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54篇
  免费   169篇
  国内免费   28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6篇
内科学   20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978篇
预防医学   46篇
药学   136篇
中国医学   2900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100篇
  2022年   118篇
  2021年   103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109篇
  2014年   184篇
  2013年   153篇
  2012年   219篇
  2011年   233篇
  2010年   170篇
  2009年   207篇
  2008年   215篇
  2007年   216篇
  2006年   207篇
  2005年   170篇
  2004年   141篇
  2003年   111篇
  2002年   81篇
  2001年   113篇
  2000年   84篇
  1999年   84篇
  1998年   80篇
  1997年   109篇
  1996年   61篇
  1995年   86篇
  1994年   81篇
  1993年   60篇
  1992年   64篇
  1991年   85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目的:通过检索、系统整理经典名方鳖甲煎丸的中医古代文献,系统梳理鳖甲煎丸的历史源流及朝代传承,以期为鳖甲煎丸的进一步文献、临床及药物研究提供文献支持。方法:基于中医古籍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医古代文献中鳖甲煎丸相关数据进行提取,统计分析朝代分布、文献分类、方名、药物组成、主治病症、剂量、制法及服法。结果:获得鳖甲煎丸相关文献数据127条,共涉及中医古籍104本。分析后发现鳖甲煎丸自东汉以来,沿袭日久,并在清朝分布集中,以医案医话类文献为最多,在后世传承中对鳖甲煎丸方名、药物组成、剂量、制法及服法的记载基本遵循《金匮要略》鳖甲煎丸原文,同时基于本方化裁,扩大了鳖甲煎丸的临床应用范围。结论:鳖甲煎丸应用于临床历史久远,且行之有效,传承至今。  相似文献   
112.
尿血是指小便中混有血液,甚至血块的一种病证,属中医"血证"范畴。《黄帝内经》称其为溲血、溺血。张仲景《金匮要略》首次提出尿血病名:"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秘不通"[1]。现代医学中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尿路感染、尿路结石、肾结核、肾脏肿瘤以及血液病、心血管疾病、结缔组织等疾病导致的血尿,均可参照尿血进行辨证论治。为进一步充分发挥中医药辨治尿血的优势,今笔者对尿血相关的古籍条文进行梳理,归纳其病因病机,探究其理论渊源,更好地指导临证治疗,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3.
通过对《金匮要略》与《妇人大全良方》温经汤的出处、条文、病因病机、组方用药及临床研究等方面的解析,总结两方异处之多,各有所长,为临床准确灵活运用两方给出思路,并为医者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14.
[目的] 探讨《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纳药鼻中”之“药”所指的具体方药。[方法] 从历代注家注疏入手,对不同观点进行源流上的梳理。同时,通过文字学考证,对“药”字在古汉语中的含义展开探讨。[结果] 对于“纳药鼻中”之“药”,历代注家观点大致可归纳为三类,即随文注解、认为“药”为具有某些特性的药物、认为“药”为瓜蒂散或其类方,其中认为“纳瓜蒂于鼻中”的观点流传较广。通过文字学考证,“药”在楚方言中有指代“白芷”之意,“纳药鼻中”即是“纳白芷于鼻中”,白芷治疗鼻病也为历代医家所习用。[结论] “纳瓜蒂于鼻中”与“纳白芷于鼻中”两种观点都具有一定证据支持,但从文献学角度和仲景书体例而言,“纳药鼻中”原意应为“纳白芷于鼻中”。  相似文献   
115.
通过收集中医古籍文献数据,结合中医临床用药经验和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成果,对瓜蒌薤白半夏汤的药物炮制品种及处方剂量进行系统梳理与考证分析,为经典名方的研发与临床应用提供文献依据。经考证,瓜蒌薤白半夏汤中的“白酒”为低度米酒(酒精浓度10%~20%),其余药物炮制品种应选用生瓜蒌、生薤白、姜半夏。研究发现,半夏剂量应选择吴迁本“半夏半升”为宜。瓜蒌薤白半夏汤标准剂量为瓜蒌55.422 g, 薤白46.875 g,姜半夏61.990 g, 白酒2 000 mL, 现代中医临床参考用量为瓜蒌15 g,薤白12 g,姜半夏16 g,白酒500 mL。   相似文献   
116.
温经汤方出自汉代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的《金匮要略》部分,同期的本草著作是《神农本草经》.本文从《神农本草经》角度解读张仲景对温经汤组成药物的运用,分析和总结该方的组方规律,并对温经汤方证进行探析,得出温经汤方证中有风寒湿外邪、虚热、瘀血、水饮等四种病理机制,全方"辛苦甘"合用,意在用甘味药填补血脉,用辛味药佐以苦味药使气血流通,且药力缓和持久,共奏温经除痹、益气养阴、活血消癥、化饮散结之功.  相似文献   
117.
漫谈黄土汤     
黄土汤方源自《金匮要略》,原文说:“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远血,是因出血处距肛门较远,故表现为先大便,后出血;若出血处距肛门较近,表现为先下血后大便的,则称为近血。又,原方名后有“亦主吐血、衄血”的提示。唐容川《血证论》认为,此方乃“下血崩中之总方”。说明本方不仅适用于便血,吐、衄、崩中等亦可应用。  相似文献   
118.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出自《金匮要略》第三篇,本文以精津理论为主线,从百合病、狐惑病和阴阳毒病机特点等方面,辨析三者之间的关系和精津互化在疾病演变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发现三者均由伏邪致病,具有由实致虚,由热致寒的转变过程,基于如上探讨,可以扩大《金匮要略》本篇疾病谱和治疗范围,从免疫系统疾病、传染病到肿瘤乃至慢性退行性疾病,对进一步研究挖掘该篇疾病、方剂以及临床应用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19.
“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出自于《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第17条,是杂病诊疗中具有指导性和概括性的治法,其后言“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有学者认为此处有错漏,诸多医家提出不同的观点,对本条的理解尚存争议。本文从在“脏”“所得”“攻之”的描述特征,联系《金匮要略》全书病症治法、理法方药,再结合临床上对书中相关疾病的观察与经验探讨,认为此条应理解为深入综合分析机体“所得”病邪的病位、病性、程度、侧重各个方面,选择精当的治法方药,祛除机体中的邪实部分。而猪苓汤证为机体所得水邪郁热,水热互结于下焦,因此用猪苓汤利水攻邪,而恰是对本条的例证。  相似文献   
120.
《金匮》重视脾胃思想浅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疾病的预防、治疗及病后调养三方面论述了医圣张仲景重视脾胃的观点:仲景对待疾病,重视预防,防病重点,在于脾胃。若已发病,则先护脾胃,视其正气盛衰而治,并创立了丰富的康复脾胃疗法。对其它脏腑之病,也多从脾胃论治。在药物的选择、配伍、用法、用量、服法、服药时机、服药时间及药后调护等方面,无不渗透着顾护脾胃,重视胃气的思想。对临床医师立法处方,治疗疾病有重大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