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05篇
  免费   2295篇
  国内免费   546篇
耳鼻咽喉   248篇
儿科学   297篇
妇产科学   260篇
基础医学   1654篇
口腔科学   298篇
临床医学   5220篇
内科学   1540篇
皮肤病学   88篇
神经病学   1396篇
特种医学   1280篇
外科学   1954篇
综合类   3485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一般理论   3篇
预防医学   2426篇
眼科学   236篇
药学   950篇
  254篇
中国医学   830篇
肿瘤学   226篇
  2024年   113篇
  2023年   524篇
  2022年   949篇
  2021年   1270篇
  2020年   1315篇
  2019年   938篇
  2018年   868篇
  2017年   976篇
  2016年   844篇
  2015年   818篇
  2014年   1726篇
  2013年   1968篇
  2012年   1330篇
  2011年   1278篇
  2010年   1044篇
  2009年   913篇
  2008年   862篇
  2007年   774篇
  2006年   639篇
  2005年   535篇
  2004年   427篇
  2003年   370篇
  2002年   299篇
  2001年   240篇
  2000年   201篇
  1999年   146篇
  1998年   134篇
  1997年   123篇
  1996年   126篇
  1995年   98篇
  1994年   81篇
  1993年   77篇
  1992年   95篇
  1991年   56篇
  1990年   52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43篇
  1987年   41篇
  1986年   30篇
  1985年   31篇
  1984年   47篇
  1983年   29篇
  1982年   24篇
  1981年   26篇
  1980年   23篇
  1979年   17篇
  1978年   17篇
  1977年   17篇
  1975年   13篇
  1971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 调查临床护理带教教师多层次岗前培训的培训现状并分析其培训需求,为进一步完善临床护理带教教师岗前培训的方案设计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法,利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于2020年4月至2020年6月对采用多层次岗前培训模式的哈尔滨市某三级综合医院的172名临床护理带教教师进行调查,分析其岗前培训的现状与教师的培训需求。通过SPSS 17.0统计软件对所有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72名调查对象中,138名(80.2%)教师年龄在35岁以下,133名(77.3%)教师第一学历在本科以下;89名(51.7%)教师明确医院或科室会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岗前培训,10名(5.8%)教师表示医院或科室从未组织过培训,41名(23.8%)教师从未参加过岗前培训,80名(46.5%)教师参加岗前培训的次数为1~3次。院内培训和科内培训的前8项培训内容有5项重复,分别是科室常见病疾病知识、护理程序、沟通技能、医院规章制度、带教方法。培训需求总得分为(154.51±40.35)分,总体需求率为81.3%,处于高等水平;得分率最高的维度是法制和人文素养,得分率为83.0 %;得分率最低的维度是教学管理,得分率为74.9%。培训需求得分率最高的9个条目分别为对学生基本素质(慎独、乐学、敬业品质等)的培养(84.7%)、法律知识(84.4%)、科室常用药物配伍禁忌(84.3%)、护士礼仪(83.3%)、护理风险防范(83.1%)、对学生的教育评价方法(83.1 %)、护患沟通技巧(83.0%)、科室常用药物的用药观察要点(83.0%)、科室常用药物作用(82.9%)。序位前3的培训形式分别为网络学习84名(48.8%)、医院内部有经验的教师讲授74名(43.0%)、经验交流与分享讨论会72名(41.9%)。结论 该院临床护理带教教师队伍人才结构相对年轻,第一学历偏低,应大力加强临床护理带教教师岗前培训工作;岗前培训开展的知晓率与参与度均一般,应加强各渠道培训信息的发布,提高培训活动的知晓率,明确参与岗前培训活动的鼓励或奖励措施,提高培训活动的参与度;各层次岗前培训内容存在重复,且与临床护理带教教师的培训需求存在差距,建议各教学医院结合自身培训对象的培训需求,采用线上线下混合的培训模式,合理统筹各层次的培训内容,避免培训内容重复,避免师资浪费,并可适时组织带教教师开展经验交流分享会。  相似文献   
102.
针对目前我国预防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教育模式陈旧、理论/实践脱节、缺乏多维度融合等的不足,本文提出结合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进行预防医学本科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尝试。但该项改革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效果尚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在应急管理和解决实际问题方面。为了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预防医学实用型人才,基于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仍需包括立项、指导和评价等多个方面的长足努力才能保障培养效果。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通过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实习并轨模式下临床实习生对科室和带教教师的满意度调查,探求如何进一步推进临床实习工作。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式,自行设计量表,量表内容包括:教学工作重视程度、实习安排合理性、教学活动开展情况、教学活动开展质量、出科考核情况、带教教师医德医风示范性、教师带教态度及教师理论知识的传授情况、教师指导医疗操作情况、教师病历修改情况等。对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某医院临床专业实习生开展问卷调查。采用SPSS 22.0进行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或秩和检验方法,多组数据分析采用方差分析。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1 230份,收回1 195份,有效回收率97.15%。该医院临床实习生总体满意度为(9.62±0.39)分。实习生对带教教师医德医风示范性的评价最高[(9.75±0.78)分],对各科室教学活动开展质量的评价最低[(9.52±1.15)分],各项评价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30,P<0.001)。结论 各教研室、各科室在医院推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实习并轨模式下,按要求完成各项带教任务,但教学质量和内涵建设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探讨基于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情景模拟教学在重症医学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作用和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19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48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4人。试验组采用基于PBL的情景模拟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教学任务结束后比较两组规培学员成绩,对比和分析调查问卷结果差异。应用SPSS 17.0进行t 检验。结果 试验组的理论考核成绩(85.50±5.15)分和技能考核成绩(82.38±5.64)分均高于对照组[(77.04±8.69)分、(70.92±5.6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提升学习兴趣和效率、提高临床工作能力、强化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提高医患沟通能力等5个方面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PBL的情景模拟与传统教学相比优势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5.
本研究基于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深入探索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管理方法。研究结合管理实践,对过程管理内容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将过程管理理念与内容融入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开发建设中。通过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实现了科学有效的住培过程化管理,以过程管理为核心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不仅有助于住培制度的更新与落实,还构建了多角色关联互动的桥梁,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推动了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该研究为保障培训质量提供了有效工具,对培养卓越医学人才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采用柯氏四级评估法,系统评价南京市浦口区基层卫生人员的培训效果,为基层卫生人员在职培训方案设计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浦口区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岗工作人员的基本情况、培训现况和培训效果,共收集有效问卷428份。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二元或有序Logistic回归筛选相关因素。结果 反映评估中,49.6%(192/387)的人认为参加培训很有意义;学习评估中,51.4%(220/428)的人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知识;行为评估中,40.3%(156/387)的人广泛应用了培训的内容;结果评估中,41.3%(177/428)的人表示自己的工作质量非常高。培训频率、时长、专业类别和职称是培训效果的影响因素。结论 总体来看,基层卫生人员培训效果并不理想。提高培训的频率、加强卫生人员对培训重要性的认知、延长培训时长可以有效增强培训效果。  相似文献   
107.
陈建新  田心宇  张键 《中国全科医学》2023,26(12):1485-1490
背景 肩关节内外旋肌肌力失衡会增加肩部运动损伤的风险,研究等速离心训练(IET)能否提高肌力平衡并改善神经肌肉控制能力具有重要的损伤预防意义。目的 探讨IET对健康青年人肩关节内外旋肌的肌力平衡及神经肌肉控制能力的影响。方法 2020年12月至2021年1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招募32例健康青年志愿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试验组(n=16)和对照组(n=16)。试验组接受4周IET,对照组接受4周连续被动运动训练(2次/周)。采用Biodex System 4 Pro多关节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系统(美国Biodex公司)对两组研究对象的优势侧肩关节内、外旋肌群进行训练干预,分别在60(°)/s、120(°)/s速度下进行,干预前1周、干预结束后1周对两组肩关节内外旋肌的功能性比率(FR)、加速时间(AT)和达峰力矩时间(TPT)进行评估并比较。结果 试验组全部完成了4周的训练干预和评估,对照组2例中途退出。最终共30例研究对象数据纳入统计学分析。在60(°)/s和120(°)/s速度下,试验组干预后FR高于对照组(P<0.001),试验组干预后FR高于干预前(配对t检验:t<...  相似文献   
108.
谢逍  魏继鸿  刘双  李淳  廖波  王扬洁 《西部医学》2023,35(6):875-880
探讨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摄食-吞咽训练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后吞咽障碍的应用及对呼吸能力、吞咽功能、营养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9年6月—2021年8月107例AIS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54)和对照组(n=53),对照组给予摄食-吞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吞咽功能、舌骨喉复合体动度、喉镜吞咽功能(FEES)评估结果、呼吸功能、营养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定、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分、吞咽功能初筛量表(EAT-10)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舌骨喉复合体动度包括舌骨向前、上移以及喉向前、喉上移最大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FEES评价中声带麻痹、食物渗漏、食物潴留、误吸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肺功能指标最长呼气时间、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以及最大吸气压(PImax)均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营养指标BMI指数、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RF)、前白蛋白(PAL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营养不良发生率为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摄食-吞咽训练治疗AIS后吞咽障碍,可有效促进吞咽功能恢复,改善舌骨喉复合体动度,增强呼吸功能,提高营养状态,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09.
The incidence of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URTI) and salivary immunoglobulin A concentrations [IgAs] of nine individuals were examined during 12 weeks of moderate exercise training, and compared to ten sedentary controls. Changes in maximal oxygen uptake were assessed at initial, mid-point and final evaluations (T1–3), while changes in [IgAs] and salivary immunoglobulin concentration-salivary albumin concentration ratio ([IgAs]:[Albs]) were monitored at T1 and T3. During the 12 week period, symptoms of URTI were self-recorded daily. During the period of training the level of fitnes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0.05) in the exercise group. The number of days recording symptoms of influenza, but not of cold, and total light URTI symptoms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 the exercise group during the last weeks of training.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IgAs] and in [IgAs]:[Albs] was found in the exercise group after training. Both [IgAs] and [IgAs]:[Albs] we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number of days showing symptoms of influenza (P<0.01) and the total number of days of sickness (P<0.05). These data provide quantitative support for the belief that regular, moderate exercise results in an increased [IgAs] at rest and [IgAs]:[Albs], which may contribute to a decreased risk of infection. Electronic Publication  相似文献   
110.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quantify the neuromuscular cervical adaptations to an 8 week strength training programme. Seven healthy men, with no pathological conditions of the neck, performed a lateral flexion isometric resistance-training programme three times a week. The training sessions consisted of one set of ten contractions, each of 6 s duration, at 60% of the predetermined maximal voluntary isometric torque (MVTim) (warm-up) and two sets of eight contractions, each of 6 s duration, at 80% MVTim. The training effects were evaluated in three ways: muscle size, strength and fatigability. The cross-sectional areas (CSA) of the trapezius (TRP) and sternocleidomastoideus (SCM) muscles were determined using a computerised tomographic scanner. Results showed an increase in the CSA of TRP and SCM muscles after training, 8.8% at C5 level and 6.4% at C7 level for SCM muscle and 12.2% at C7 level for TRP muscle. Strength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under both isometric and isokinetic conditions (35% and 20%, respectively). Muscle fatigability in lateral flexion was quantified during a sustained isometric contraction at 50% of MVTim. The shift of the mean power frequency of the electromyogram power spectrum density function of SCM muscle toward lower frequencies was less after training (14.6% compared to 6.8%).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e beneficial effect of a strength-training programme which increases neck muscle size and strength during lateral flexion, and decreases the fatigability of the superficial muscles of the neck. Electronic Publi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