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11篇
  免费   2135篇
  国内免费   668篇
耳鼻咽喉   249篇
儿科学   292篇
妇产科学   60篇
基础医学   1340篇
口腔科学   177篇
临床医学   4730篇
内科学   1815篇
皮肤病学   588篇
神经病学   280篇
特种医学   1380篇
外国民族医学   72篇
外科学   791篇
综合类   6660篇
预防医学   703篇
眼科学   234篇
药学   2119篇
  19篇
中国医学   510篇
肿瘤学   6295篇
  2024年   199篇
  2023年   669篇
  2022年   826篇
  2021年   865篇
  2020年   666篇
  2019年   629篇
  2018年   432篇
  2017年   560篇
  2016年   674篇
  2015年   713篇
  2014年   1013篇
  2013年   1027篇
  2012年   1469篇
  2011年   1515篇
  2010年   1464篇
  2009年   1458篇
  2008年   1470篇
  2007年   1491篇
  2006年   1357篇
  2005年   1305篇
  2004年   1133篇
  2003年   1133篇
  2002年   1059篇
  2001年   921篇
  2000年   648篇
  1999年   624篇
  1998年   510篇
  1997年   453篇
  1996年   437篇
  1995年   372篇
  1994年   333篇
  1993年   220篇
  1992年   190篇
  1991年   172篇
  1990年   113篇
  1989年   108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探讨组蛋白去甲基化酶JMJD3(jumonji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3)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细胞干性的影响。方法:利用TCGA数据库中DLBCL 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JMJD3 的表达水平与DLBCL患者总生存率的关系。应用脂质体转染方法分别将对照质粒(pCMV)和JMJD3 表达质粒(pCMV-JMJD3)转染到ABC和GCB亚型DLBCL细胞中,用RT-PCR和qPCR检测转染细胞中JMJD3、ALDH1、OCT4 和SOX2 mRNA表达水平,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中ALDH1 酶活性,用Western blotting 检测细胞中OCT4 和SOX2 蛋白的表达水平。通过基因集富集分析法(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分析高表达JMJD3 的DLBCL患者的基因集富集情况。结果:患者预后分析结果显示,高表达水平的JMJD3 与DLBCL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P<0.05),但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JMJD3 的表达水平不是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pCMV-JMJD3 转染后细胞中JMJD3 表达显著增加,同时导致DLBCL细胞中ALDH1 mRNA水平和酶活性以及OCT4 和SOX2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 或P<0.01)。GSEA分析结果显示,高表达JMJD3 的DLBCL患者样本富集于Wnt/β-catenin 信号通路基因集(P<0.05)。结论:JMJD3 具有促进DLBCL细胞干性的作用,其可能是DLBCL患者潜在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992.
993.
994.
目的:研究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s lymphoma,NHL)骨髓侵犯患者骨髓病灶中间隙连接蛋白(connexin,Cx)43表达情况。 方法:选取我院确诊的非霍奇金淋巴瘤骨髓侵犯患者26例,骨髓组织中查见呈灶性分布且已通过免疫组化证实为反应性淋巴细胞增生的患者9例,正常骨髓组织10例行免疫组化染色,根据阳性率及阳性程度评分后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Cx43在NHL样本中的阳性率(30.8%)低于在反应性淋巴细胞增生样本(88.9%)及正常样本(100%)中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反应性淋巴细胞增生样本和正常样本间Cx43阳性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反应性淋巴细胞增生样本的阳性积分明显低于正常样本(P<0.05)。结论:非霍奇金淋巴瘤骨髓侵犯时病灶处Cx43表达情况显著低于反应性淋巴细胞增生及正常骨髓组织。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原发性卵巢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报道1例原发性卵巢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及术后免疫组化结果,并阅读及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该例患者为(右)卵巢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积极治疗后现考虑肿瘤复发。结论:原发性卵巢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罕见,确诊依赖于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预后不佳,常采用以手术为主,辅以化疗和放疗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钙离子通道A1C(calcium voltage-gated channel subunit alpha1 C,CACNA1C)基因表达水平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患者利妥昔单抗耐药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3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DLBCL患者93例,均采用利妥昔单抗+CHOP方案化疗,随访2年,根据淋巴瘤化疗疗效评定标准,分为利妥昔单抗耐药组和敏感组;免疫组化法检测所有患者肿瘤组织的钙调蛋白CACNA1C基因、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基因、PRDM1基因表达情况;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CACNA1C基因、BCL-2基因、PRDM1基因水平在预测DLBCL利妥昔单抗耐药中的效能。结果:93例患者中共出现利妥昔单抗耐药病例26例,耐药率为27.96%;在一般资料方面耐药与敏感病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耐药组患者CACNA1C着色细胞比例(40.12±15.44)% vs (69.62±17.65)%低于敏感组,BCL-2着色细胞比例(66.31±15.92)% vs (47.43±14.66)%高于敏感组,PRDM1着色细胞比例(73.42±21.64)% vs (56.73±18.59)%高于敏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CACNA1C基因(AUC=0.848,95%CI=0.765~0.932)曲线下面积大于BCL-2基因(AUC=0.777,95%CI=0.673~0.881)和PRDM1基因(AUC=0.615,95%CI=0.486~0.744);CACNA1C与BCL-2基因表达联合预测的曲线下面积(AUC=0.915,95%CI=0.854~0.976)显著高于三种基因表达水平单独预测,其中CACNA1C基因的最佳截点值为58.61%,BCL-2的最佳截点值为48.33%,此时联合预测在预测利妥昔单抗耐药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77%和89.55%。结论:CACNA1C基因表达水平在预测DLBCL患者利妥昔单抗耐药方面具有较好的价值,其中CACNA1C与BCL-2联合预测利妥昔单抗耐药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超高CD34+采集的动员方案后序贯二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性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例经过多疗程一线、二线、新药、免疫等均难治的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予以IA+C方案化疗+G-CSF动员干细胞后采集出超高水平CD34+细胞,之后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后获得完全缓解,再予序贯第二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进行巩固治疗。结果:总计输注单个核细胞数13.67×108/kg,CD34+细胞48.68×106/kg,第一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第7天造血功能恢复,复查全身PET-CT提示获得完全缓解,第二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第8天造血功能恢复,两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并发症均在可控范围内。结论:超高CD34+细胞采集的IA+C方案化疗+G-CSF动员可以让患者有机会进行多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临床动员的创新方案。对于难治性霍奇金淋巴瘤,序贯二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达到更深层次缓解,且安全性较高,延长患者无疾病生存期及总生存期,为难治性霍奇金淋巴瘤治疗提供更多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998.
999.
1000.
目的 :分析153例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DLBCL) 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06年8月至 2014年8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53例DLBCL 患者的完整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和探讨了153例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Ⅲ~Ⅳ期、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升高、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评分3~5分、CD10蛋白阳性表达均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 P < 0. 050) 。COX风险模型回归分析结果发现,LDH升高、IPI评分3~5分均是影响患者预后效果的独立因素( P < 0. 050) 。结论: LDH升高、IPI 3~5分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预后因素,CD10作为重要分子标志物,在评估DLBCL患者预后中具有一定的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