粒率均升高,与正常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针可增强正常大鼠穴区组织血管内皮ICAM-1mRNA的表达,ICAM-1对电针促进肥大细胞向穴区迁移、聚集具有一定趋化作用。  相似文献   
69.
目的 研究脱硫酸化与多硫酸化肝素对大鼠肥大细胞 (MC)脱颗粒的影响。方法 采用不同方法制得不同程度硫酸化肝素 :2 O 脱硫酸化肝素 (2DeSH)、N 脱硫酸化 重乙酰化肝素 (NDeSAcH)、6 O 脱硫酸化肝素 (6DeSH)、多硫酸化肝素 (PSH) ,通过大鼠腹腔被动MC脱颗粒实验 ,观察肝素及不同程度硫酸化肝素对卵清蛋白引起MC脱颗粒的影响。结果 与Hank液组比较 ,各样品组均有显著抑制MC脱颗粒的作用 (P <0 0 1 ) ,但 6DeSH组与色苷酸钠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 ,显示较弱的抑制活性。结论 肝素抑制MC脱颗粒的活性与肝素结构上的硫酸基位置和多少有关 ,其中6 O 硫酸基对肝素的抑制MC脱颗粒的活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70.
目的:研究不同处理方法对卵白蛋白(Ovum Albumin,OVA)变应性鼻炎小鼠模型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方法:将60只雌性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分别按不同方法处理后分离各组小鼠的腹腔肥大细胞,中性红染色后计算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率。结果:正常对照组、OVA变应性鼻炎组、穴位敷贴组、激素对照组、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 Saline,PBS)阴性对照组小鼠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率分别为(15±6)%、(53±11)%、(37±13)%、(31±15)%、(47±14)%。OVA变应性鼻炎小鼠的腹腔肥大细胞有明显的脱颗粒现象:与OVA变应性鼻炎小鼠相比,穴位敷贴组及激素对照组小鼠的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现象显著减轻;PBS对照组小鼠的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现象没有明显变化。结论:推测穴位敷贴抗过敏机制为稳定肥大细胞膜,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减少致炎介质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