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2篇
中国医学   31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21.
文题释义:氧化损伤:活性氧和活性氮是引起蛋白质氧化损伤的重要因素。活性氧和活性氮可以通过多种代谢途径产生,如化学毒物与药物代谢、细胞呼吸、辐射、光照等。 异甘草素:是从甘草中进一步提取的单体化合物,已有研究提示异甘草素可通过抑制AMPK信号通路而发挥抗氧化作用,从而改善缺氧心肌细胞收缩功能障碍。但是异甘草素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细胞的作用机制尚未深入研究。背景:缺血性心脏病已成为威胁人体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但其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尚未阐明。 目的:探讨异甘草素对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后氧化应激及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大鼠心肌细胞H9C2,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缺氧/复氧组、缺氧/复氧+异甘草素10,20,40,80 μmol/L组,缺氧/复氧+si-con组(si-con为阴性对照)、缺氧/复氧+si-SETD7组、缺氧/复氧+异甘草素+pcDNA组、缺氧/复氧+异甘草素+pcDNA-SETD7组。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测定细胞中活性氧、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丙二醛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活化半胱氨酸蛋白酶3表达。结果与结论:①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缺氧/复氧组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P < 0.05),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 < 0.05),活化半胱氨酸蛋白酶3蛋白表达水平与活性氧、丙二醛水平显著升高(P < 0.05),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水平显著降低(P < 0.05);②与缺氧/复氧组比较,缺氧/复氧+异甘草素10,20,40,80 μmol/L组细胞存活率显著升高(P < 0.05),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P < 0.05),SETD7、活化半胱氨酸蛋白酶3蛋白表达水平与活性氧、丙二醛水平显著降低(P < 0.05),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水平显著升高(P < 0.05);③与缺氧/复氧+si-con组相比,缺氧/复氧+si-SETD7组心肌细胞存活率显著升高(P < 0.05),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P < 0.05),SETD7与活化半胱氨酸蛋白酶3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 < 0.05),活性氧、丙二醛水平显著降低(P < 0.05),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水平显著升高(P < 0.05);④与缺氧/复氧+异甘草素+pcDNA组相比,缺氧/复氧+异甘草素+ pcDNA-SETD7组心肌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P < 0.05),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 < 0.05),SETD7、活化半胱氨酸蛋白酶3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 < 0.05),活性氧、丙二醛水平显著升高(P < 0.05),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水平显著降低(P < 0.05);⑤提示异甘草素可通过抑制SETD7表达而抵抗细胞凋亡及增强其抗氧化能力,从而对缺氧/复氧损伤心肌细胞发挥保护作用。 ORCID: 0000-0002-7612-454X(于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2.
目的:观察异甘草素对创伤性脑损伤大鼠血清干扰素γ(IFNγ)、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白介素-2(IL-2)、IL-4和IL-13的影响。方法:将45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各15只,改良Feeney法建立大鼠脑外伤模型,假手术组仅开骨窗不打击。术后治疗组给予异甘草素治疗,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均治疗5 d。检测血清中的细胞因子,测量脑含水量,观察海马细胞形态。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MCP-1、IL-2、IL-4和IL-13含量升高(P<0.05),IFNγ含量降低(P<0.05),脑含水量减低(P<0.05),损伤侧海马组织病理学明显改善。结论:异甘草素可促进创伤性脑损伤大鼠的恢复,其机制可能与调节细胞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异甘草素(ISL)对结直肠癌细胞的体外增殖、细胞凋亡、细胞周期进程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以及对小鼠结直肠癌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溴化噻唑蓝四氮唑(MTT)法、流式细胞术、划痕实验分别检测ISL作用后,结直肠癌HCT-116细胞及SW480细胞的增殖率、凋亡率、细胞周期分布及细胞迁移的变化。复制小鼠结直肠癌移植瘤模型,观察肿瘤生长,同时通过HE染色分析ISL干预移植瘤后的病理改变情况。结果ISL干预后HCT-116细胞及SW480细胞增殖率明显下降(P<0.01),G0/G1期细胞的比例降低(P<0.01),S期细胞的比例升高(P<0.05),细胞凋亡增多(P<0.05),同时细胞划痕的间隙增大,细胞迁移的距离较短。经ISL处理后,小鼠移植瘤的生长也受到显著抑制(P<0.05)。结论ISL可促使结直肠癌细胞发生凋亡,细胞周期于S期阻滞及细胞迁移力下降,同时可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体外增殖及体内移植瘤生长。  相似文献   
24.
25.
藏药加哇中黄酮类成分和阿魏酸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建立藏药加哇中甘草查耳酮甲、阿魏酸、异甘草素和川陈皮素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ODS柱,流动相甲醇1%醋酸(73∶27,28∶72,59∶41)和甲醇水(65∶35),检测波长345,320,345,332nm。结果:甘草查耳酮甲、阿魏酸、异甘草素和川陈皮素含量分别为0.728,0.124,0.0830,0.0237mg/g,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45%,98.13%,97.81%,96.58%。结论:为藏药加哇的质量评价、质量控制和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6.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甘草及炮制品中芹糖基甘草苷、甘草苷、芹糖基异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甘草酸、异甘草素的含量。方法:采用Dikma Technologies-C18(200 mm×4.6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0.05%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0.8mL.min-1,检测波长为276 nm(0~16 min)、360 nm(16~24 min)、276 nm(24~28 min)、248 nm(28~38min)、370 nm(38~42 min),柱温30℃。结果:在本文色谱条件下,芹糖基甘草苷、甘草苷、芹糖基异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甘草酸、异甘草素的进样量分别在0.056~0.56,0.095~0.95,0.026~0.26,0.015~0.15,0.013~0.13,0.348~3.48,0.003~0.03μg范围内与色谱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加样回收率(n=6)均在96.1%~98.1%,RSD均小于2.6%。16个来源甘草药材及其4种不同炮制品中7个物质的含量有一定差异。结论:本法快速、准确,重复性好,可更好地控制甘草药材及其炮制品的质量。  相似文献   
27.
28.
考察甘草总黄酮(TFRG)及异甘草素(ISL)对M2型巨噬细胞的调控机制。利用IL-4(60μg·L-1)诱导鼠源RAW264.7巨噬细胞6 h为M2型巨噬细胞。TFRG及ISL在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中减弱因M2型巨噬细胞导致乳腺癌4T1细胞的体外迁移力提高。TFRG和ISL呈剂量依赖性抑制精氨酸酶1(Arg-1)在基因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并提高血红素加氧酶1(HO-1)的基因表达,同时提高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蛋白表达,提高microRNA-155及其靶基因之一SHIP1的表达,并降低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和6(STAT3/6)蛋白磷酸化水平。TFRG及其成分ISL是甘草抑制巨噬细胞向M2表型极化的活性组分和成分,部分通过调控miR155和STAT信号通路,影响Arg-1等M2型特征物的表达而抑制巨噬细胞M2表型极化后提高的乳腺癌细胞体外迁移力。  相似文献   
29.
异甘草素的抗哮喘活性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异甘草素(ISL)对豚鼠离体和在体气管平滑肌的松弛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采用豚鼠离体气管螺旋条法、喷雾致喘法和改良肺溢流法观察ISL对豚鼠气管平滑肌的舒张作用。结果ISL对乙酰胆碱、氯化钾、组胺诱发的气管收缩有明显的舒张作用;ChTX和ODQ预孵育明显减少了ISL对离体气管平滑肌的舒张作用;ISL可显著延长豚鼠引喘潜伏期和对抗组胺所致豚鼠肺溢流量的增加。结论ISL对豚鼠气道平滑肌具有明显的舒张作用,其机制很可能通过激活鸟苷酸环化酶,提高细胞中cGMP水平,开放Ca~(2 )激活的钾通道。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探讨黄精抗肿瘤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分子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中药网络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对黄精的化学成分进行收集,借助计算机辅助预测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性质并结合obioavail 1.1和pre-Caco-2预测模型对活性成分群进行初筛;对所有潜在活性成分进行靶点识别;采用Cytoscape3.6.1软件进行“活性成分-靶标”网络的构建,并利用“network analyzer”插件对网络的拓扑性质进行分析;采用在线分析工具DAVID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黄精中已鉴定的39个化合物,其中18个具有良好的ADME性质的化合物,这些潜在的活性成分中,共有14个活性成分及其对应的19靶标与黄精抗肿瘤的活性密切相关。通过构建“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及对网络进行分析,共获得个4关键化合物:黄芩素、3’-甲氧基大豆苷元、异甘草素、(2R)-7-羟基-2-(4-羟苯基)-4-苯丙二氢呋喃;2个关键靶标:前列腺素G/H合酶2、热休克蛋白90AA1。在对靶点进行KEGG通路分析时,共获得12条与抗肿瘤相关的通路。结论 黄精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及多通路的作用机制发挥其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