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2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251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98篇
口腔科学   196篇
临床医学   324篇
内科学   32篇
神经病学   49篇
特种医学   40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266篇
综合类   375篇
预防医学   47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143篇
  3篇
中国医学   77篇
肿瘤学   13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113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92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127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107篇
  2005年   121篇
  2004年   109篇
  2003年   92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新复合纤维蛋白胶可注射性磷酸钙人工骨的理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纤维蛋白胶复合β-磷酸三钙/磷酸二氢钙复合人工骨材料的物理学性能,评价纤维蛋白胶对β-磷酸三钙/磷酸二氢钙骨水泥性能的影响,以及其作为注射型复合人工骨用于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6-12/2007-06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中心实验室和华南理工大学生物材料实验室完成。①材料:β-磷酸三钙由上海瑞邦生物材料有限公司提供,磷酸二氢钙为东泰化工赠,纤维蛋白胶购自广州倍绣生物技术有限公司。②复合材料制备:将β-磷酸三钙/磷酸二氢钙骨水泥按3∶1的比例充分混合后,与纤维蛋白胶按凝固后的体积2∶1体积比混合,制成复合人工骨材料。③观察指标:测定复合材料的凝固时间,抗压强度,抗稀散性能,并用扫描电镜观察其煅烧前后的显微结构特征,以未加纤维蛋白胶的磷酸钙水泥为对照(CPC组)。结果:复合人工骨材料的平均初凝时间长于CPC组(P<0.004),终凝时间在初凝时间后2~4 min;复合材料的抗压强度为(14.72±1.81)MPa。复合材料较CPC组有良好的抗稀散性能,扫描电镜发现,纤维蛋白胶贯穿于磷酸钙水泥晶体间,并将磷酸钙水泥晶体紧密连接。煅烧后复合材料的孔径有增大,空隙率为57.28%,并且微孔之间有空隙互相贯通。结论:该骨水泥复合材料凝固时间符合临床操作的需要;抗压强度达到松质骨强度的要求;煅烧后磷酸钙水泥的空隙率明显提高,有利于材料的降解。  相似文献   
92.
目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和磷酸钙骨水泥作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填充物,应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法比较两种材料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生物学效应。方法:实验于2003-03/09在南通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和上海大学上海生物力学工程研究所合作完成。①利用WD-5型万能材料机测量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和磷酸钙骨水泥铸件力学性质。②选取骨质疏松患者1例(患者知情同意),排除其他疾患,应用CT扫描技术、图形数字化方法获取胸腰段的三维坐标,利用ANSYS5.0有限元分析软件等工具建立骨质疏松患者胸腰段的三维有限元模型。③模拟L1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对其和相邻椎体及椎间盘的负荷传递、应力、位移等进行分析。结果:①获取了精确的T11 ̄L3的多排螺旋CT扫描断层影像数据,经ANSYS5.0软件处理后得到4718个节点,1642个薄极单元,4495个八节点等参单元的骨质疏松患者胸腰段三维有限元力学模型。②采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作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填充物,比骨质疏松椎体应力增加了近15%。后部结构的应力平均增加13.2%,其中椎弓根增加5.9%,峡部增加6.25%,关节点增加27.6%。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在稳定椎体、恢复强度和刚度的同时,可能使其后部结构及相邻腰椎出现应力集中现象。③采用磷酸钙骨水泥作为椎体成形术填充物,比骨质疏松椎体应力平均增加了7%,应力集中现象明显小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结论:三维有限元力学分析表明两种材料均提高了椎体的抗变形能力,有利于椎体功能的重建。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相比,磷酸钙骨水泥能减少成形椎体和相邻椎体之间的应力梯度,从长远看,能减少椎体退变和相邻椎体骨折的机会。  相似文献   
93.
目的:利用在柠檬酸中添加壳聚糖、明胶配制的固化液与α-磷酸三钙和羟基磷灰石复合的粉剂调和制备骨水泥试样,观察其黏度和形状. 方法:实验于2005-03/2006-08在兰州交通大学材料系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方法:骨水泥固相粉末是α-磷酸三钙和羟基磷灰石混合均匀制得的骨水泥粉料,液相部分是将壳聚糖和明胶按体积分数为0.03,0.06,0.09,0.12,0.15与柠檬酸溶液混合配制的固化液,将二者调和制得骨水泥.②实验评估:采用X射线衍射仪测试试样晶型及组成;测定骨水泥凝固时间;通过MTS-810型材料试验机测试骨水泥压缩强度;扫描电镜观察固化体微观结构;将骨水泥样本置于37℃生理盐水中,并在1,3,5,7,9,12,24 h测试生理盐水的pH值. 结果:①骨水泥组成:X射线衍射仪显示粉剂中仅存在两个晶相:羟基磷灰石/高温型磷酸三钙.②骨水泥凝固时间:调和液的黏度明显增加,试样调拌时像口香糖一样黏性很大,固化时间延长,抗水冲性能提高,样品塑型容易操作.在(2.0±0.2)min时出现初凝,骨水泥的黏性逐渐减退,在(8.0±0.2)min时骨水泥完全固化,骨水泥固化时间有所延长.③骨水泥压缩强度:固化液中壳聚糖-明胶体积分数为0.09时压缩强度较高(26.0±3.2)MPa;骨水泥于浸泡6 h的强度已达其最大强度的85%以上,24 h基本达到最大强度,在48 h后强度几乎不再变化.④固化体微观结构:完全固化后,形成棒状结晶和花朵状的结晶,晶体很小,在低倍镜下观察,似无定形物质.固化后形成的磷酸钙结晶在形态学上与自然骨非常相似.⑤生理盐水的pH值:pH值随着水化反应的进行逐渐上升,浸泡12 h时上升为6.89±0.02,浸泡24 h时pH值达到7.02±0.02,接近生理盐水的pH值. 结论:制备的骨水泥克服了陶瓷型羟基磷灰石烧结形成、修整困难等缺点,具有塑型容易、使用方便、固化时放热小等优点,可应用于体内骨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94.
目的 对测定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 ( circulating immune complexes,CIC)的两种方法 ( PEG沉淀法及 CIC-C1 q ELISA法 )进行评价 ,进一步探讨 CIC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 PEG沉淀法和 CIC-C1 q ELISA法检测肾脏损害、系统性红斑狼疮 ( SLE)、类风湿性关节炎 ( RA)等 86例患者的血清 CIC。结果  86例患者中 PEG沉淀法检测阳性 1 7例 ( 1 9.77% ) ,CIC-C1 q ELISA法检测阳性 3 8例 ( 4 4.1 9% ) ,差异有显著性 ( P<0 .0 5 )。CIC-C1 q ELISA法检测 SLE、RA和肾脏损害患者的 CIC阳性率分别为 1 1 /1 5、5 /8和 2 0 /61 ( 3 2 .79% )。结论 与 PEG沉淀法相比 ,CIC-C1 q ELISA法较敏感 ,适宜于临床推广应用。CIC的阳性与 SLE、RA和肾脏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95.
磷酸三钙陶瓷和钙离子对成骨细胞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磷酸三钙陶瓷人工骨的主要成分与骨基质中的无机成分相似,可作为填充材料为新骨形成提供支架,发挥骨传导作用.但单纯使用磷酸三钙不具有骨诱导能力,因此提高人工骨的骨诱导能力成为了人们研究的重点.目的观察鼠成骨细胞在体外与磷酸三钙陶瓷和钙离子混合培养时的生长情况,研究磷酸三钙和钙离子对成骨细胞的影响.设计完全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地点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研究对象为新生大鼠颅骨成骨细胞.干预用酶消化法分离培养新生大鼠颅骨成骨细胞,通过扫描电镜对生长于磷酸三钙陶瓷材料上的成骨细胞进行观察,利用[3H]-TdR掺入法检测磷酸三钙对成骨细胞的影响.用体外不同浓度的钙离子(2.5~10 mmol/L)作用于成骨细胞,通过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免疫组化分析测定钙离子对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主要观察指标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中成骨细胞的生长情况.结果成骨细胞不仅很好地贴附于陶瓷表面,而且细胞的增殖活性未受到抑制.钙离子对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的增殖无负效影响.结论TCP陶瓷人工骨与成骨细胞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对成骨细胞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6.
背景:预构骨皮瓣研究启发人们构建预构血管化骨进行游离移植来替代带血管蒂游离自体骨移植修复大段骨缺损的想法。目的:设计一种基于预分化脂肪干细胞、纤维蛋白胶和多孔磷酸钙骨水泥支架复合体的血管化移植物。方法:将体外分离培养的大鼠脂肪干细胞在条件培养基中进行血管内皮细胞定向分化,经鉴定活性后,复合至纤维蛋白胶和多孔磷酸钙骨水泥构建血管化组织工程支架。将血管化组织工程支架、纤维蛋白胶/多孔磷酸钙骨水泥支架及多孔磷酸钙骨水泥支架分别植入SD大鼠股四头肌肌袋内,植入后2,4周进行组织学检测、血管定量分析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与结论: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脂肪干细胞与纤维蛋白胶和多孔磷酸钙骨水泥共培养7 d,可见细胞密度适中,与支架组织结合较好。植入实验中,各组支架孔隙中充填有纤维血管组织和脂肪组织,血管化组织工程组支架孔隙中均长入大量血管,并有小动脉长入,不同时间点的血管直径和数量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的表达量均优于纤维蛋白胶/多孔磷酸钙骨水泥组和多孔磷酸钙骨水泥组(P〈0.01)。表明构建的血管化组织工程支架能够实现可靠迅速血管化。  相似文献   
97.
骨碱性磷酸酶(BALP)是由成骨细胞合成的,当小儿体内维生素缺乏时,骨钙化不足,成骨细胞活跃,BALP上升,其改变先于影像学变化,被认为是诊断小儿佝偻病最特异、最敏感的指标。采用干化学和免疫浓缩技术的原理设计的骨碱性磷酸酶试剂盒,只需30μl全血即可半定量读出骨碱性磷酸酶浓度。测定范围为170 ̄420U/L,其目测结果与WGA亲和沉淀法的符合率为92.2%。肝、胆和肠碱性磷酸酶对目测小儿血浆骨碱性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载药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修复骨缺损及预防感染的可行性。 方法:实验于2003-09/2004-1O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动物实验科完成。选健康新西兰白兔24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①在每只兔的额骨和顶骨部造成直径15mm圆形缺损。实验组:将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与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和泰能复合。制成载药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将载药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植入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的兔颅骨缺损。对照组:以单纯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植入缺损区。②术后2周和4周麻醉状态下每组各处死6只动物取材,通过细菌培养和组织学检查,评价其骨缺损修复能力及抗感染能力。用彩色图像分析仪对组织切片进行成骨定量分析,选经过材料中心、切面完整的组织切片2张,计平均值,以代表该样本的成骨量。具备下列特征者判定为骨感染:①标本细菌培养并分离鉴定出金黄色葡萄球菌。②组织学检查显示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和微小脓肿形成。 结果:①两组兔颅骨缺损区组织学观察。实验组术后2周,覆盖缺损区的软组织中有少量的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植入材料周边部有新生骨形成;术后4周缺损区有大量新骨形成,部分材料被降解吸收。未见炎性细胞。对照组术后2周,覆盖缺损区的软组织中有大量的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及微小脓肿形成,缺损区未见明显的新骨形成;术后4周,覆盖缺损区的软组织中有不同程度的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及微小脓肿形成,材料周边部有少量新骨长入。②两组新骨成骨面积定量分析结果:实验组的成骨量明显多于对照组[2周:(38.74&;#177;4.67),(11.23&;#177;3.40)&;#215;10^5μm,4周:(147.98&;#177;16.43),(52.66&;#177;9.47)&;#215;l0^5μm,P〈0.01]。③载药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植入组12份标本均无细菌生长;对照组有9份为金葡菌阳性,阳性率为75%。实验组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 结论:载药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既具有良好的骨修复能力,又能在局部持续释放有效浓度的抗生素,是伴有污染或感染的骨缺损较理想的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99.
目的:利用α-磷酸三钙和羟基磷灰石复合,制备出具有一定强度的生物活性骨水泥。方法:实验于2003—09/2005—01在兰州交通大学材料系实验室完成。首先利用化学沉淀法合成羟基磷灰石粉末,然后利用固相反应制备α-磷酸三钙粉末,将其二者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制得骨水泥粉料,最后用固化液(25%柠檬酸+70%去离子水+5%柠檬酸钾)调和制得骨水泥。结果:①沉淀法制备羟基磷灰石粉末中主要是羟基磷灰石相,含量高达99.5%,所有杂质相含量低于0.5%。②α-磷酸三钙粉末与羟基磷灰石粉末按不同配比混合后粉剂中仅存在两个晶相:羟基磷灰石/高温型磷酸三钙。③两相骨水泥的压缩强度已基本达到规定要求(≥30MPa),但弯曲强度仍较低。其中T50H50强度较高。④固化体在37℃生理盐水中浸渍2个月后,α-磷酸三钙含量明显减少,羟基磷灰石晶相大量增加,无新的结晶相生成。结论:制备的骨水泥克服了陶瓷型羟基磷灰石烧结形成、修整困难等缺点,具有制备容易、使用方便、固化时放热小等优点,可应用于体内骨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00.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蓓丽  孙林  潘柏申 《检验医学》2013,(11):975-980
有研究发现冠心病的发病风险与总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TC)含量有明显关联。人体血液循环中的胆固醇主要由低密度脂蛋白(10w.densitylipoprotein,LDL)转运。许多前瞻性研究和临床试验也发现LDL是冠心病发病风险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对有冠心病临床表现患者和无冠心病临床表现患者。的干预性研究发现降脂治疗疗效明显。临床实验室检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w—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最常用的方法是Friedewald计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