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24篇
  免费   149篇
  国内免费   249篇
耳鼻咽喉   12篇
儿科学   46篇
妇产科学   69篇
基础医学   525篇
口腔科学   42篇
临床医学   582篇
内科学   454篇
皮肤病学   43篇
神经病学   33篇
特种医学   185篇
外国民族医学   5篇
外科学   256篇
综合类   1260篇
预防医学   374篇
眼科学   9篇
药学   215篇
  2篇
中国医学   95篇
肿瘤学   21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123篇
  2013年   134篇
  2012年   144篇
  2011年   229篇
  2010年   182篇
  2009年   205篇
  2008年   180篇
  2007年   177篇
  2006年   217篇
  2005年   275篇
  2004年   242篇
  2003年   226篇
  2002年   218篇
  2001年   230篇
  2000年   146篇
  1999年   98篇
  1998年   101篇
  1997年   124篇
  1996年   105篇
  1995年   92篇
  1994年   133篇
  1993年   79篇
  1992年   85篇
  1991年   61篇
  1990年   66篇
  1989年   56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用合成的反义脱氧寡核苷酸,包括修饰的和非修饰的,同聚的和异聚的脱氧寡核苷酸对SRS病毒感染细胞的增殖、细胞群落形成,XC融合细胞产生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上述的寡聚物对病毒都有抑制活性。各种寡聚物的作用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102.
目的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构建太空诱变宫颈癌细胞的消减文库,为进一步从基因表达水平研究空间特殊环境影响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改变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SuperSMART和SSH技术,以太空诱变的宫颈癌48A9细胞株作为Tester,地面正常对照组宫颈癌细胞株作为Driver,分离太空诱变的宫颈癌48A9细胞中差异表达的基因片段;连接T载体,转化宿主菌,构建太空诱变的宫颈癌48A9细胞cDNA抑制性消减文库。结果经蓝白筛选后随机挑取300个阳性克隆,以接头1和2R内侧序列为引物进行菌液PCR扩增鉴定阳性克隆,结果显示其中288个克隆有插入片段,阳性率为96%,大小分布在0.2—1.0kb间。结论本实验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成功的构建了高质量的太空诱变宫颈癌细胞消减文库,为进一步从基因水平阐明太空特殊环境对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改变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3.
宫颈癌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2位.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生殖道持续感染被认为是引起宫颈癌前病变--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的主要病因.宫颈癌存在着一个较长的、可逆转的癌前病变期,故对宫颈癌的筛查及对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治疗处理一直受到关注.该文就人乳头瘤病毒导致宫颈癌的机制及其检测的临床应用等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4.
霍乱弧菌含编码霍乱毒素基因的溶源性噬菌体转染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霍乱毒素基因(ctx)在霍乱弧菌O1群埃尔托型,古典型菌株和O139群菌株之间的传递现象。了解含编码霍乱毒素基因的溶源性噬力体(CTXφ)和ctx基因转移中的作用。[方法]从人工构建的供体菌中诱导出带有标记的CTXφ并转染至受体菌,用PCR扩增和Southern杂交等方法检测受体菌,转染子及其质粒的目的基因片段。[结果]从受体菌O395、569B(古典型)和80071(埃尔托型)的转染子中均检出带有供体菌标记的质粒,PCR和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这些质粒是CTXφ的形式。[结论]ctx基因能通过CTXφ在不同霍乱弧菌间进行传递。  相似文献   
105.
目的对性质不明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患者进行规范诊疗,观察电环术后TCT和Hc2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对ASCUS及Hc2阳性患者,以小电环(手术组)及活检钳(非手术组)进行分组活检,术后定期复查TCT和Hc2。结果术后3~6月复查TCT和Hc2,手术组与非手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分别为49.12、29.01,P均<0.01);术后1年复查,手术组与非手术组,差异无显著性χ2(χ2为0.41、0.04,P均>0.05);术后2年复查,两组无显著性差异(χ2为、1.32,P>0.05)。患者可根据治疗的依从性任选方案。ASCUS发病人群中,婚育史:孕次>3次以上,占43.3%,孕次2次,占21.6%,孕次1次占20.6%,未孕者占14.5%;性行为史:初次性行为<20岁者,占34.2%,初次性行为>20岁者,占65.8%;避孕史:未避孕占71.5%,工具避孕占23.2%,药物避孕占4.2%;绝育占1.1%。结论两组TCT及Hc2在术后3~6月差异显著,术后1年及2年无显著差异。ASCUS中未避孕、初次性行为>20岁、多孕及未孕者是值得重视的人群。  相似文献   
106.
目的:评估杂交分离手术治疗伴有脊髓压迫症状的胸腰椎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28例因伴有脊髓压迫症状的胸腰椎转移瘤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57.0±10.8岁(41~77岁).原发肿瘤类型:肺腺癌12例,肺鳞癌2例,肺神经内分泌癌1例,直肠腺...  相似文献   
107.
目的利用纳米金标记DNA以提高传感器的检测灵敏度,为建立方便、快速、准确地检测食品中李斯特菌的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利用自组装法,将5′端巯基修饰的单链DNA固定在金电极上,然后与纳米金标记的探针进行杂交。结果传感器与标记有胶体金的探针杂交频率减少了207 Hz,与未标记有胶体金探针杂交频率(减少了52 Hz)相比提高了3倍。结论采用纳米金标记的探针可提高传感器的检测灵敏度,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8.
目的:利用反向线性点杂交(Reverse Line Blot assay,RLB)技术建立检测embB基因突变筛查结核分枝杆菌耐多药株(指至少对异烟肼和利福平两种以上药物产生耐药的结核分枝杆菌,multi-drug resistant tuberculosis,MDR-TB)的方法。方法:采用比例法药敏试验检测301株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表型,分别用测序及反向线性点杂交方法检测embB基因突变位点,并用比例法药敏试验作为表型检测对照方法,测序作为基因型检测对照方法,对RLB方法筛查耐多药株进行评价。结果:经表型药敏检测耐多药株占57.9%,非耐多药株占25.2%,全敏感株占16.9%。经测序检测94株发生embB Met306突变,其中89.4%(84/94)的突变发生在耐多药株1,0.6%为非耐多药株。Met306突变率在乙胺丁醇(Ethambutol,EMB)耐药组46.9%与乙胺丁醇敏感组47.8%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0.05),而突变率在耐多药组为48.3%与非耐多药组13.2%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53,P<0.01)。用反向线性点杂交检测embB基因突变位点与测序法相比敏感度为96.8%,特异度为99.0%,二者一致率达98.3%。用反向线性点杂交检测耐多药株与表型检测方法相比敏感度为48.3%,特异度为88.2%,二者一致率为60.4%。结论:反向线性点杂交方法检测em-bB基因突变可在常规检测中替代测序法快速筛查结核分枝杆菌耐多药株。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 16/18型感染的关系,为探索膀胱癌新的治疗预防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第二代杂交捕获技术(HC-Ⅱ)对6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和30例正常膀胱组织进行HPV感染检测,分析高危HPV16/18感染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关系.结果 65例膀胱癌组织中高危型HPV 16/18检测阳性有42例,阳性率为64.6%,30例正常膀胱组织中高危型HPV16/18检测阳性有2例,阳性率为6.7%;膀胱癌组织中高危型HPV16/18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膀胱组织(P<0.05);T2-T4、G3、淋巴结转移组高危型HPV16/18检测阳性率分别明显低于Tis-T1、G1-G2和淋巴结未转移组(P<0.05).结论 HPV16/18感染可能参与了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病,并对膀胱癌的恶性程度与疾病的进展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0.
李闻  刘红艳  黄正 《卫生研究》2011,40(1):57-60
目的构建表达luxAB发光基因的铜绿假单胞基因工程菌。方法用BglⅡ酶切pUC-luxAB质粒,回收luxAB片段与BamHⅠ酶切的质粒载体pBBR1MCS-5连接形成重组质粒pBBR-luxAB,再转化E.coliDH5α感受态细胞,经庆大霉素抗性、氯霉素抗性、发光检测多重筛选含有pBBR-luxAB重组质粒的的阳性克隆,并设立对照菌株。抽提pBBR-luxAB质粒、酶切、凝胶电泳,验证质粒构建的正确性。通过二亲本杂交方式将pBBR-luxAB质粒导入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构建基因工程菌铜绿假单胞菌(pBBR-luxAB)并对其进行质粒传代稳定性、发光动力学曲线以及发光度和活菌数关系进行测定。结果成功构建pBBR-luxAB重组质粒并且确定其成功转入铜绿假单胞菌中,连续转接4次后质粒保持率仍可达93%。在加入底物20min后,重组菌发光强度趋于稳定水平(1.32mV/ml),其发光强度与活菌量呈显著正相关(r=0.96,P<0.05)。结论该研究成功构建luxAB发光基因标记的铜绿假单胞菌(pBBR-luxA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