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98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74篇
耳鼻咽喉   42篇
儿科学   28篇
妇产科学   27篇
基础医学   48篇
口腔科学   26篇
临床医学   587篇
内科学   235篇
皮肤病学   32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118篇
外国民族医学   8篇
外科学   131篇
综合类   861篇
预防医学   288篇
眼科学   272篇
药学   345篇
  8篇
中国医学   106篇
肿瘤学   6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74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130篇
  2012年   222篇
  2011年   203篇
  2010年   166篇
  2009年   227篇
  2008年   237篇
  2007年   190篇
  2006年   212篇
  2005年   212篇
  2004年   165篇
  2003年   160篇
  2002年   116篇
  2001年   136篇
  2000年   101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老年人低级别瘤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2013年10月~2014年4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南楼消化内镜诊疗科行胃镜检查,病理证实为胃低级别瘤变的老年患者62例临床资料。随机选择两种治疗方法:先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再进行APC治疗和直接APC治疗。术后随诊不良反应,治疗后6周及6个月后进行内镜及病理组织学复查。结果 6周后51例患者返院复查共62个病灶,57个无残留,治疗有效率91.9%,6个月后43例患者返院复诊45个病灶,42个无残留,治疗有效率为93.3%。中度不典型增生病灶复发率较高(6/14)。两种治疗方法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无1例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术后不良反应轻微,均可耐受。结论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老年患者胃低级别瘤变安全有效,治疗后要拟定个体化的内镜随诊方案。  相似文献   
22.
《器官移植》2021,12(6)
目的探讨供者来源性感染(DDI)对肾移植受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者及其148例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供肾灌洗液培养结果,将受者分为供肾灌洗液培养阳性组(阳性组,92例)和供肾灌洗液培养阴性组(阴性组,56例),根据受者是否发生DDI,分为DDI组(19例)和未发生DDI组(129例)。分析供肾灌洗液培养阳性菌株分布及构成比,总结受者术后感染情况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发生DDI组与未发生DDI组受者围手术期情况,分析DDI受者的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 148例肾移植受者中,92例供肾灌洗液培养阳性,共分离出病原菌131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占41.2%(54/131),革兰阴性杆菌占48.9%(64/131),真菌占9.9%(13/131)。148例受者中52例发生感染,其中阳性组有45%(41/92)的受者发生感染,阴性组有20%(11/56)的受者发生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52例感染受者最常见的感染部位为手术部位,其次为泌尿系统。共有19例受者发生DDI,发生率为12.8%,病死率为16%,与未发生DDI组受者比较,DDI组受者移植物丢失率和病死率更高、术后住院时间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8例发生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传播感染受者应用替加环素和(或)多黏菌素、碳青霉烯类药物治疗后有3例死亡,3例行移植肾切除;另外8例发生CRKP传播感染受者中,2例单独应用头孢他啶-阿维巴坦(CAZ-AVI),3例应用CAZ-AVI联合碳青霉烯类药物,3例先应用替加环素联合碳青霉烯类药物,而后应用CAZ-AVI进行挽救性治疗,经过治疗后受者均长期存活。结论 DDI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早期针对性抗菌治疗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3.
为了了解我院葡萄球菌感染现状,指导临床抗生素的使用,控制院内感染,我们对医院感染的151株葡萄球菌进行耐药性监测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4.
我院于2007年4月—2009年6月采用微波组织凝固(Microware Tissue Coqguiqtion,MTC)治疗宫颈糜烂68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接受治疗者均为有自觉症状到门诊就诊及体检妇科普查时发现的Ⅰ~Ⅲ度宫颈糜烂患者,均已婚,年龄23~48岁,临床表现:白带增多,多呈乳白黏稠样,黄色脓性或血性,易出现接触性出血,  相似文献   
25.
激光光凝在眼底疾病的治疗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近年来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被广泛应用,并逐渐成为一些眼底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但临床实践证明其仍然不能替代激光光凝。而通过将两者有机联合、协同应用可获得更佳疗效。随着新技术的不断研发和加速转化,新的激光设备也不断推陈出新,朝着微创化、自动化及智能化发展。因此,我们仍有必...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内镜下行氩离子凝固术治疗胃息肉的疗效及对血清胃泌素-17(G-17)、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比值(PGR)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9年3月~2020年5月收治的104例胃息肉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52例).对照组行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治疗,观察组采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比较...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直肠息肉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32例直肠息肉患者共54枚采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或联合高频电切术进行治疗及随访.结果:本组26例45枚息肉直径<5mm者,采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一次性治疗消除;6例9枚息肉直径>5mm者,根据不同形态及有无蒂采用粘膜下注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高频电切除术,对残端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处理,效果满意,且无不良反应.结论: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直肠息肉患者,安全有效,痛苦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8.
刘振发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9):3503-3504
目的探讨激光腔内凝固术对大隐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开封市中医院收治的79例大隐静脉曲张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39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接受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曲张静脉剥脱术治疗,观察组接受激光腔内凝固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数)、术前及术后3 d应激反应[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一氧化氮(NO)水平]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切口数、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0.001);术后3 d,观察组血清NO、TNF-α、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01);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光腔内凝固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能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减轻应激反应,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早期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经皮微波凝固消融(PMCT)序贯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2011年1月—2014年4月收集早期肝癌患者66例,先行TACE,5~7 d后在超声引导下行PMCT。分析术前、TACE和联合PMCT治疗后肝功能、甲胎蛋白(AFP)的变化。Kaplan-Meier计算无瘤累积生存率,Chi-square分析影响复发的高危因素,有统计学意义者引入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66例早期肝癌TACE后较术前ALT、TBIL、DBIL显著升高(P<0.01);联合PMCT后较术前AST、ALT、DBIL升高(P<0.01);联合PMCT后与TACE相比,AST升高(P<0.01), TBIL、DBIL降低(P<0.01)。联合PMCT与术前、TACE相比AFP均降低(P<0.01)。本组病例随访期间死亡1例,3年累积生存率98.5%。复发19例,1、2、3年的无瘤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0.3%、50.8%、41.6%。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AFP≥100μg/L、病毒载量≥103拷贝/ml和肿瘤边界不规整是早期肝癌联合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TACE联合PMCT序贯治疗是早期肝癌较理想的治疗方法,TACE后序贯PMCT不会影响肝功能恢复进程,AFP≥100μg/L、病毒载量≥103拷贝/ml和肿瘤边界不规整是早期肝癌TACE联合PMCT序贯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经皮微波凝固治疗(percutaneous microwave coagulation therapy,PMCT)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晚期肺癌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22例晚期肺癌(鳞癌15例,腺癌7例),瘤体最大径5-12 cm,在CT引导下行PMCT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病灶位于胸壁上或大血管、大气道周围的部分划为粒子治疗区域,其他病灶的大部分区域为PMCT区域。结果22例PMCT均为1次手术、多点治疗,共植入^125I粒子712颗,平均每例植入32.4颗粒子。术后2个月并发症包括少量咯血(7例)、气胸(4例)、PMCT术后发热(17例)、肺部炎症(11例)、少量胸腔积液(6例)及粒子移位(2例)。PR 15例,SD 5例,PD 2例,有效率68.2%(15/22)。15例术前疼痛者治疗后疼痛完全消失(11例)或明显减轻(4例)。22例随访4-18个月,平均7个月,PR、SD的病灶均未见增大。结论PMCT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病灶≥5 cm的晚期肺癌疗效肯定、微创、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