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496篇
  免费   6110篇
  国内免费   4345篇
耳鼻咽喉   297篇
儿科学   1554篇
妇产科学   465篇
基础医学   5507篇
口腔科学   621篇
临床医学   11383篇
内科学   9367篇
皮肤病学   281篇
神经病学   7481篇
特种医学   5194篇
外国民族医学   11篇
外科学   15550篇
综合类   15445篇
现状与发展   6篇
一般理论   1篇
预防医学   4026篇
眼科学   900篇
药学   7490篇
  39篇
中国医学   3915篇
肿瘤学   1418篇
  2024年   267篇
  2023年   1363篇
  2022年   2436篇
  2021年   3411篇
  2020年   3095篇
  2019年   2529篇
  2018年   2526篇
  2017年   2947篇
  2016年   3072篇
  2015年   2939篇
  2014年   5159篇
  2013年   6077篇
  2012年   4948篇
  2011年   5405篇
  2010年   4580篇
  2009年   4416篇
  2008年   4338篇
  2007年   4355篇
  2006年   4066篇
  2005年   3529篇
  2004年   2775篇
  2003年   2529篇
  2002年   2110篇
  2001年   1852篇
  2000年   1556篇
  1999年   1250篇
  1998年   1105篇
  1997年   1003篇
  1996年   867篇
  1995年   718篇
  1994年   596篇
  1993年   458篇
  1992年   386篇
  1991年   331篇
  1990年   266篇
  1989年   249篇
  1988年   195篇
  1987年   167篇
  1986年   150篇
  1985年   194篇
  1984年   130篇
  1983年   80篇
  1982年   95篇
  1981年   93篇
  1980年   92篇
  1979年   62篇
  1978年   38篇
  1977年   44篇
  1976年   35篇
  1975年   2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岛状皮瓣静脉淤血再通后对大鼠全身情况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岛状皮瓣静脉淤血再通后对全身多脏器的影响。方法:按静脉淤血时间的不同将大鼠分为4组。观察耳部微循环的改变,测量术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动态变化,观察心,肺,肝,肾,小肠及耳部血管等组织结构及中性粒细胞浸润数目。结果:皮瓣原位缝合组及静脉淤血2h组,耳部微循环、TNFα、IL-10浓度基本保持不变,各脏器结构改变较轻,中性粒细胞浸润数目少。静脉淤血6、10h组,微循环,肺,小肠,血管则有明显组织学改变,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其中,但心,肝,肾组织学改变较轻。TNFα浓度再灌注1h达到高峰,其后逐渐下降,IL-10浓度3h达到最低,然后逐渐上升。结论:皮瓣静脉淤血再通后可造成肺、小肠及血管器官损伤,静脉淤血时间越长,再通后则损伤程度越重。全身微循环的改变,中性粒细胞在肺、小肠中的浸润,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及细胞因子TNFα与IL-10的浓度失衡是重要的操作原因。  相似文献   
142.
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及不同浓度p38MAPK特异性抑制剂SB2 0 35 80对肾缺血 /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肾功能、细胞凋亡及 p38MAPK活性、表达量、p38MAPK底物的影响。 方法  4 9只大鼠按缺血 /再灌注及给药时间的不同 ,随机分为 7组 ,每组7只大鼠按正交拉丁方表的顺序 ,经尾静脉注射相同体积、不同剂量的SB ,使其在大鼠体内达到不同的浓度。测定BUN和Scr;用TUNEL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情况 ;Westernblot技术用于蛋白定性及半定量分析。结果 SB可显著减轻大鼠肾缺血 /再灌注损伤造成的Scr和BUN的升高、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凋亡及 p38MAPK的激活 ,但存在模型、剂量及给药时机的差异 (P<0 .0 5 ) ,缺血前 3h之前给药 ,使其体内血药浓度达到 5 μmol/L左右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结论 SB可显著减轻大鼠肾缺血 /再灌注损伤 ,在缺血前 3h之前给药 ,同时使其血药浓度达到 5 μmol/L左右可取得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43.
影响肝外伤手术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影响肝外伤手术死亡的危险因素,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根据AAST和ISS标准,回顾性分析90例肝外伤手术病例,对影响手术死亡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比较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死亡15例,其中Ⅲ级2例、Ⅳ级4例、Ⅴ级9例,总体手术死亡率17%。Ⅳ~Ⅴ级肝外伤手术方式的单因素比较提示:清创性肝切除术的相对危险度是0.73;而规则性肝切除术、肝静脉或肝后下腔静脉修补术相对危险度分别是1.32、1.52。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ISS分会和术中失血量是影响手术死亡率的2个独立因素。结论ISS分值、术中失出血量和手术方式是影响肝外伤手术死亡的3个重要因素,娴熟的手术技能和合理的手术方式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量和降低手术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4.
陈晔  袁雅冬 《国际呼吸杂志》2007,27(21):1623-1627
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是一种活性很强的自由基,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多项研究提示NO在急性肺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重点描述有关一氧化氮在肺I/R损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5.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对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初步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静脉移植对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和神经修复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BMSCs,改良Allen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经尾静脉移植Brdu标记的BMSCs,损伤后24h、移植后1、3、5周评价实验动物的神经功能状况,并检测BMSCs在体内迁移、存活以及分化情况,电子显微镜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移植的BMSCs在宿主损伤脊髓中聚集并存活,3~5周后有部分移植细胞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丝蛋白(NF)、微管相关蛋白(MAP2);BMSCs静脉移植组大鼠运动功能改善,BBB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5周后组织学观察,与对照组相比移植组损伤区脊髓结构较完整。结论BMSCs经静脉移植后可向脊髓损伤处聚集并存活分化,促进神经修复及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6.
147.
目的 通过观察海马区神经元的损伤情况,探讨深低温停循环(DHCA)时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机制及其保护方法。方法 北京农业大学实验用小型猪16头,体重22~25kg。鼻咽温降至18℃时分别给予如下处理90min:DHCA(I组),顺行脑灌注(ACP,Ⅱ组),逆行脑灌注(RCP,Ⅲ组),RCP 尼莫地平(Ⅳ组)。复温120min至鼻咽温36℃。取左侧海马头部制备细胞悬液,AnnexinV—FITC染色,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凋亡情况。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正常细胞百分比I组明显低于其他3组,Ⅱ组明显高于Ⅲ组,Ⅱ组、Ⅲ组与IV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早期凋亡细胞百分比I组明显高于其他3组,Ⅱ组明显低于Ⅲ组,Ⅱ组、Ⅲ组与Ⅳ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坏死细胞百分比I组明显高于其他3组,而其他3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死亡细胞百分比I组明显高于其他3组,而其他3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显著性界值P=0.05)。结论 DHCA后神经元发生凋亡、坏死和死亡,是术后神经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ACP使细胞凋亡和死亡减少,神经元保护作用最佳;RCP亦能使细胞凋亡和死亡减少,但神经元保护作用次于ACP;尼莫地平部分抑制了Ca^2 内流,脑保护效果一般。  相似文献   
148.
目的探讨脑创伤后迟发脑梗死的发生机制,临床诊断及救治措施。方法对32例经影像学证实为颅脑创伤后迟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出院时按GOS标准评价:恢复良好12例、中残5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8例,其中非手术治疗20例,存活14例,死亡6例,死亡率30%;手术治疗12例,存活10例,死亡2例,死亡率17%。结论及时诊断与合理有效的治疗是提高脑创伤后迟发性脑梗死的治愈率及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9.
头部外伤诱发颅内肿瘤卒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复习文献,对颅内肿瘤引起的颅内出血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进行探讨,旨在引起临床医师们的重视,以减少误诊误治。方法 本文报告9例误诊为外伤性颅内血肿的瘤卒中患者,其中5例术中发现颅内肿瘤同时切除,3例术后复查CT发现颅内肿瘤,二次手术切除。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6月,4例死亡,5例存活。结论 对疑为瘤卒中的颅内血肿患者,除仔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查外,术中应仔细寻找出血源,观察周围脑组织的改变,对可疑病变组织、血块及其腔壁一并切除,分送病检,从而作出正确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0.
Ⅱ型浮膝损伤术后膝关节功能康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总结Ⅱ型浮膝损伤患者的治疗方法和手术后膝关节功能康复疗效。方法:回顾分析经治的68例患者,男57例,女11例;年龄17~60岁。68例共74侧肢体的Ⅱ型浮膝损伤-膝关节内骨折病例,其中双侧肢体Ⅱ型浮膝骨折6例。根据患者骨折类型、是否存在开放性损伤、软组织损伤程度分别采用内固定(髓内钉、解剖钢板)和支架外固定方法,术后均采用统一、系统的康复治疗。术后对治疗结果采用Karlstrom和Olerud的浮膝损伤治疗标准进行评价;使用χ2检验对两种固定方法治疗后膝关节功能康复效果差别进行显著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得到1~4年的随访,平均24个月。内固定组优良率64.29%,支架外固定组优良率80.43%。内固定组与支架外固定组比较,膝关节活动受限度指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Ⅱ型浮膝损伤应当注重对关节内骨折的复位和减少对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破坏。结论:①早期功能恢复期支架组优于内固定组;②牵引后及术后早期系统的康复治疗有利于膝关节功能恢复和减少并发症;③伸膝功能锻炼应当在牵引治疗后即开始,膝关节屈伸功能锻炼在手术后3d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