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70篇 |
免费 | 20篇 |
国内免费 | 1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93篇 |
儿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18篇 |
口腔科学 | 33篇 |
临床医学 | 36篇 |
内科学 | 4篇 |
神经病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22篇 |
外科学 | 4篇 |
综合类 | 106篇 |
预防医学 | 6篇 |
眼科学 | 8篇 |
药学 | 33篇 |
肿瘤学 | 4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11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15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11篇 |
2014年 | 22篇 |
2013年 | 13篇 |
2012年 | 19篇 |
2011年 | 15篇 |
2010年 | 23篇 |
2009年 | 16篇 |
2008年 | 18篇 |
2007年 | 26篇 |
2006年 | 24篇 |
2005年 | 20篇 |
2004年 | 18篇 |
2003年 | 27篇 |
2002年 | 18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14篇 |
1998年 | 11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病例报告患者,男,49岁,因咽痛、吞咽不畅4d于2009年7月17日2:30急诊入院。无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声嘶,平素体健。体检:体温37℃,脉博100次/min,呼吸25次/min,血压130/100 mmHg(1mmHg=0.133kPa)。神志清楚,精神欠佳,咽部黏膜充血,双扁桃体不大,下咽部肿胀,颈前软组织肿胀、变硬,表面充血,未触及明显包块。入院诊断为咽旁间隙感染,给予头孢孟多针3g,维生素C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肿瘤的治疗和各种手术方法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35例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病理学诊断和手术方法。结果咽旁间隙肿瘤中病理类型多样化,其中神经鞘膜瘤最多见,其次为混合瘤,其它类型的肿瘤较少见。手术方法有经颈侧入路25例、经口咽入路8例、颈口联合入路2例,手术均能完整切除。术后随访3~5年,术后复发1例(为多形性腺瘤)。结论CT、MRI和DSA等是判断咽旁间隙肿瘤位置、大小、范围的良好手段,手术方法的选择应根据肿瘤的位置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进路,但颈侧进路,能安全彻底切除咽旁间隙肿瘤,是咽旁间隙肿瘤切除的首选。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讨内镜辅助下经口径路咽旁间隙的解剖结构,了解该径路重要的解剖标志及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及后组颅神经等解剖结构的毗邻关系,为内镜辅助下经口径路切除咽旁间隙肿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内镜辅助下对新鲜尸头标本5例(共10侧)行经口径路咽旁间隙解剖。结果 茎突前间隙以咽上缩肌及翼内肌作为解剖标志,茎突咽肌、茎突舌肌是茎突前间隙的后界也是进入茎突后间隙的标志,重要的血管及后组颅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位于茎突后间隙。以茎突尖端为标志测量距舌咽神经、舌下神经及迷走神经的水平距离分别为(3.05±0.08)mm(2.94~3.14 mm)、(2.94±0.04)mm(2.44~2.56 mm)、(1.50±0.03)mm(1.46~1.56 mm);以茎突咽肌为标志进行测量,距舌下神经及迷走神经的水平距离分别为;(3.00±0.03)mm(2.96~3.04 mm)、(5.99±0.03)mm(5.94~6.04 mm),而舌咽神经基本紧贴该肌内侧面。副神经的走行距离茎突及茎突咽肌较远,经口手术径路几乎不会碰到。结论 内镜辅助下经口径路可较好的暴露咽旁间隙结构,咽上缩肌、翼内肌、茎突咽肌、茎突舌肌是重要的解剖标志。 相似文献
15.
咽旁间隙的横断层影像解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咽旁间隙疾病的影像识别和诊断提供断层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成人尸体头颈部20例,CT扫描后制成横断面,经咽隐窝层面观察咽旁间隙及咽旁结构的解剖学关系,利用游标卡尺和求积仪分别测量其径线及面积。结果在咽隐窝层面上,咽旁间隙呈近似三角形,面积分别为(447.6±2.18)mm2(左)、(446.4±2.10)mm2(右),两侧咽旁间隙及咽旁结构呈对称性。自茎突至咽隐窝的连线将咽旁间隙分为咽旁前、后间隙,CT图像能较好地显示咽旁后间隙内各结构的相互关系。结论咽旁脂肪组织、颈内动脉、颈内静脉、茎突和翼内肌是CT影像诊断的重要解剖学标志,咽旁间隙的横断层解剖对该区疾病的影像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如何选择最佳手术入路切除翼腭窝及其毗邻区域肿瘤,以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 方法 回顾性分析108例翼腭窝及其毗邻区域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学诊断、影像学检查及各种手术入路。 结果 85例良性肿瘤患者随访0.5~5年,无一例复发;23例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均行放化疗,随访0.5~5年,生存期不足1年6例,0.5~4年8例,5年及以上11例。 结论 ⑴鼻侧切开术行上颌骨部分切除术适合于原发于筛上颌窦侵及翼腭窝及其毗邻区域病变;⑵扩大上颌骨切除术适合于原发上颌窦恶性肿瘤累及翼腭窝及其毗邻区域;⑶面正中揭翻术或鼻内镜辅助下面正中揭翻术适合于鼻腔、鼻窦、鼻咽、翼腭窝的良性肿瘤及生长缓慢的恶性肿瘤侵犯翼腭窝及其毗邻区域;⑷颞-颧-颌联合入路适合于翼腭窝及其毗邻区域肿瘤累及颞下窝及蝶鞍旁;⑸颈颌入路适合于咽旁间隙良、恶性肿瘤侵犯翼腭窝及其毗邻区域;⑹正中下颌骨裂开入路适合于翼腭窝及其毗邻区域肿瘤累及颞下窝、椎前间隙及颅底;⑺经口腔腭部入路适合于鼻咽、翼腭窝的良性肿瘤及生长缓慢的恶性肿瘤侵犯翼腭窝及其毗邻区域。⑻鼻内镜下入路适合于鼻咽、翼腭窝的良性肿瘤及生长缓慢的恶性肿瘤侵犯翼腭窝及其毗邻区域。 相似文献
17.
咽旁间隙在头颈部肿瘤MRI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移位方向及肿瘤MRI信号特点对病变定位、定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累及咽旁间隙肿瘤76例,其中恶性肿瘤51例,良性肿瘤25例。结果扁桃体肿瘤和鼻咽癌使茎突前间隙外移,腮腺肿瘤使茎突前间隙向前内移位,或(和)颈动脉鞘区后移。颈动脉鞘区交感神经鞘瘤使颈内动、静脉向前外侧移位,迷走神经鞘瘤使颈内动、静脉明显分离,颈动脉体瘤使颈内、外动脉分叉角增大,颈静脉球瘤使血管向前外侧移位,转移淋巴结使颈内动、静脉向前内侧移位。25例良性肿瘤边界清楚,其中9例信号均匀;51例恶性肿瘤中,19例边界模糊,15例信号欠均匀。茎突前间隙脂肪消失或不连续6例均为恶性肿瘤,肿瘤边界较清但颈部淋巴结肿大符合淋巴结转移诊断标准2例及颈内动、静脉被肿瘤包绕3例,病理证实亦为恶性肿瘤。结论咽旁间隙移位方向及肿瘤MRI信号特点对头颈部肿瘤的定位、定性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咽旁间隙病变的CT、MRI检查和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文对咽旁间隙的解剖、不同影像学检查(X线平片、超声波检查、腮腺导管造影、CT及MRI检查)的优劣势,CT、MRI检查方法及其正常表现,咽旁间隙病变及其CT、MRI表现等方面进行阐述,分析咽旁间隙病变的CT、MRI检查和诊断。 相似文献
19.
20.
陈红胜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5,11(4):262-262
病人,女,21岁。因双侧鼻塞伴鼻出血及左耳闭塞感1个月,于2004年7月8日入院。专科检查:左鼻腔后段可见灰白色新生物,间接鼻咽镜下见肿块占据整个鼻咽部,CT示鼻咽部一软组织肿块灶,密度均匀,向前达右后鼻孔及左侧鼻腔中后段,上界达鼻咽顶壁,左侧咽鼓管咽口闭塞,双侧咽旁间隙尚清晰,翼内外肌未受累,颅底骨质无破坏。MRI示T1加权呈低信号,T2加权呈高信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