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4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16篇
儿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180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259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7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297篇
中国医学   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 毫秒
61.
目的:比较氨磺必利及利培酮对首次发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及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法将86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分别给予氨磺必利和利培酮治疗8周。治疗前后进行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分;测量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PG)、口服糖耐量实验2 h血糖(2h PG)、血清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高密度脂蛋白(HDL)、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结果:治疗后两组PANSS评分明显下降(P均0.05),两组间PANSS评分及临床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5.6%)明显低于对照组(62.8%)(P0.05);研究组治疗前后糖脂代谢指标(BMI、FPG、2h PG、FINS、HOMA-IR、HDL、TG和T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BMI、FPG、2h PG、FINS、HOMA-IR、TG和TC水平较治疗前及研究组明显增高(P0.05或P0.001)。结论:氨磺必利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与利培酮相似,不良反应少,短期治疗不影响患者的糖脂代谢。  相似文献   
62.
目的评价利培酮在治疗无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中的地位。方法206例患者随机分为利培酮联合氟西汀组、利培酮组和氟西汀组治疗8周,于治疗前、治疗2周末、4周末、6周末和8周末分别测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副反应量表(TESS)。结果满8周后,联用组HAMD减分率大于氟西汀组(P〈0.05),氟西汀组大于利培酮组(P〈0.01),且从第2周末开始,联用组比两组单用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3组各时期TES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利培酮联合氟西汀对无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的疗效比单用氟西汀或利培酮要好、起效要快,且不显著增加不良反应,但单用利培酮的疗效则不及氟西汀。  相似文献   
63.
64.
目的:探讨阿立哌唑联合小剂量利培酮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均予以阿立哌唑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小剂量利培酮治疗,观察8周。于治疗前后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定临床疗效,副反应量表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0.01),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对照组为17.5%,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阿立哌唑联合小剂量利培酮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疗效显著,安全性高,优于单用阿立哌唑治疗。  相似文献   
65.
目的观察齐拉西酮与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效果及其瘦素、脂联素水平的变化。方法将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齐拉西酮组与利培酮组,共治疗8周,于基线、治疗后4、8周分别对患者行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体质量指数、瘦素、脂联素行测定,试验结束后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后4、8周评分与基线评分比较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培酮组治疗后体质量指数、瘦素水平增加明显,脂联素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基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齐拉西酮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相当。齐拉西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体质量、瘦素水平及脂联素水平无明显影响,利培酮则影响明显,长期服用需注意其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6.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剂型的利培酮(注射用长效利培酮微球与口服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催乳素及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 74例口服利培酮≤4mg/d达6周且病情稳定的门诊精神分裂症患者,被随机分为注射长效利培酮微球组(注射组,利培酮剂量每2周为25~50mg)和口服利培酮组(口服组,利培酮剂量≤4mg/d)。于分组前及分组后4周、8周、16周检测患者的血浆催乳素水平,于分组前和分组后8周、16周以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ersonal and Social Performance,PSP)评定患者的社会功能,以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中的病情严重程度(GGI-SI)及Simpson锥体外系副反应评定量表(SEP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注射组37例患者中,有30例(82.1%)完成研究,口服组37例患者中,有32例(85.7%)完成研究,将完成全部研究的患者的资料纳入统计分析。分组前两组的PNASS、CGI-SI及SEPS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分组治疗16周后,两组的PANSS评分及CGI-SI评分均下降,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注射组、口服组的SEPS评分的均数(标准差)为3.7(2.5)和5.1(2.8),(t=2.12,P=0.037)。分组治疗8周后,注射组与口服组的血浆催乳素均数(标准差)分别为48.2(15.7)μg/L及54.2(18.8)μg/L,(t=2.59,P=0.012),两组的PSP评分的均数(标准差)分别为70.9(9.7)及65.3(11.1),(t=2.01,P=0.049);分组16周后,注射组与口服组的血浆催乳素浓度的均数(标准差)分别为31.5(17.1)μg/L及58.5(16.8)μg/L,(t=6.24,P〈0.001),两组的PSP评分的均数(标准差)分别为79.3(6.0)及66.1(9.6),(t=6.44,P〈0.001)。两组血浆催乳素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9,P=0.033),两组PSP分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70,P=0.005)。结论与口服利培酮相比,注射长效利培酮微球后患者出现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较轻,高催乳素血症的程度较低,社会功能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67.
目的:观察奎硫平、利培酮对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4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奎硫平治疗组和利培酮治疗组,疗程6个月。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评定生活质量,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评定社会功能缺陷和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价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PANSS评分有明显下降(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奎硫平组GQOLI评分和SDSS某些因子评分较利培酮组显著为好(P〈0.01);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利培酮组(P〈0.01)。结论:奎硫平较利培酮治疗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相仿,但更能提高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68.
齐拉西酮治疗精神分裂症伴抑郁症状对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齐拉西酮与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伴抑郁症状的疗效。方法:58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齐拉西酮(齐拉西酮组)和利培酮(利培酮组)治疗8周,以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临床疗效;以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PANSS和HAMD评分均显著下降,齐拉西酮组改善抑郁疗效优于利培酮组。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齐拉西酮和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精神病性症状疗效相当,齐拉西酮对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状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69.
王斌  卢庆华 《当代医学》2010,16(28):88-89
目的探讨舍曲林合并利培酮治疗强迫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88例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诊断标准的强迫症患者随机分为舍曲林合并利培酮组(简称合用组,N=44)和单用舍曲林组(简称单用组,N=44),疗程8周。采用耶鲁-布朗强迫症量表(Yale-Brown Obsessive Compulsive Scale,Y-BOCS)、汉密顿焦虑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A)评定疗效,采用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s Scale,TESS)评定安全性。结果在8周末,合用组的显效率高于单用组(68.2%vs3.2%,P〈0.05);两组治疗后Y-BOCS[(12.75±4.39)vs(14.47±4.09),P〈0.001]、HAMA评分[(6.79±2.53)vs(8.319±3.12),P〈0.001]均低于治疗前,合用组Y-BOCS评分(12.75±4.39)vs(24.86±5.21),P〈0.001;两组治疗后合用组Y-BOCS、HAMA评分低于单用组,Y-BOCS评分合用组(12.75±4.39)vs单用组(14.47±4.09),P=0.011。两组TESS评分在治疗后第2、4、6及8周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舍曲林合并小剂量利培酮治疗强迫症可提高疗效,安全性较好,是一种值得借鉴的策略。  相似文献   
70.
多药耐药基因(MDR1)是跨膜转运体P-糖蛋白(P-gp)的编码基因。胃肠道和血脑屏障等组织中的P-gp可以将包括药物在内的外源性底物排出细胞,影响P-gp底物药物的吸收和分布。MDR1基因多态性会影响P-gp表达和活性,进而影响底物药物的血药浓度和临床疗效,非典型性抗精神药物利培酮及代谢物9-羟基利培酮都是P-gp底物,MDR1基因多态性与这类药物的血药浓度和临床疗效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