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746篇
  免费   6909篇
  国内免费   3564篇
耳鼻咽喉   2161篇
儿科学   138篇
妇产科学   1180篇
基础医学   3563篇
口腔科学   3098篇
临床医学   12958篇
内科学   8400篇
皮肤病学   1207篇
神经病学   284篇
特种医学   4316篇
外国民族医学   243篇
外科学   12092篇
综合类   29116篇
预防医学   4424篇
眼科学   363篇
药学   9148篇
  225篇
中国医学   4412篇
肿瘤学   17891篇
  2025年   5篇
  2024年   1619篇
  2023年   3022篇
  2022年   3634篇
  2021年   4598篇
  2020年   3710篇
  2019年   2772篇
  2018年   1431篇
  2017年   2110篇
  2016年   2480篇
  2015年   2633篇
  2014年   4304篇
  2013年   4085篇
  2012年   5588篇
  2011年   5640篇
  2010年   5393篇
  2009年   5538篇
  2008年   6613篇
  2007年   5544篇
  2006年   5236篇
  2005年   5441篇
  2004年   4348篇
  2003年   3621篇
  2002年   3273篇
  2001年   3179篇
  2000年   2520篇
  1999年   2135篇
  1998年   1897篇
  1997年   2212篇
  1996年   2187篇
  1995年   1653篇
  1994年   2628篇
  1993年   1519篇
  1992年   825篇
  1991年   505篇
  1990年   439篇
  1989年   491篇
  1988年   97篇
  1987年   90篇
  1986年   70篇
  1985年   70篇
  1984年   28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讨吗啡联合氯胺酮皮下自控镇痛治疗顽固性中、重度癌痛的作用。方法接收在我院的中、重度癌痛患者一共有8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对照组对患者采取吗啡皮下自控镇痛进行治疗,研究组对患者采取小剂量氯胺酮联合吗啡皮下自控镇痛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以后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治疗后的48h 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吗啡用量为31.25 mg,对照组患者的吗啡用量为56.42 mg,研究组患者的吗啡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顽固性中、重度癌痛患者采取吗啡联合氯胺酮皮下自控镇痛进行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镇痛效果,同时不良反应相对比较少,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2.
精氨酸-天冬氨酸抗涎腺腺样囊性癌实验性肺转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精氨酸-天冬氨酸(Arg-Asp,RD)抗涎腺腺样囊性癌实验性肺转移(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lung metastation,SACC-LM)的作用。方法 观察不同剂量、不同时间RD灌胃对SACC-LM的影响。结果30mg/kg和120mg/kgRD灌胃可抑制SACC-LM的形成;7.5mg/kg、30mg/kg、120mg/kgRD灌胃均可延长SACC-LM鼠的生存期。结论 RD毒性小、可经口给药,具有抗SACC-LM的作用。  相似文献   
23.
p53基因抑制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端粒酶及增殖活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外源性野生型p53基因对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构建携带野生型p53基因的腺病毒表达载体,以脂质体法转染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83细胞,RT-PCR检测p53基因表达;采用TRAP—PCR—ELISA法检测转染细胞端粒酶活性,荧光素酶分析法检测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hTERT)肩动子的转录;流式细胞术、软琼脂集落实验及裸鼠成瘤实验观察细胞生物特性的变化。结果外源性野生型p53基因导入使p53基因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SACC-83中表达增强,其端粒酶活性降低、hTERT启动子转录抑制;转染细胞出现G1期阻滞,软琼脂集落形成率减少,裸鼠成瘤能力降低。结论腺病毒载体介导的外源性野生型p53基因可以抑制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端粒酶活性及细胞恶性表型。  相似文献   
24.
三维放疗计划优化技术减少头颈部癌放射性口干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三维放疗计划优化技术减少头颈部癌放射性口干症的效果。方法:对三类头颈部癌(肿瘤位中线、偏一侧、近中线偏一侧)按常规放疗和优化技术分别作三维放疗计划。放疗优化技术包括放射进路优化、多野、适形放疗和加楔形板。对患者的肿瘤、腮腺和脊髓作三维剂量分布和剂量一容积DVH直方图分析。20例头颈部癌放疗患者分成常规放疗组和新技术(优化)组行放射治疗,记录放疗前、放疗中、放疗后及随访期患者的口干症评分和全唾液量。结果:肿瘤位一侧及近中线偏一侧时,常规和新技术放疗时健侧腮腺放射剂量分别为51.8-64.3Gy和0.4-1.4Gy;肿瘤位中线时常规和新技术放疗腮腺放射剂量分别为51.8Gy和24.7Gy;放疗结束时,新技术组口干症发生率1/12(8.3%)。随访4-6月后降为0,放疗结束时常规放疗组口干症发生率7/8(87.5%),随访4-6月后为4/8(50%)。结论:三维放疗计划优化技术可以明显减少头颈部癌患者放疗后口干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5.
本文对83例涎腺恶性多形性腺瘤进行形态观察,其中20例用CEA、S-100蛋白和二种角蛋白进行免疫组化标记。认为恶性多形性腺瘤大多数由良性多形性腺瘤恶变而来,瘤细胞浆内CEA阳性是诊断恶性的依据之一。并提出将恶性多形性腺瘤分为癌和癌肉瘤二个组织学亚型。  相似文献   
26.
应用MTT比色法测定重组人TNF-α单用及合用重组人IFN-γ对4种口腔癌细胞系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TNF-α或IFN-γ单用对4种癌细胞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剂量依赖性抗肿瘤活性,而TNF-α与IFN-γ合用则对癌细胞产生显著的协同抑瘤效应,同时,两种细胞因子的中效浓度明显降低.上述资料提示,TNF-α和IFN-γ联合应用在治疗口腔癌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7.
最近对口腔鳞癌的治疗观念发生了变化,其中包括新辅助治疗(术前化疗、手术、术后放疗)及辅助治疗(手术、术后放疗)。该文旨在对2种治疗方法对患者长期生存率的影响进行了比较。方法:将患者分为2组,一组74例,行新辅助治疗,另一组54例行辅助治疗。99例为Ⅲ-Ⅳ期的患者,  相似文献   
28.
舌鳞状细胞癌淋巴管密度与淋巴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舌鳞癌组织中淋巴管密度与鳞癌侵袭和转移的关系.方法 选择62例舌鳞癌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的表达.结果 62例舌鳞癌标本中有56例标本的VEGFR-3呈阳性表达,但功能性淋巴管主要分布在癌组织周围,癌间质中未见明显的成形淋巴管.舌鳞癌组织中淋巴管密度与舌鳞癌患者年龄、性别无关,而与舌鳞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有无淋巴结状况密切相关(P<0.05).VEGF-D在癌细胞胞质呈阳性表达,且随着VEGF-D表达增强,癌组织周围淋巴管密度亦明显增加.结论 VEGF-D和VEGFR-3途径可促进鳞癌淋巴管新生和淋巴转移.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探讨人涎腺粘液表皮样癌耐药细胞株MEC 1/ 5Fu细胞的耐药机制。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观察该细胞及其亲本细胞中P 糖蛋白 (P gp170 )、cytokeratin(CK)及nm 2 3的表达。 结果 :P gp170在MCE 1/ 5Fu细胞中的阳性表达率为 95 .1% ,明显高于亲本细胞的阳性表达率 12 .3 % (P <0 .0 5 ) ,而CK与nm2 3在MEC 1/ 5Fu细胞与亲本细胞中的表达率分别达 90 %以上 ,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MEC 1/5Fu细胞具有多药耐药 (MDR)表型 ,其耐药性的产生主要是由P gp170高表达所介导  相似文献   
30.
现已查明在口腔癌和头领部鳞状细胞癌中存在着多种肿瘤相关基因的异常改变,特别是染色体1,3,8,9,11,13,17区域的基因改变,包括杂合子丢失、等位基因失调以及相应的押癌基因和癌基因的异常表达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