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24篇
  免费   229篇
  国内免费   37篇
耳鼻咽喉   6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14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62篇
内科学   127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5篇
外科学   29篇
综合类   1047篇
预防医学   418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255篇
  4篇
中国医学   3284篇
肿瘤学   13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153篇
  2022年   134篇
  2021年   178篇
  2020年   192篇
  2019年   123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91篇
  2016年   140篇
  2015年   164篇
  2014年   294篇
  2013年   282篇
  2012年   326篇
  2011年   341篇
  2010年   299篇
  2009年   242篇
  2008年   291篇
  2007年   247篇
  2006年   227篇
  2005年   197篇
  2004年   175篇
  2003年   161篇
  2002年   128篇
  2001年   117篇
  2000年   109篇
  1999年   92篇
  1998年   77篇
  1997年   84篇
  1996年   69篇
  1995年   59篇
  1994年   74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徐爱龙 《西南军医》2007,9(4):66-66
徐如恩老中医从医五十余年,对脾胃病有独特的研究,我作为他的儿子,有幸得以在临床跟师学习,深感老中医对疾病诊治的独到之处。现就徐老中医对胃病诊治特点的一些认识,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项红 《家庭中医药》2006,13(6):24-24
夏天是最容易犯肠胃病的季节。这段时间经常遇到看脾胃病的病人。2000年7月初,一位40岁左右的男子来看病,主诉自己的病情:大便溏泻已有半年,近一个月加重,晨起即便,且有腹痛,脐周疼痛,大便黏滞不爽,有时前硬后溏。  相似文献   
13.
肺系疾病从脾胃论治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论述与肺与脾胃在生理,病理诸方面的密切关系;提出了肺系疾病从脾胃治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讨论了肺病从脾胃论治之常用7法:即健脾化痰法,芳香醒脾法,健脾利水法,通腑降气法,健脾补肺法,养胃益肺法,补益脾肾法等,对肺系疾病的临床治疗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15.
和胃法,是通过辨证施治,达到胃气和、脾胃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脾胃病,是消化系统疾病的统称。胃为人体营养物质之源,与脾合称后天之本,故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古之为医,皆以胃为要。笔据东垣之论,结合实践体会:“胃和则五脏六腑皆安,胃不和则百病由生。”故采用“和胃十法”治疗脾胃病,获满意疗效,现将其拙见述之,与同仁商磋。  相似文献   
16.
补中益气汤源自金元补土派李东垣《脾胃论》,该方由黄芪、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等药物组成。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治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所致发热、饮食无味、少气懒言、体倦肢软及内脏下垂、久泻久痢等证,临床运用确有良效。现将临床运用该方治验的病例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18.
冬令膏方是依据“秋冬养阴”为原则的养生和疾病防治方法。凌耀星教授在膏方辨证施治的过程中,尤重脾胃,从《内经》理论出发证实了“脾胃”在“秋冬养阴”中占有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9.
脾胃病从肺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脾胃病从肺治的观点试从理论、临床及现代研究三方面作了初步探讨。论述了肺与脾胃络脉相连,同气相求,为母子关系的理论,生理上相互为用,病理方面则互相影响;临床验证中阐述肺的主要生理功能对脾胃所起的作用,肺调水道助睥运湿、肺主宣发助脾主升,肺主肃降,助胃降浊及肺络脾胃同气相求四点,古今医案俱有应验;现代研究则从医学实验、药理、组织胚胎发生学的角度揭示了此法的可行性,为本观点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仲景虽然没有专论脾胃,但其脾胃学说内容贯穿于六经辨证论治体系过程中,仲景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将《内经》确立的脾胃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对中医脾胃学说形成和完善起到了承前启后作用,现就脾胃功能在六经传变的作用及意义进行初步的探索。1伤寒学六经及与六经相关术语的含义1.1六经的含义作为伤寒学的基本概念,六经并未见于《伤寒论》中,其被引用于伤寒学始于宋金时期。朱肱《南阳活人书》认为《伤寒论》之三阳三阴为人体经络,谓“治伤寒须先识经络,不识经络,触途冥行,不知邪气之所在”。以六经作为《伤寒论》三阳三阴之代称[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