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20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A case of feverish benign neutropenia occurring in a diabetic patient receiving pregabalin for peripheral neuropathy is reported. Although pregabalin‐induced neutropenia is very rare, it is important to keep in mind that this drug like other anticonvulsants used for neuropathic pain, can cause severe neutropenia.  相似文献   
12.
71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骨髓异常早幼粒细胞的免疫表型及患者初诊资料,探讨其免疫表型特点及其意义。利用常规6色免疫分型方法对71例APL患者的白血病细胞进行免疫表型分析。结果发现:MPO、CD33和CD13在所有患者的APL细胞中都有较强表达,其平均阳性细胞比例达到88%以上。CD117的阳性表达率为50.7%,其平均阳性细胞比例为52.5%。约10%患者的白血病细胞表达CD15,但大部分病例的阳性细胞率都集中在20%-40%的弱表达范围内,其平均阳性细胞比例为42.5%。少数患者的异常细胞表达CD34和HLA-DR,且表达强度较弱。约25%患者的APL细胞跨系表达了CD2、CD56,大部分也都集中于20%-60%的低表达范围内,其平均阳性细胞比例分别为39.3%和42.3%。由此认为,APL的典型免疫表型为MPO+CD13+CD33+CD117±CD15±CD34-HLA-DR-。CD2和CD56在CD34+或HLA-DR+组(包括CD34+HLA-DR+、CD34+HLA-DR-和CD34-HLA-DR+)的阳性比例明显高于CD34-和HLA-DR-组。初诊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外周血中异常早幼粒细胞比例及CD13的阳性比例在CD15<10%、10%20%3组均出现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APL患者的异常早幼粒细胞的免疫表型具有独特的特征,多色流式细胞术检测可辅助APL的快速诊断,对分析白血病细胞的来源和判断患者预后亦可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精氨酸酶对人APL原代细胞生长和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精氨酸酶对人急性早幼粒白血病原代细胞生长和分化的影响。方法 :在RPMI 16 40培养液中补加 10 %胎牛血清和精氨酸酶 5 0 0U/L ,与对照组培养液同时置于 37℃孵箱中孵育 2 4h ,以活细胞密度 5× 10 8/L接种来自 18例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病人的原代白血病细胞 ,在 37℃ ,5 %CO2 和饱和湿度下培养。结果 :培养 4d计数活细胞 ,发现其密度为起始密度的 (6 4 2 8± 3 12 ) % ,而对照组为 (10 8 5 6± 12 2 7) % (P <0 0 0 1) ;收集细胞行Wright Giemsa、DNA、POX、NAE及NaF抑制试验、墨汁吞噬试验和NBT还原试验等细胞化学染色 ,油镜下观察发现 ,白血病细胞向成熟分叶核粒细胞分化。结论 :精氨酸酶对APL原代细胞有抑制生长和引导分化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主要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遗传学特征并比较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I-FISH)和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CC)。应用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及I-FISH技术对157例APL患者细胞遗传学特征进行研究,采用短期培养法制备骨髓细胞染色体,应用染色体R显带技术对136例拟诊APL患者进行常规细胞遗传学检测,其中对45例同时进行了CC和I-FISH检测,对其余21例仅进行I-FISH分析。结果表明:136例进行CC分析的APL患者中,120例(88.2%)存在t(15;17)(q22;q21)易位,其中107例(78.7%)为单纯t(15;17)(q22;q21)易位,13例(9.6%)为伴t(15;17)(q22;q21)异位的复杂核型异常;在16例无t(15;17)(q22;q21)易位的APL患者中1例(0.7%)为t(5;17)(q24;q21)易位,3例(2.2%)正常核型,12例(8.8%)未见分裂相。在所有66例进行FISH检测的APL患者中,64例存在PM I/RARα融合基因,其阳性率为97.0%,灵敏度显著高于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p=0.041);而5例其他类型AML患者和5例正常标本均未检出PM I/RARα融合基因。结论: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和间期荧光杂交技术联合分析APL患者细胞遗传学特征是诊断该病和监测微小残留病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5.
A 12-year-old girl with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has been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chemotherapy. The patient remained in complete remission for a year when the first bone marrow relapse occurred. Since reinduction chemotherapy was rejected by the parents, an alternative treatment with oral all-trans retinoic acid was administered. A second complete remission was achieved within 100 days. After 14 months a second bone marrow relapse occurred. AM-trans retinoic acid and the combination with interferon-a failed.  相似文献   
16.
A 12-year-old girl with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has been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chemotherapy. The patient remained in complete remission for a year when the first bone marrow relapse occurred. Since reinduction chemotherapy was rejected by the parents, an alternative treatment with oral all-trans retinoic acid was administered. A second complete remission was achieved within 100 days. After 14 months a second bone marrow relapse occurred. AM-trans retinoic acid and the combination with interferon-a failed.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MICM分型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M3)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形态学采用Wright染色,细胞化学过氧化物酶(POX)、糖原染色(PAS)、非特异性酯酶加氟化钠抑制试验(NSE+NaF)、特异性酯酶(CE)染色按常规方法;应用免疫酶标记技术和流式细胞术进行免疫学分型;用24 h短期培养法G带方法进行染色核型分析;用RT-PCR检测PML/RARa融合基因.结果 61例APL中粗颗粒型17例、细颗粒型12例、混合颗粒型30例、变异型2例,POX、NSE、NSE+NaF、PAS、CE阳性率分别为99.7%、82.4%、71%、97%、99.6%;33例免疫学分型:CD13 90.8%、CD14 91.8%、CD33 96.6%、CD68 86%、MPO 96.6%、HLA-DR 28.7%、CD19 15%、CD10 12%、CD3不表达;31例染色体分析中21例具有t(15;17),其中1例还具有额外累及17号染色体异常,6例正常核型,4例培养无分裂象;24例APL中17例PML/RARa融合基因转录本阳性,4例阴性,3例失败.结论 MICM分型使APL的诊断更准确,便于临床更好地选择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染色体t(15;17)检测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中的意义。方法对11例住院的APL患者以FAB分类方案进行形态学检查,以流式细胞术检测白血病免疫表型,应用常规细胞遗传学进行核型分析。结果11例中有7例形态学诊断M3,2例拟诊断M4,1例诊断M5,1例诊断M2b。免疫表型CD13 11例、CD33 9例、CD117 6例、CD34 1例,CD19、CD20、CD7、HLA-DR均阴性,遗传学核型分析染色体t(15;17)10例,正常核型1例。结论对于形态学诊断或无法鉴别的APL进行免疫表型,尤其是进行细胞遗传学核型分析,其阳性率、特异性高,可以提高确诊率,并为治疗提供可靠的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19.
王佳  董毅  陶千山  沈元元 《西部医学》2022,34(10):1477-1480+1487
目的 探讨FLT3-ITD突变与附加染色体核型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21年3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诊断为APL的患者112例,收集患者临床和实验室资料,根据危险度分层选择治疗方案,通过电话或查看门诊或住院病历来完成随访总生存(OS)。结果 APL患者合并FLT3-ITD基因突变28例(25.0%),有附加染色体核型患者19例(16.9% ),早期死亡(ED) 9例(8.0% )。有无FLT3-ITD突变患者完全缓解率(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D及高危分层无明显相关性(P>0.05)。有无附加染色体核型患者CR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ED 及高危分层无明显相关性(P>0.05)。中位随访68.5(0.1~108.0)月,总体生存率80.4%,有无高危FLT3-ITD突变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附加染色体核型患者的生存率分别为78.9%、80.6%(P>0.05)。结论 FLT3-ITD突变与附加染色体核型对APL患者长期生存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复方黄黛片诱导治疗193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 复方黄黛片1.25 g,每日3次,饭后服;3 d后逐渐增量至7.5 g/d.结果 193例患者均获完全缓解(CR),其中78.8%的患者在用药44.3(31~60)d后获CR;疗程中未出现严重的感染、出血,不诱发与加重DIC.治疗中的主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症状.110例患者治疗前后的丙氨酸转氨酶、尿素、肌酐、心电图的QTc间期等指标变化不大.结论 复方黄黛片治疗APL具有CR率高,不抑制骨髓,不诱发与加重DIC,使用安全,患者耐受性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