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64篇
  免费   513篇
  国内免费   227篇
耳鼻咽喉   29篇
儿科学   155篇
妇产科学   204篇
基础医学   512篇
口腔科学   118篇
临床医学   637篇
内科学   949篇
皮肤病学   99篇
神经病学   357篇
特种医学   119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545篇
综合类   699篇
现状与发展   2篇
一般理论   1篇
预防医学   636篇
眼科学   322篇
药学   624篇
  7篇
中国医学   399篇
肿瘤学   388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105篇
  2022年   251篇
  2021年   362篇
  2020年   279篇
  2019年   259篇
  2018年   224篇
  2017年   238篇
  2016年   227篇
  2015年   225篇
  2014年   374篇
  2013年   483篇
  2012年   302篇
  2011年   319篇
  2010年   291篇
  2009年   258篇
  2008年   242篇
  2007年   236篇
  2006年   232篇
  2005年   196篇
  2004年   208篇
  2003年   175篇
  2002年   154篇
  2001年   143篇
  2000年   98篇
  1999年   98篇
  1998年   97篇
  1997年   71篇
  1996年   67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50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38篇
  1984年   29篇
  1983年   25篇
  1982年   26篇
  1981年   25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13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11篇
  1975年   5篇
  197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杨秀芳  田从丽  张弘弛  马养民 《中成药》2012,34(6):1115-1118
目的对杜仲内生真菌EL09次生代谢产物进行研究。方法采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内生真菌EL09的代谢产物,理化性质及波谱分析技术确定化合物的结构,通过最小抑菌浓度法测定化合物的抑菌活性。结果从杜仲内生真菌EL09次生代谢产物中分离并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是麦角甾醇(1),5-hydroxymethylfuran-3-carboxylic acid(2),fumiquina-zoline C(3),赤藓醇(4),D-甘露醇(5),尿嘧啶(6)。结论次生代谢产物中化合物2对黄瓜枯萎病菌有效。  相似文献   
92.
为探讨山茱萸中环烯醚萜等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的遗传基础,采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果实进行转录组测序,共获得得96 032条unigenes,平均长度590.53 bp;其中共有35 478条unigene能被NR,Swissprot,COG,GO,KOG,Pfam和KEGG等7个公共数据库注释。通过对注释所得的unigene进行KEGG代谢通路的分析发现,共有84个unigene与环烯醚萜类成分的生物合成有关;487条unigene参与山茱萸其他次生代谢相关物质代谢调控。研究发现,共有153条unigene参与山茱萸次生代谢产物的氧化/羟基化;72条unigene参与次生代谢产物的糖基化。该研究首次对山茱萸转录组进行了分析,并获得了山茱萸环烯醚萜类等次生代谢生物合成相关的候选基因,为山茱萸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也为后续探讨候选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3.
野生桑黄菌株的分离、鉴定和次生代谢物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丽洋  石卉  王晓婷  范桂枝 《中草药》2013,44(23):3394-3399
目的 对4种不同树种来源的桑黄菌株进行分离、鉴定,并对次生代谢物进行分析。方法 将分离纯化的菌株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其菌丝形态特征,利用ITS序列分析技术对其进行分子鉴定,采用比色法分析次生代谢物量。结果 从松树桑黄、桑树桑黄、暴马丁香树桑黄、杨树桑黄分离的菌株,其菌丝体形态特征相同,呈有隔分支,而菌落的生长速率和外观颜色不同,其中杨树桑黄的生长速率最快,达0.47 cm/d。进一步通过ITS序列分析发现,松树桑黄菌株为松木层孔菌Phellinus pini,桑树桑黄菌株为裂蹄木层孔菌Phellinus linteus,暴马丁香桑黄菌株和杨树桑黄菌株为鲍氏木层孔菌Phellinus baumii。对多糖、黄酮、多酚和三萜物质的分析发现,子实体和菌丝体中均含有这些次生代谢物,但其量与菌株来源有关。暴马丁香树来源的子实体中多糖量最高,为98.20 mg/g;杨树来源的子实体中黄酮、三萜、多酚量最高,分别为548.49、1.48、33.70 mg/g。菌丝体中多糖、黄酮、多酚和三萜物质产量累积最高的菌株来源于桑树,分别为259.64、223.11、43.78、24.80 mg/L;同时发现,菌丝体中的三萜量高于子实体,其中桑树菌丝体中的三萜量是子实体的7倍左右。结论 4株桑黄菊菌株菌丝体形态基本无差异,rDNA ITS序列分析技术可以鉴定桑黄菌株;4株桑黄菌丝和子实体中次生代谢物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4.
目的:研究分离自地黄不同部位的内生真菌诱导子对怀地黄组培苗生长及其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初步探究其促生作用。方法:以2株Alternaria属内生真菌A.alternata,Penicillium属内生真菌P.axalicum制备不同类型的诱导子,发酵液滤液和菌丝降解液,分别考察其对地黄组培苗株高、鲜重、叶绿素含量、梓醇及毛蕊花糖苷含量的影响,并用SPSS 17.0进行数据分析。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梓醇及毛蕊花糖苷含量。结果:不同菌株制备的真菌诱导子促生作用差异明显,以Penicillium属内生真菌P.axalicum制备的真菌诱导子对怀地黄组培苗促生效果较佳,且以其发酵液滤液促生效果最好。在该培养条件下,怀地黄组培苗株高、鲜重、根长、总叶绿素、梓醇及毛蕊花糖苷含量增加率分别为27.80%,29.49%,22.08%,15.05%,35.98%和68.18%。结论:内生真菌诱导子可促进怀地黄组培苗生长,并提高其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在今后地黄内生真菌应用中可做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95.
彭培初在临床中将血精分为有症状继发性血精与无症状原发性血精,分别以生地,熟地,龙胆草,山栀,木通,丹皮,柴胡,肉桂,附子,葫芦巴,补骨脂,乌药,小茴香,或生地黄,熟地黄,黄连,连翘,莲子芯,淮山药,山萸肉,泽泻,茯苓,丹皮,天龙,干以加减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96.
ITS2条形码序列对茜草科黎药植物的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栎  肖憬  苏振宇  黄瑶  唐历波 《中草药》2013,44(13):1814-1818
目的 利用DNA条形码技术通过ITS2序列对海南茜草科黎药植物进行快速鉴定.方法 对样本的核基因ITS2片段进行PCR扩增并双向测序,所得序列经CodonCode Aligner拼接后,利用MEGA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并构建聚类树.从ITS2网站上获得ITS2二级结构信息,利用TAXON DNA软件分析序列种内、种间变异并作barcoding gap分析.结果 构建的系统树各个种不同样本均分别聚在一起,表现出单系性;各ITS2二级结构种内无明显差异;种间存在明显差异;基于ITS2序列的barcoding gap图显示种内变异和种间变异存在明显的barcoding gap.结论 ITS2序列可以作为DNA条形码对海南茜草科黎药植物进行快速鉴定.  相似文献   
97.
目的 探讨西那卡塞在血液透析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98例血液透析治疗后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SHPT)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磷结合剂、维生素D类似物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西那卡塞治疗,对比2组患者临床疗效及血钙、血磷、iPTH水平、ALP水平变化及肾功能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3%(P<0.05);2组患者治疗后血钙均显著升高(P<0.01),血磷、ALP、iPTH均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后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治疗前后BUN、Scr、KT/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甲状旁腺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小(P<0.01),且观察组治疗后显著小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2.2%(P<0.05).结论 西那卡塞用于血液透析患者继发SHPT具有理想疗效,能够显著降低甲状旁腺激素,同时缩小甲状旁腺体积,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8.
AIM: To determine moxonidine in aqueous humor and iris-ciliary body by reversed-phase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RP-HPLC), and to evaluate the retinal neuroprotective effect after topical administration with moxonidine in a high intraocular pressure (IOP) model. METHODS: The eyes of albino rabbits were administered topically and ipsilaterally with 0.2% moxonidine. A RP-HPLC method was employed for the identific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moxonidine between 2 and 480min, which presented in the aqueous humor and iris-ciliary body. Flash electroretinography (F-ERG) amplitude and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level were measured between day 1 and day 15 after topical administration with moxonidine in a rabbit model of high IOP. Histological and ultrastructural observation underwent to analyze the changes of retinal morphology, the inner retinal layers (IRL) thickness, and retinal ganglion cell (RGC) counting. RESULTS: Moxonidine was detectable between 2 and 480min after administration, and the peak concentration developed both in the two tissues at 30min, 0.51 μg/mL in aqueous humor and 1.03 μg/g in iris-ciliary body. In comparison to control, F-ERG b-wave amplitude in moxonidine eye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s between day 3 and day 15 (P<0.01) in the high IOP model; SOD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at all time-points (P<0.01) with a maximum level of 20.29 U/mgprot at day 15; and RGC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P<0.05). CONCLUSION: Moxonidine is a viable neuroprotective agent with application to high IOP model. All layers of retina, including RGC layer, 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and INL, are more preserved after moxonidine administration. SOD plays a neuroprotective role in ocular hypertension-mediated RGC death.  相似文献   
99.
目的 研究海绵Callyspongia sp.共附生真菌Nigrospora sp.中化学成分以及生物活性。 方法 利用正相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和半制备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LC)等方法对该菌株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谱(NMR)、质谱(MS)等技术并结合文献报道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均相时间分辨荧光(HTRF)法检测化合物的PD-1/PD-L1结合抑制活性。结果 分离得到7个已知化合物,分别为punctaporonin D (1),punctaporonin E (2),punctaporonin F (3),desuccinoylpunctaporonin C (4),(20S, 22E, 24R)-麦角甾-7, 22-二烯-3β, 5α, 6β-三醇 (5),(22E, 24R)-麦角甾-3β-羟基-5α, 9α-环氧-7, 22-二烯-6-酮 (6),麦角甾-7, 22-二烯-6β-甲氧基-3β, 5α-二醇 (7)。在体外生物活性检测中,化合物6显示出PD-1/PD-L1结合抑制活性,其IC50值为22.5 μmol/L。结论 化合物4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1-3和化合物6为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显示PD-1/PD-L1结合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00.
目的:对碱蓬和盐地碱蓬进行红外光谱鉴定。方法:采用红外光谱三级鉴定法。结果:二者的一维谱图比较相似,但一些吸收峰的峰形、峰位和峰强具有一定的差异,碱蓬1646 cm-1处的相对峰强度高于1061 cm-1处的吸收峰,而盐地碱蓬正好相反;二阶导数谱图在1500 cm-11300 cm-1、1110 cm-11300 cm-1、1110 cm-1700 cm-1区间内部分峰形、峰强和二维相关谱中自动峰的峰数均有明显区别。结论:红外光谱三级鉴定法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别碱蓬和盐地碱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