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63篇
  免费   1090篇
  国内免费   602篇
耳鼻咽喉   52篇
儿科学   118篇
妇产科学   18篇
基础医学   915篇
口腔科学   174篇
临床医学   763篇
内科学   828篇
皮肤病学   62篇
神经病学   278篇
特种医学   451篇
外科学   193篇
综合类   1736篇
现状与发展   2篇
一般理论   2篇
预防医学   997篇
眼科学   65篇
药学   1906篇
  3篇
中国医学   2041篇
肿瘤学   151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68篇
  2022年   304篇
  2021年   405篇
  2020年   404篇
  2019年   314篇
  2018年   341篇
  2017年   434篇
  2016年   464篇
  2015年   431篇
  2014年   771篇
  2013年   817篇
  2012年   694篇
  2011年   780篇
  2010年   512篇
  2009年   510篇
  2008年   428篇
  2007年   460篇
  2006年   394篇
  2005年   292篇
  2004年   240篇
  2003年   219篇
  2002年   166篇
  2001年   146篇
  2000年   146篇
  1999年   118篇
  1998年   63篇
  1997年   92篇
  1996年   74篇
  1995年   81篇
  1994年   63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37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5篇
  197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2 毫秒
81.
近年来,人与野生动物日益频繁的接触,再加上病原微生物本身不断的变异和进化,导致新发传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EIDs)的发生呈持续增长态势,暴发频率不断增加,给全球公共卫生带来极大威胁与挑战。在下一次新发传染病暴发之际,希望能通过合理运用相关技术方法准确快速回答“病原体是什么”、“病原体来自哪”两大问题,从而及时有效预警并从源头控制新发传染病的大流行。对当前新发传染病病原体的鉴定技术进行归纳介绍,并探讨各种技术的优劣势以及各自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82.
ObjectivesWe examined the construct validity of 2 self-reported frailty questionnaires, the Frailty Phenotype Questionnaire (FPQ) and FRAIL, against the Cardiovascular Health Study frailty phenotype (CHS-FP).DesignCross-sectional data analysis of longitudinal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Settings and ParticipantsWe included data from 230 older adults (mean age: 67.2 ± 7.4 years) from the “Longitudinal Assessment of Biomarkers for characterization of early Sarcopenia and Osteosarcopenic Obesity in predicting frailty and functional decline in community-dwelling Asian older adults Study” (GeriLABS 2) recruited between December 2017 and March 2019.MethodsWe compared area under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s (AUC), agreement, correlation, and predictive validity against outcome measures [Short Physical Performance Battery, 5 times repeat chair stand (RCS-5), Frenchay activities index, Inter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 life-space assessment, Social Functioning Scale 8 (SFS-8), EuroQol-5 dimensions (utility value)] using logistic regression adjusted for age, gender, and vascular risk factors. We examined concurrent validity across robust versus prefrail/frail for inflammatory blood biomarkers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1 and C-reactive protein (CRP)] and 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body composition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 appendicular lean mass index (ALMI), and fat mass index (FMI)].ResultsPrevalence of prefrail/frail was 25.7%, 14.8%, and 48.3% for FPQ, FRAIL, and CHS-FP,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FRAIL, FPQ had better diagnostic performance (AUC = 0.617 vs 0.531, P = .002; sensitivity = 37.8% vs 18.0%; specificity = 85.6% vs 88.2%) and agreement (AC1-Stat = 0.303 vs 0.197). FPQ showed good predictive validity [RCS-5: odds ratio (OR) 2.38; 95% CI: 1.17–4.86; Inter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 OR 3.62; 95% CI:1.78–7.34; SFS-8: OR 2.11; 95% CI: 1.64–5.89 vs FRAIL: all P > .05]. Only FRAIL showed concurrent validity for CRP, compared with both FPQ and FRAIL for TNF-R1. FRAIL showed better concurrent validity for BMD, FMI, and possibly ALMI, unlike FPQ (all P > .05).Conclusions and ImplicationsOur results support complementary validity of FPQ and FRAIL in independent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adults. FPQ has increased case detection sensitivity with good predictive validity, whereas FRAIL demonstrates concurrent validity for inflammation and body composition. With better diagnostic performance and validity for blood biomarkers and clinical outcomes, FPQ has utility for early frailty detection in the community setting.  相似文献   
83.
 目的 分析恶性血液病合并血流感染患者的病原学特征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22年5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内科的恶性血液病合并血流感染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发生血流感染30 d内的治疗结局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分析患者的病原学特征及预后情况,并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恶性血液病合并血流感染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185例患者,基础疾病以急性白血病为主(125例,67.6%)。共分离197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109株(55.3%),其中大肠埃希菌55株(27.9%);革兰阳性菌86株(43.7%),其中人葡萄球菌24株(12.2%);真菌2株(1.0%)。大肠埃希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BSLs)菌株28株(50.9%);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BSLs菌株2株(10.0%);耐甲氧西林的人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分别为70.8%、71.4%、36.4%。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70岁、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7 d、未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合并心功能不全、合并急性肾功能不全、感染性休克、肺部感染患者的30天病死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7 d[OR=3.306,95%CI(1.224~8.927)]、合并心功能不全[OR=6.291,95%CI(1.930~20.508)]、合并急性肾功能不全[OR=8.419,95%CI(2.198~32.241)]、感染性休克[OR=22.150,95%CI(3.639~134.806)]均为恶性血液病合并血流感染患者30天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恶性血液病合并血流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革兰阳性菌以人葡萄球菌为主。影响恶性血液病合并血流感染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较多,缩短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改善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积极控制感染性休克是减少恶性血液病合并血流感染患者30天内死亡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4.
促细菌快速生长繁殖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促细菌快速生长繁殖因子即细菌培养基成分进行科学配比研究,促使细菌能快速生长繁殖,并在同一体系内同时对细菌进行鉴定防止耐药菌株泛滥作了初步探讨^[1,2]。方法 采用V型板体系内培养,并同时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细菌鉴定报告时间缩短至4~8小时,与常规方法对比其中标准菌株符合率为100%,临床分离株符合率为98%。结论 初步建立了细菌检验的快速常规程序,使临床细菌学检验更好的为临床提供正确,及时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85.
目的:研究蒙药材夏至草的生药鉴定特征,方法,应用来源,性状,显微及薄层鉴别方法.结果:蒙药材夏至草为唇形科植物夏至草Lagopsis supina(Steph),Ik-Gal ex Knorr,的合草,详细描述了其生药鉴别特征.结论:实验结果为鉴别`开发利用该药材提供了鉴定依据.  相似文献   
86.
目的 修订和完善广藿香药材和饮片质量标准,为合理控制广藿香药材和饮片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别收集23批广藿香药材和32批饮片代表性样品,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广藿香项下标准修订叶片粉末的显微鉴别方法;简化薄层色谱鉴别前处理方法,建立以广藿香对照药材和百秋李醇对照品为对照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改进含量测定项下供试品制备方法,修订药材指标性成分限度;新增广藿香饮片标准检查、浸出物和含量测定项。结果 建议显微鉴别中腺鳞头部细胞描述为“细胞壁多破裂而呈裂隙状”;薄层色谱方法中用石油醚超声提取、乙酸乙酯复溶代替原标准中提取挥发油的前处理方式,以5%茴香醛浓硫酸溶液为显色剂,所有样品与广藿香对照药材和百秋李醇对照品在同一位置显相同颜色的斑点,改进后方法前处理简单、展开效果好、斑点清晰;建议适当提高药材醇溶性浸出物限度,用乙醇作溶剂时不低于4.0%;采用无水乙醇替换毒性较大的三氯甲烷作为含量测定提取溶剂,方法学考察符合要求,23批广藿香药材百秋李醇质量分数和平均值分别为0.34%~0.92%、0.58%,建议药材标准中提高百秋李醇质量分数限度为0.22%;新增饮片检查项目,其中水分不得过14.0%,总灰分不得过11.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4.0%;新增饮片浸出物项目,限度同药材标准;新增饮片含量测定项,32批饮片中百秋李醇质量分数和平均值分别为0.12%~0.46%、0.29%,建议饮片中百秋李醇质量分数不低于0.20%。结论 所建立的方法操作简便可行、准确可靠、重复性好,新增项目和制订的标准限度合理,可用于广藿香药材和饮片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87.
目的 应用DNA条形码技术对翻白草及易混品委陵菜进行分子鉴定,保障药材质量和临床用药安全。方法 提取翻白草及委陵菜的基因组DNA,扩增内转录间隔区2(ITS2)序列并双向测序,所得序列用SeqMan软件校对、拼接;在线双序列比对翻白草对照药材(FR)及委陵菜对照药材(WR)的ITS2序列,并预测其二级结构;从GenBank下载部分相关序列,运用MEGA X软件进行多序列比对,分析序列变异位点,计算种内、种间遗传距离,采用邻接法(NJ)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 所有样品均成功扩增出ITS2序列,翻白草和委陵菜的ITS2序列长度均为210 bp。双序列比对结果表明,FR与WR的ITS2序列相似性为92.9%,二级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多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翻白草ITS2序列平均鸟嘌呤(G)+胞嘧啶(C)占比为63.0%,存在2个变异位点,种内遗传距离为0~0.009 6;委陵菜ITS2序列平均G+C占比为64.4%,存在5个变异位点,种内遗传距离为0~0.019 3;种间遗传距离为0.054 8~0.075 8。NJ树结果显示,翻白草、委陵菜聚为不同分支,可明显区分。结论 利用ITS2序列可以准确鉴别翻白草与委陵菜,为保障其安全用药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88.
目的 采用便携式近红外(near infrared,NIR)光谱仪建立东阿阿胶鉴别分析模型,并优选出特征波段。方法 采用BWS903型NIR光谱仪和microPHAZIRTMRX型NIR光谱仪2款便携式光谱仪采集了47份阿胶样品的光谱,并采用软独立建模聚类分析(soft independent modeling class analog,SIM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等化学计量学算法,建立了东阿阿胶的判别分析模型。结果 所建立模型能够准确区分东阿阿胶和其他品牌阿胶。在此基础上,采用相关系数法优选出BWS903光谱特征波长为1300~1380 nm和1460~1540 nm;microPHAZIRTMRX光谱特征波长为1600~1680 nm和2160~2240 nm,上述波段分别代表-NH2和-CONHR肽键的1级倍频吸收,这些波段可作为东阿阿胶的特征波段,并可据此设计专用型、小型化的NIR光谱仪,用于东阿阿胶的品牌...  相似文献   
89.
目的 通过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白及Bletilla striata与黄花白及Bletilla ochracea进行辨识研究。方法 采用Shim-pack GIST C18-AQ(250 mm×4.6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0.1%磷酸水溶液-乙腈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80nm;体积流量1.0 m L/min;柱温30℃;进样量10μL。采用Chem Pattern TM软件对白及、黄花白及的指纹图谱数据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相似度评价;采用SIMCA14.1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对二者进行定性辨识研究。结果 在相似度分析中,45批白及的相似度为0.74~0.97,相似度较好,29批黄花白及的相似度为0.44~0.83,部分黄花白及与白及较为相似;聚类分析与PCA分析结果较为一致,部分样品可分为2类;PLS-DA分析分类效果显著,模型参数Q2为0.80,R2Y为0.85,完全能将两者区分开...  相似文献   
90.
目的:优选适用于含灯盏花中成药的DNA提取方法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引物,并通过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实现对其原料灯盏花的分子鉴定。方法:采用4种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改良方法对3种含灯盏花的中成药进行DNA提取,测定DNA的纯度和浓度。采用内转录间隔区(ITS)、matK、psbA-trnH、rbcL位点通用引物对提取的中成药DNA进行PCR扩增,并对PCR扩增最佳位点进行测序,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分子鉴定。结果:4种CTAB改良方法均能获得含灯盏花中成药DNA,其中CTAB改良方法一提取的DNA质量浓度显著高于其他改良方法;PCR扩增中以matK位点2对引物(matKXF/matK5R或matK3F/matK1R)最佳,可通过1次PCR成功获得具有单一条带且浓度较高的PCR产物,序列与灯盏花对照药材同源性为100%,系统发育树显示可与同属其他植物区分。结论:通过CTAB改良方法一可以有效提取含灯盏花中成药样品的DNA,采用matK位点引物matKXF/matK5R或matK3F/matK1R进行1次PCR扩增并对产物进行测序,通过序列比对可完成其原料灯盏花的鉴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