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63篇 |
免费 | 57篇 |
国内免费 | 25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篇 |
儿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198篇 |
口腔科学 | 196篇 |
临床医学 | 324篇 |
内科学 | 32篇 |
神经病学 | 49篇 |
特种医学 | 40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266篇 |
综合类 | 375篇 |
预防医学 | 47篇 |
眼科学 | 3篇 |
药学 | 143篇 |
3篇 | |
中国医学 | 77篇 |
肿瘤学 | 1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11篇 |
2023年 | 26篇 |
2022年 | 30篇 |
2021年 | 34篇 |
2020年 | 32篇 |
2019年 | 30篇 |
2018年 | 12篇 |
2017年 | 25篇 |
2016年 | 42篇 |
2015年 | 41篇 |
2014年 | 72篇 |
2013年 | 78篇 |
2012年 | 113篇 |
2011年 | 100篇 |
2010年 | 92篇 |
2009年 | 97篇 |
2008年 | 127篇 |
2007年 | 98篇 |
2006年 | 107篇 |
2005年 | 121篇 |
2004年 | 109篇 |
2003年 | 92篇 |
2002年 | 75篇 |
2001年 | 61篇 |
2000年 | 32篇 |
1999年 | 16篇 |
1998年 | 28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71.
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又称为羟基磷灰石骨水泥(hydroxy apatite cement,HAC),是由Brown和Chow首先研制出来的一种自固型非陶瓷羟基磷灰石类人工骨材料。因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传导性、生物安全性、能任意塑形、在固化过程中的等温性,CPC作为一种新型的骨组织修复和替代材料,受到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已成为临床组织修复领域研究和应用的热点之一。然而由于CPC脆性大、抗水溶性(血溶性)差、 相似文献
72.
丹红注射液-磷酸钙骨水泥释放体系的力学性能、显微结构及体外释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研究证实磷酸钙骨水泥与药物混合后可能会影响磷酸钙骨水泥的固化反应过程和晶体形成过程,进而改变反应终产物的晶体结构和生物力学强度等性能。
目的:制备不同浓度丹红注射液-磷酸钙骨水泥释放体系,观察丹红注射液对磷酸钙骨水泥生物力学强度、晶体结构形态的影响以及复合释放体系体外释放的特点。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8-02在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实验中心完成。
材料:制备0.5倍、1倍、2倍市售浓度的丹红注射液,并与磷酸钙骨水泥复合形成释放体系。
方法:载药磷酸钙骨水泥在模具中固化完全后,利用万能测试机检测其力学强度,扫描电镜观测晶体结构形态。以原儿茶醛为检测标志物,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312 nm处物质浓度,以了解体外释放情况。
主要观察指标:①空白以及载药磷酸钙骨水泥微观结构的观察。②空白以及载药磷酸钙骨水泥生物力学强度的测定。③载药磷酸钙骨水泥体外释放药物浓度的测定。
结果:丹红注射液可使磷酸钙骨水泥力学强度下降,2倍浓度组最为显著(P < 0.05);丹红注射液与磷酸钙骨水泥复合未改变磷酸钙骨水泥微观晶体结构形态;释放体系在释放初期存在突释效应,约36 h后释放浓度趋于平稳。
结论:较大剂量丹红注射液与磷酸钙骨水泥复合可显著降低磷酸钙骨水泥力学强度;丹红注射液对磷酸钙骨水泥晶体结构形态无影响;磷酸钙骨水泥是丹红注射液较稳定的缓释载体。 相似文献
73.
张辉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09,13(21)
摘要
目的:观察可注射性磷酸钙骨水泥在皮质骨内的生物降解和成骨特性,为骨缺损的治疗寻求一种合适的替代材料。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支架材料生物相容性实验,于2007-04-12/2008-2-05在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
材料:β-磷酸三钙、磷酸二氢钙、碳酸钙和纳米相羟基磷灰石。
方法:根据相关文献合成一种含有β-磷酸三钙、磷酸二氢钙、碳酸钙和纳米相羟基磷灰石的磷酸钙骨水泥,并用含藻酸钠的液相成分将该骨水泥调制成可用注射器和16号穿刺针操作的注射物。在新西兰大白兔的股骨髁部钻取直径为2mm的骨洞,并注射入该骨水泥。
主要观察指标:术后标本HE染色,光镜下观察该骨水泥在皮质骨内的降解及再生新骨情况。扫描电镜观察新生骨的超微结构。XRD图谱分析不同阶段骨水泥的成分,能谱分析测定降解区的钙磷比。
结果:骨水泥在体内相容性良好,8周时降解反应明显,12周为降解反应的高峰期,16周降解反应基本完成;降解同时有大量的骨小梁生成。X光衍射图证实骨水泥的主成分是β-磷酸三钙,能谱分析提示降解区钙离子含量显著升高。
结论:该型磷酸钙骨水泥具有可注射性,骨皮质内相容性、骨传导和骨诱导作用良好等特性,是一种较好的骨替代产品,在骨缺损等的治疗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研究载微球骨水泥的细胞相容性。 相似文献
74.
背景:为解决聚左旋乳酸支架支撑力不足、代谢的酸性产物容易导致血管局部无菌性炎症等缺点,本课题组设计出新型支架,在聚左旋乳酸基础上融入无定型磷酸钙纳米颗粒。目的:评价新型生物全降解支架聚左旋乳酸/无定型磷酸钙纳米颗粒的安全性及组织相容性。方法:取16头健康西藏小型猪,随机选取左前降支、左回旋支或右冠状动脉支相同管腔大小的血管段,植入新型生物全降解支架1枚,于植入前、植入后1个月取股动脉血标本,行血液学检测。植入1,6个月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后对支架段标本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支架血管损伤、炎症及内皮化程度。结果与结论:支架植入前后血常规、血生化指标无明显变化。支架植入1,6个月后,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冠状动脉通畅,无血栓形成,支架段血管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无组织粘连、坏死、贴壁不良等异常表现。与支架植入1个月时比较,植入6个月后的炎症积分降低(P 〈0.05)、内皮化积分增加(P 〈0.05),植入部位损伤积分无明显变化;并且支架周围未见心肌梗死灶及炎性细胞浸润。结果表明新型生物全降解支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组织相容性。 相似文献
75.
《口腔医学》2017,(4):293-297
目的比较研究成骨细胞在磷酸钙镁水门汀(CMPC)和硅酸钙复合磷酸钙镁水门汀(CMPSiC)表面的早期粘附性能。方法测试比较两种水门汀浸提液的主要离子浓度。采用MTT法和细胞形态参数测量法研究两种水门汀材料对MG-63细胞早期粘附能力的影响。结果浸泡后24 h,CMPC组和CMPSiC组的钙、镁、磷离子浓度均明显升高(P<0.05),CMPSiC组的硅离子浓度显著增高(P<0.05)。MTT结果显示,两种水门汀表面粘附细胞的数量均随时间延长而增多,CMPSiC表面粘附的细胞数量明显高于CMPC表面(P<0.05)。接种6 h后,CMPC表面粘附细胞仍呈球状,CMPSiC表面粘附细胞铺展明显,且CMPSiC表面粘附细胞的细胞面积、周长、费雷德直径等细胞形态参数值均明显大于CMPC表面粘附细胞(P<0.05)。结论CMPSiC比CMPC更利于成骨细胞的早期粘附。 相似文献
76.
背景:深筋膜瓣促进组织工程骨血管化是一种成熟的技术,但动物种属不同、植入材料不同均会使血管化的结果产生较大的差异。目的:比较复合重组人类骨形态蛋白2的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和单纯的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在比格犬带蒂筋膜瓣内的血管再生能力。方法:分别将复合重组人骨形态蛋白2的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和单纯的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包裹于12只成年比格犬腰背部两侧带蒂深筋膜瓣中,于术后第2,4,8,16周各随机选取3只动物摘取血管化标本,进行大体观察、苏木精-伊红染色、Masson染色及血管内皮细胞Ⅷ因子相关抗原(ⅧRAg)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比较新血管的生成情况。结果与结论:在材料植入后4周、8周和16周,两组均发现带蒂筋膜与植入材料接触区出现明显血管化,并随时间延长,向材料内部延伸;实验组相对血管面积百分比和阳性染色的面密度值在2,4,8,16周时均高于对照组。结果显示两种人工骨在筋膜内均有一定的血管化能力,但复合重组人骨形态蛋白2的自固化磷酸钙人工松质骨在体内的血管化较单纯自固化磷酸钙人工松质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VEGF165-BMSCs复合NanoBCP陶瓷支架材料异位成骨的可能性.方法:将VEGF165转染至BMSCs,并将其接种于已制备的多孔NanoBCP支架材料培养后植入裸鼠皮下,进行组织学观察和分析.结果:转染后的BMSCs表达VEGF165mRNA和蛋白,NanoBCP材料比BCP的表面和孔隙内有更多的新骨形成,并发现有血管和多核巨细胞的分布.结论:NanoBCP孔隙结构良好,具有一定的生物可降解性,用于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异位成骨性能良好,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8.
纤维连接蛋白对磷酸钙陶瓷表达修饰促进大鼠成骨细胞的贴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大鼠成骨细胞在经纤维连接蛋白表面修饰后的有孔磷酸钙陶瓷上的贴附及生长。方法4块立方形(5mm×5mm×5mm)的有孔磷酸钙陶瓷,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陶瓷在负压条件下用重组人纤维连接蛋白(100μg/ml)浸渍过夜。再将两组陶瓷与大鼠成骨细胞共同培养10d,扫描电镜下观察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成骨细胞在陶瓷表面的贴附数量和形态。结果实验组成骨细胞的贴附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并分泌大量胶原纤维和形成钙化结节。结论纤维连接蛋白对磷酸钙陶瓷的表面修饰能明显提高大鼠成骨细胞的贴附率,有利于成骨细胞的生长及成骨表型。 相似文献
79.
改性沸石饮水降氟性能及其再生能力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面对高氟水对人体的危害,必须对高氟地区生活饮用水采取有效的改水降氟措施.目前采用的物理、化学降氟方法有:混凝沉淀法、吸附和离子交换法、电凝聚法、电渗析法和反渗透法等,其中以吸附和离子交换法应用最广. 相似文献
80.
目的 制备叶黄素纳米混悬剂,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方法 纳米沉淀法制备纳米混悬剂。以白蛋白浓度、吐温-80浓度、均质压力、均质次数为影响因素,粒径、PDI为评价指标,单因素试验优化处方,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形态,进行晶型分析,测定溶解度、体外溶出、稳定性。18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灌胃给予叶黄素、物理混合物、叶黄素纳米混悬剂的0.5%CMC-Na混悬液(30 mg/kg),于0、5、15、30、45、60、90、120、240、360、480 min采血,HPLC法测定叶黄素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 最佳处方为叶黄素用量30 mg,白蛋白浓度1.5%,吐温-80浓度0.75%,均质压力80 MPa,均质次数8次。所得纳米混悬剂呈球形,平均粒径为(208.71±9.26)nm, PDI为0.114±0.017,Zeta电位为-(23.15±1.60)mV。原料药以无定形状态存在于纳米混悬剂中。纳米混悬剂溶解度相较于原料药增加至46.12倍,360 min内累积溶出度达95%,90 d内稳定性良好。与原料药、物理混合物比较,纳米混悬剂tmax缩短(P<0....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