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70篇
  免费   1105篇
  国内免费   1253篇
耳鼻咽喉   22篇
儿科学   60篇
妇产科学   64篇
基础医学   458篇
口腔科学   221篇
临床医学   728篇
内科学   935篇
皮肤病学   305篇
神经病学   204篇
特种医学   495篇
外科学   321篇
综合类   1564篇
现状与发展   2篇
一般理论   1篇
预防医学   1173篇
眼科学   116篇
药学   3042篇
  22篇
中国医学   2923篇
肿瘤学   272篇
  2024年   80篇
  2023年   218篇
  2022年   418篇
  2021年   547篇
  2020年   477篇
  2019年   342篇
  2018年   333篇
  2017年   424篇
  2016年   448篇
  2015年   464篇
  2014年   718篇
  2013年   901篇
  2012年   724篇
  2011年   859篇
  2010年   660篇
  2009年   605篇
  2008年   586篇
  2007年   496篇
  2006年   519篇
  2005年   434篇
  2004年   350篇
  2003年   303篇
  2002年   255篇
  2001年   251篇
  2000年   150篇
  1999年   151篇
  1998年   151篇
  1997年   117篇
  1996年   108篇
  1995年   91篇
  1994年   95篇
  1993年   82篇
  1992年   91篇
  1991年   66篇
  1990年   58篇
  1989年   46篇
  1988年   46篇
  1987年   48篇
  1986年   35篇
  1985年   35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25篇
  1982年   22篇
  1981年   16篇
  1980年   17篇
  1979年   15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7篇
  197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目的:研究刺楸树皮的化学成分,为阐明其活性成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80%乙醇进行提取,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及高效液相制备进行分离纯化,波谱分析(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和质谱)确定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为3-O-α-L-阿拉伯糖-28-O-α-L-鼠李糖-(1→4)-O-β-D-葡萄糖-(1→6)-O-β-D-葡萄糖基-常春藤皂苷元酯(Ⅰ),刺楸皂苷I(Ⅱ),3-O-α-L-鼠李糖-(1→2)-O-α-L-阿拉伯糖-28-O-β-D-葡萄糖-(1→6)-O-β-D-葡萄糖常春藤皂苷元酯(Ⅲ),刺楸皂苷B(Ⅳ),丁香树脂醇双葡萄糖苷(Ⅴ),2-甲氧基对苯二酚4-O-[6-O-(4-O-α-L-鼠李糖基)-紫丁香基]-β-D-吡喃葡萄糖(Ⅵ),紫丁香苷(Ⅶ)。结论:化合物Ⅰ,Ⅲ,Ⅴ,Ⅵ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992.
椿皮三氯甲烷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椿皮中三氯甲烷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HP-20和Sephadex LH-20等分离手段对三氯甲烷萃取部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分析(1H-NMR,13C-NMR)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三氯甲烷萃取部分分离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豆甾-4-烯-3-酮(Ⅰ),豆甾-4,6,8(14),22-四烯-3-酮(Ⅱ),5,6,7,8-四甲氧基香豆素(Ⅲ),ocotillone(Ⅳ),20-羟基达玛-24-烯酮(Ⅴ)。结论:化合物Ⅰ,Ⅱ,Ⅲ和Ⅴ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93.
头花蓼的化学成分Ⅱ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头花蓼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反复硅胶、葡聚糖凝胶、反相硅胶及MCI凝胶柱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头花蓼的化学成分,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结果:由头花蓼全草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为二十四烷基-1,3-二醇(1),(24R)-cycloart-25-ene-3β,24-diol(2),大黄素(3),胡萝卜苷(4),1-O-丁基-β-D-吡喃甘露糖苷(5),2-O-丁基-β-D-呋喃果糖苷(6),2-O-丁基-α-D-呋喃果糖苷(7)。结论:化合物1,3,5,6为从头花蓼中首次分离得到。化合物2,7为从蓼科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94.
大头陈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及其抗菌活性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研究壮药大头陈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抗菌活性。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大头陈挥发油,通过GC-MS技术对其进行分析,面积归一化法测定计算各成分的质量分数;并采用连续稀释法对大头陈挥发油进行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的实验研究。结果: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挥发油共鉴定出57种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的92.19%,其中主要含雪松醇(26.02%)、柠檬烯(13.46%)。大头陈挥发油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株等均有一定的抗菌作用。结论:实验结果可为大头陈的药效物质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5.
泽漆化学成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大戟属植物泽漆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正相硅胶色谱、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反相制备色谱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石油醚层和乙酸乙酯层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大戟苷(Ⅰ)、大戟苷D(Ⅱ)、豆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Ⅲ)、胡萝卜苷(Ⅳ)、柚皮素(Ⅴ)、木犀草素(Ⅵ)、木犀草苷(Ⅶ)、4,2’,4’-三羟基查尔酮(Ⅷ)、山柰酚(Ⅸ)、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Ⅹ)、咖啡酸(Ⅺ)和没食子酸乙酯(Ⅻ)。结论:化合物Ⅲ~Ⅶ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96.
藏紫菀为藏药。对藏紫菀的研究进展进行文献整理和介绍,以期为该植物的进一步研究利用提供参考。以藏紫菀或紫菀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和Pubmed等数据库中检索相关文献,从藏紫菀的植物来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质量分析4个方面进行综述。结果表明:藏紫菀资源丰富,药用价值较高,含有丰富的三萜及三萜皂苷、黄酮、肽类及挥发油、氨基酸及矿质元素等化学成分。具有祛痰镇咳、抗肿瘤、抗菌抗病毒、止痛、抗氧化、肾保护作用及钙拮抗活性。目前主要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和薄层扫描法检测紫菀酮的含量来控制藏紫菀的质量。随着藏紫菀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制剂及质量控制的进一步研究,藏紫菀的药用潜质将不断被发现,为扩大应用和新药开发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997.
通关藤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目的:对萝蘑科牛奶菜属植物通关藤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的内容进行文献整理和分析。方法:通过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图书数据库平台查阅近5年国内外有关通关藤、通光藤、乌骨藤的药理作用与化学成分的报道。结果:通关藤的化学成分较为复杂,研究主要集中在C21甾体苷上,药理活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抗肿瘤的作用上,现在临床上已有多种以通关藤为主要原料的制剂用于各种癌症的治疗,但是缺少其具体起效的成分研究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因此,对其化学成分及药效学基础的研究必不可少。结论:近年来对通关藤抗肿瘤的作用研究较多,还需加强对通关藤其他方面的药理作用的研究,特别是其古医书记载对呼吸系统的作用,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98.
吴茱萸苦味拆分组分物质基础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目的:研究疏毛吴茱萸苦味拆分组分——95%乙醇洗脱组分的物质基础。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ODS反相柱色谱以及HPLC等现代分离技术与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疏毛吴茱萸苦味拆分组分———95%乙醇洗脱组分中分离并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为水仙苷(narcissin)(Ⅰ)、异鼠李素-3-O-半乳糖苷(isorhamnetin-3-O-galactoside)(Ⅱ)、金丝桃苷(hyperoside)(Ⅲ)、异槲皮苷(isoquercitrin)(Ⅳ)、紫丁香苷(syringoside)(Ⅴ)、β-谷甾醇(Ⅵ)、去氢柠檬苦素(dehydrolimonin)(Ⅶ)。结论:吴茱萸苦味拆分组分———95%乙醇洗脱组分的物质基础有黄酮、柠檬苦素类等成分。化合物Ⅰ,Ⅳ,Ⅴ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99.
目的:介绍现代分析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方法:从理化技术、X射线衍射法、光谱法、色谱法、色谱-光谱联用分析法、中药指纹图谱等现代技术综述了中药鉴定技术的进展。结果与结论:中药鉴定新技术在中药鉴定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00.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potential reproductive toxicity of 2-methylbutane in a one-generation reproductive toxicity study using Sprague-Dawley rats. A total of 24 male and female rats per group were given 2-methylbutane by gavage at 0, 100, 300, and 1000 mg/kg/day. Males were dosed for 10 weeks prior to mating and during mating. Females were dosed from 2 weeks before mating to day 21 of lactation. At 1000 mg/kg/day, both genders exhibited an increase in adrenal gland weight, however, a decrease in body weight gain and food intake, an increase in kidney weight, and an increased incidence of histopathological changes of the kidney were also observed in male rats. No treatment-related effects of 2-methylbutane were found in relation to the reproductive capacity of parental animals or the pre- and post-natal development of the F1 generation. There were no treatment-related effects in either gender at ≤ 300 mg/kg/day. Under thes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the no-observed-adverse-effect level of 2-methylbutane was 300 mg/kg/day for general toxicity and 1000 mg/kg/day for reproductive capacity and pup development in ra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