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19篇 |
免费 | 94篇 |
国内免费 | 4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15篇 |
口腔科学 | 5篇 |
临床医学 | 208篇 |
内科学 | 367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43篇 |
特种医学 | 15篇 |
外科学 | 30篇 |
综合类 | 148篇 |
预防医学 | 14篇 |
药学 | 287篇 |
3篇 | |
中国医学 | 19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24篇 |
2021年 | 44篇 |
2020年 | 46篇 |
2019年 | 41篇 |
2018年 | 51篇 |
2017年 | 52篇 |
2016年 | 66篇 |
2015年 | 52篇 |
2014年 | 109篇 |
2013年 | 169篇 |
2012年 | 105篇 |
2011年 | 82篇 |
2010年 | 79篇 |
2009年 | 49篇 |
2008年 | 54篇 |
2007年 | 27篇 |
2006年 | 32篇 |
2005年 | 25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1篇 |
199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61.
目的研究健康人体不同内生肌酐清除率水平对氯吡格雷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32名健康青年受试者,根据内生肌酐清除率由低到高的顺序分成3组,空腹口服氯吡格雷75 mg。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血药浓度;用Watson LIMS 7.3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氯吡格雷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青年人群不同内生肌酐清除率水平对氯吡格雷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62.
6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112例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根据血小板聚集率将患者分为试验组(氯吡格雷抵抗组,25例)和对照组(氯吡格雷非抵抗组,87例)。2组患者持续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75 mg至少7 d,详细记录患者基本资料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ASPECT)评分,用腺苷二磷酸(ADP)诱导光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NIHSS评分分别为(3.91±4.95),(2.40±2.09)分,ASPECT评分分别为(11.57±6.05),(13.40±1.2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脑梗死严重程度及脑梗死面积是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的风险因素,脑梗死程度越严重、梗死面积越大在使用氯吡格雷进行二级预防时,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疗效的敏感性较低,需及时调整方案。 相似文献
64.
目的 从医疗保险角度,对经皮冠脉支架置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3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案进行经济学评价。方法 3种治疗方案为在使用阿司匹林基础上,经验性给予国产氯吡格雷,或经验性给予替格瑞洛,或根据CYP2C19基因型指导选择国产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由此建立决策树模型并进行成本效果分析,预测该3种方案避免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以及成本,研究时间为1年。结果 经验性给予国产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方案为成本最低方案,但直接给予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方案的经济性最好。结论 对于PCI术后的患者,最推荐直接采用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5.
目的 观察血府逐瘀胶囊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氯吡格雷抵抗患者的效果,评价其改善氯吡格雷抵抗作用的效果。方法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80人,随机分组,分别给予3种药物治疗方案:A组用国产氯吡格雷(泰嘉)加用血府逐瘀胶囊;B组使用进口氯吡格雷(波立维);C组用国产氯吡格雷(泰嘉)加用西洛他唑,连续3个月,采用血栓弹力图法检测干预后血小板抑制率。并随访患者半年,观察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3个月后,各组抑制率均有所提高,且均有显著差异(P<0.05)。A组对血小板抑制的有效率达40%,优于C组(33.33%),与B组相当(40.74%)。对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均不敏感的患者换用进口波立维对提高血小板抑制效果更佳;仅对氯吡格雷不敏感的患者加用血府逐瘀胶囊对血小板抑制有协同作用。随访半年后发现,联合使用血府逐瘀胶囊的时间延长可能会增强血小板抑制的效果,但并不增加出血及凝血功能异常等风险。结论 血府逐瘀胶囊对提高血小板抑制率有一定的作用,同时对出血风险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干预对血小板聚集及脓毒症心肌损伤的影响及脓毒症时心肌损伤与血小板的聚集的关系。方法取Wistar雄性大鼠72只,随机分成3组:正常对照组(NC组),内毒素组(ET组),氯吡格雷+内毒素组(CL+ET组)。CL+ET组预先给予氯吡格雷3 d后,腹腔注射LPS(10 mg·kg-1)建立急性脓毒症心肌损伤模型。在0、6、12 h采血检测血小板聚集率、心肌肌钙蛋白I(cTnI);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心肌中TNF-α的表达水平;检测心脏干湿重比;取心肌标本,行HE染色,光镜观察大鼠心肌结构改变。结果与NC组相比,注射LPS后ET组血小板聚集率更高(P〈0.05),且随时间延长而增加[(27.78±1.01)、(32.41±3.04)、(50.99±14.35)ohm];CL+ET组预先给予氯吡格雷处理后,血小板聚集率处于抑制状态(P〈0.05)。CL+ET组较ET组,在相应时点对内毒素诱导的cTnI、血清及心肌TNF-α水平升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心肌干湿重比有差异(P〈0.05)。ET组LPS注射6 h后心肌出现炎症细胞浸润、纤维肿胀、排列紊乱,12 h最显著;与ET组比较,CL+ET组在相应时点对心肌炎症细胞浸润和心肌纤维肿胀程度减轻。结论 LPS引起的心肌损伤过程中血小板聚集明显,氯吡格雷阻断血小板P2Y12受体,抑制血小板聚集,对LPS引起的心肌损伤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CYP2C19中间代谢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双倍剂量氯吡格雷和标准剂量替格瑞洛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就诊的ACS患者,排除未行PCI手术、重度肝功能不全患者,对568例患者进行CYP2C19基因检测,其中CYP2C19中间代谢型患者252例(占比44.37%),22例因各种原因(包括经济因素等)未接受PCI治疗,最终将230例CYP2C19中间代谢型患者(占比40.49%)随机分配至双倍剂量氯吡格雷组和标准剂量替格瑞洛组,并对2组患者进行长达12个月的随访,统计分析2组患者主要终点事件、出血事件和呼吸困难事件发生率差异。结果:随访1,6,12个月时2组患者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出血事件发生率替格瑞洛组稍高于氯吡格雷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替格瑞洛组有2例发生致命颅内出血事件,可能原因是患者为出血高风险人群。呼吸困难发生率标准剂量替格瑞洛组显著高于双倍剂量氯吡格雷组(P<0.05)。替格瑞洛组6例患者发生显著的呼吸困难,导致患者无法耐受均转换成氯吡格雷。结论:CYP2C19基因中间代谢型ACS患者双倍剂量氯吡格雷和标准剂量替格瑞洛疗效无显著性差异。安全性方面,2组患者出血事件无显著性差异,但替格瑞洛组严重出血事件高于氯吡格雷组;呼吸困难发生率标准剂量替格瑞洛组显著高于双倍剂量氯吡格雷组。基于本研究结果,谨慎建议对于CYP2C19基因中间代谢型患者,无出血风险高危因素时,双倍剂量氯吡格雷和标准剂量替格瑞瑞洛均可选择;出血高风险人群,建议选择氯吡格雷。对于使用替格瑞洛过程中发生呼吸困难,建议及时更换为双倍剂量氯吡格雷。 相似文献
68.
目的:分析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使用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缺血发作次数的影响.方法:以2017年1月~2019年1月某院内科接诊的7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电脑随机分为一般组(阿托伐他汀治疗)38例和试验组(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40例,分析对缺血发作次数的影响.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患者24h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69.
随着质子泵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其长期使用的潜在安全性问题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介绍与质子泵抑制剂长期使用相关的风险。 相似文献
70.
氯吡格雷能够降低冠心病患者再次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故广泛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经皮冠脉介入术后的患者。临床相关指南建议,氯吡格雷应与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合用以减少氯吡格雷的胃肠道不良反应。但是,氯吡格雷需经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的同功酶CYP2C19代谢才能转化为活性产物发挥作用,而PPI同样主要由CYP2C19代谢。药代动力学研究显示,氯吡格雷与奥美拉唑合用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由此降低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而泮托拉唑与氯吡格雷的相互作用不明显。发表于2009年的系列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表明,氯吡格雷与PPI合用会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但这一研究结果并未得到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和荟萃分析的证实。因此,目前仍需进行大规模的前瞻性的随机、对照试验来分析氯吡格雷和PPI合用与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间的相关性。鉴于临床上有大量服用氯吡格雷的患者需合用PPI来降低胃肠道出血风险,建议现最好选用与氯吡格雷相互作用较小的泮托拉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