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4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68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5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56篇
中国医学   222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ctive ingredients in the root bark of Aralia echinocaulis. Methods: Three triterpenoid saponins were separated from the 70% ethanol extracts and purified by column chromatography and their structures were determined by spectroscopic analysis. Compound 1 and 3 were evaluated for antioxidant activity by the in vitro DPPH free radical scavenging ability and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OH- induced DNA oxidative damage. Results: Compound 1 was a new type of triterpenoid saponin, named as echinocaulisaglycone 3-O-β-D-glucopyranoside (echinocaulisaponin A), and it had good antioxidant activity. Compound 2 was similar to compound 1, named as 1-hydroxyl-echinocaulisaglycone 3-O-β-D-glucopyranoside (echinocaulisaponin B). Compound 3 was also a new type of triterpenoid saponin, named as echinocaulisaglycone II 3-O-α-L-arabin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iduronic acid (echinocaulisaponin C), and its antioxidant activity was weaker than compound 1. Conclusion: In this study, three new compounds were discovered and two of them were carried out in vitro anti-oxidation studies,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treatment of related disease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rthritis,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etc.) through anti-oxidation or quenching free radical function.  相似文献   
82.
升麻中新三萜皂苷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开发利用升麻Cimicifuga foetida资源,从中寻找新的天然活性成分。方法:利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各种波谱技术辅以化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升麻根茎80%的乙醇浸膏的EtOAc提取部分中分得4个升麻三萜皂苷类成分,分别鉴定为:7,8-二脱氢-27-脱氧升麻亭(7,8-didehydro-27-de-oxyactein,1),24-氧-乙酰升麻醇-3-O-β-D-木糖苷(23R,24R)[24-O-acetylshengmanol-3-O-β-D-xyl(23R,24R),2],升麻醇(cimigenol,3),升麻醇-3-O-β-D-木糖苷(cimigenol-3-O-β-D-xyl,4)。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2-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的化合物。体外抗骨质疏松药理活性筛选(以SRB法检测)结果表明,化合物1,2和4在浓度为10-9kg·L-1时,对大鼠成骨肉瘤细胞株(URM106)有明显的增殖作用。  相似文献   
83.
灰毛泡根部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戎  丁立生  陈能煜  王明奎 《中草药》2003,34(5):394-396
目的 研究灰毛泡根部甲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方法 用乙酸乙酯萃取,正相和反相硅胶(MCI,Rp-18)柱色谱分离,并通过波谱技术(^13CNMR,DEPT,^1HNMR,FABMS)及标准样品对照鉴定结构。结果 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2α,19α-二羟基-3-羰基乌素-12-烯-28-酸(Ⅰ)、2-羰基坡曼酸(Ⅱ)、覆盆子酸(Ⅲ)、蔷薇酸(Ⅳ)、2α,3α,19α-三羟基齐墩果-12-烯-28-酸(Ⅴ)、2,3-O-异丙叉蔷薇酸(Ⅵ)、坡曼酸(Ⅶ)、2α,3β0二羟基羽扇豆烷-20(29)-烯-28-酸(Ⅷ)、儿茶素(Ⅸ)和胡萝卜苷(Ⅹ)。结论 这是首次报道该植物的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84.
刺人参甙Q和R的分离与结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刺人参叶中分离并鉴定了2种新甙,丝石竹皂甙元-3-O-β-D呲喃葡萄糖基-28-O-α-L-呲喃鼠李糖基(1→4)-β-D-呲喃葡萄糖基(1→6)-β-D-呲喃葡萄糖甙和3β-羟基羽扇豆-20(29)-烯-23-醛-28-酸-3-O-β-D-呲喃葡萄糖基-28-O-α-L-呲喃鼠李糖基(1→4)-β-D-呲喃葡萄糖基(1→6)-β-D-呲喃葡萄糖甙。  相似文献   
85.
白花泡桐叶三萜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对白花泡桐叶的三萜类化学成分进行分离与鉴定。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分析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白花泡桐叶的乙酸乙酯部分分离鉴定了11个三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α,3β,19β-三羟基-乌苏酸-28-O-β-D-吡喃半乳糖苷(1,3α-羟基-乌苏酸(2,19α-羟基-乌苏酸(坡模酸(3,乌苏酸(熊果酸(4,23-羟基-乌苏酸(5,2α,3α-二羟基-12-烯-28-乌苏酸(6,3β,28-二羟基-乌苏烷(7,2α,3α,23-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8,2α, 3β, 19, 23-四羟基-12-烯-28-乌苏酸(9,2α-羟基-齐墩果酸(山楂酸(10,arjunic acid(11。结论 化合物3,5~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6.
建立同时测定茯苓不同部位中去氢土莫酸、猪苓酸C、3-表去氢土莫酸、去氢茯苓酸和茯苓酸含量的方法。采用紫外-波长转换检测的RP-HPLC法: 色谱柱为Kromasil C18柱 (250 mm × 4.6 mm, 5 μm); 流动相为乙腈 (A)-0.05%磷酸水溶液 (B) 系统, 梯度洗脱 (0~5 min, 60%A~64%A; 5~35 min, 64%A~65%A; 35~35.01 min, 65% A~73% A; 35.01~53 min, 73% A); 流速为1.0 mL·min−1; 检测波长为0~48 min, 241 nm (去氢土莫酸、猪苓酸C、3-表去氢土莫酸、去氢茯苓酸), 48~55 min, 210 nm (茯苓酸)。去氢土莫酸、猪苓酸C、3-表去氢土莫酸、去氢茯苓酸和茯苓酸分别在30.5~610.0 μg·mL−1 (r = 0.999 6)、12.66~253.2 μg·mL−1 (r = 0.999 5)、2.99~59.7 μg·mL−1 (r = 0.999 7)、6.13~122.5 μg·mL−1 (r = 0.999 5)、11.3~226.0 μg·mL−1 (r = 0.999 5) 内浓度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方法回收率分别为98.5% (RSD = 1.9%)、99.4% (RSD = 1.7%)、97.9% (RSD = 1.2%)、96.7% (RSD = 2.5%) 和97.9% (RSD = 2.3%)。结果表明, 本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 为茯苓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7.
中药车前草有效部位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取分离车前草的有效部位,并进行抗菌研究。方法:用醇提水沉法分离脂溶性与水溶性部分,并用大孔树脂柱层析法以水和不同浓度的乙醇时水溶性部分进行初步分离得出其不同部位,通过药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敏感性实验,对水溶性部位进行体外抗菌研究。结果:分离得一个脂溶性和四个水溶性部位,其中三个水溶性部位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体外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结论:分离得熊果酸、糖类、黄酮类、三萜皂苷类成分。40%乙醇洗脱物(三萜皂苷类)有对抗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是车前草的主要抗菌部位。  相似文献   
88.
目的:进行枇杷叶中五环三萜酸类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研究。方法:称取干燥粉碎的枇杷叶5g,以乙醇为溶剂,水浴中回流、过滤,滤液用旋转蒸发仪浓缩得到浸膏,浸膏用乙醇溶解、稀释,经香草醛显色后,在548nm处测定紫外吸收。单因素实验考察了不同水浴温度(60℃、70℃、80℃、90℃)、提取时间(2h、3h、4h、5h)、料液比(1∶10、1∶15、1∶20、1∶25、1∶30)、乙醇浓度(60%、70%、80%、90%)的影响,并进行了L16(44)的正交实验。结果:以乌索酸为对照建立标准曲线,曲线方程为A=0.021C+0.0249,相关系数r2=0.9995,线性范围为10~50μg/mL,线性关系良好。正交实验结果表明,乙醇体积为90%,提取温度为80℃,提取时间为5h,料液比为1∶20为最佳提取条件。在该条件下进行提取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枇杷叶中总五环三萜类成分的含量约为1.32%。结论:该方法简便易行,可用于枇杷叶中五环三萜酸类有效成分的提取。  相似文献   
89.
姜洋  孙菲菲  詹亚光  范桂枝 《中草药》2019,50(15):3681-3686
目的分析外源一氧化碳(CO)对白桦悬浮细胞生长和三萜累积的影响。方法在白桦悬浮细胞培养的第8天添加5、10、20、30μmol/L的CO供体高铁血红素处理0.25~8 d,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色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白桦三萜含量及其合成关键酶基因的表达。结果除20和30μmol/L CO处理2 d后显著降低白桦悬浮细胞干质量外,CO处理未对白桦悬浮细胞干质量产生显著影响。除30μmol/L CO处理提高pH值和丙二醛含量外,CO处理未对pH值和丙二醛含量产生显著影响。CO处理不同程度地增加了三萜、白桦酯醇和齐墩果酸含量,其中,30μmol/L CO处理1 d时三萜积累量达最大值,为同期对照的1.3倍;10μmol/L CO处理4 d时白桦酯醇含量达最高值,为对照的1.5倍;10μmol/L CO处理2 d时齐墩果酸含量达最高值,为对照的4.2倍。三萜合成关键酶FPPS、LUS、CAS1、CAS2和β-AS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进一步证实了CO对白桦三萜累积的促进作用。结论 CO处理促进了白桦悬浮细胞中三萜的合成。  相似文献   
90.
酸枣仁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建忠  陈小兵  叶利明 《中草药》2009,40(10):1534-1536
目的 研究酸枣仁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分离纯化,通过化学及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酸枣仁中分离并鉴定了1个新的酮基达玛烷型四环三萜皂苷H(jujuboside H,Ⅰ)及3个已知化合物原酸枣仁皂苷A(protojujuboside A,Ⅱ)、酸枣素(斯皮诺素,Ⅲ)、白桦脂酸(Ⅳ).结论 化合物Ⅰ为新化合物,命名为酸枣仁皂苷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