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33篇 |
免费 | 133篇 |
国内免费 | 14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篇 |
儿科学 | 15篇 |
妇产科学 | 10篇 |
基础医学 | 259篇 |
口腔科学 | 24篇 |
临床医学 | 302篇 |
内科学 | 268篇 |
皮肤病学 | 6篇 |
神经病学 | 51篇 |
特种医学 | 149篇 |
外科学 | 521篇 |
综合类 | 868篇 |
预防医学 | 146篇 |
眼科学 | 8篇 |
药学 | 334篇 |
2篇 | |
中国医学 | 297篇 |
肿瘤学 | 5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篇 |
2023年 | 40篇 |
2022年 | 60篇 |
2021年 | 95篇 |
2020年 | 66篇 |
2019年 | 63篇 |
2018年 | 38篇 |
2017年 | 62篇 |
2016年 | 66篇 |
2015年 | 73篇 |
2014年 | 115篇 |
2013年 | 130篇 |
2012年 | 177篇 |
2011年 | 216篇 |
2010年 | 172篇 |
2009年 | 171篇 |
2008年 | 247篇 |
2007年 | 165篇 |
2006年 | 152篇 |
2005年 | 152篇 |
2004年 | 138篇 |
2003年 | 146篇 |
2002年 | 112篇 |
2001年 | 99篇 |
2000年 | 80篇 |
1999年 | 69篇 |
1998年 | 53篇 |
1997年 | 63篇 |
1996年 | 50篇 |
1995年 | 33篇 |
1994年 | 36篇 |
1993年 | 31篇 |
1992年 | 25篇 |
1991年 | 15篇 |
1990年 | 23篇 |
1989年 | 27篇 |
1988年 | 12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3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肝尾状叶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Peng SY Feng XD Liu YB Qian HR Li JT Wang JW Xu B Fang HQ Cao LP Shen HW Du JJ Cai XJ Mu YP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1):49-52
目的 探讨尾状叶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的方式及其影响。方法 自1995年至2003年,对39例尾状叶原发性肝癌进行了手术切除,其中单独尾状叶切除19例,联合切除20例。并对两组病例中可能影响术后肝功能的指标进行了比较。结果 39例患者均被成功切除肿瘤,1例于术后30d因肾功能衰竭死亡,3例并发胸腔积液,4例并发腹水,1例并发胆漏,其余病例均顺利恢复。术后30例获得随访,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53%、50%、39%。结论 尾状叶切除是治疗原发于尾状叶肝癌的有效手段,若肿瘤原发于肝尾状叶而又无其他肝叶侵犯时,单独尾状叶切除该是外科治疗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42.
目的通过敏感的荧光方法,定量分析慢性低灌注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血脑屏障(BBB)的通透性。方法雄性Wistar大鼠35只。大鼠分为模型再灌注组(n=25),模型不灌注组(n=5)和对照组(n=5)。模型再灌注组和模型不灌注组行右侧颈总动脉和颈外静脉端端吻合,同时结扎上矢状窦,建立大鼠脑动静脉瘘的动物模型;对照组单纯行右侧颈总动脉结扎。2周后,每组大鼠实验结束前2h尾静脉注射伊文思蓝(EB)。模型再灌注组阻断右侧颈总动脉和颈外静脉吻合部位形成缺血再灌注,采用EB荧光定量的方法分别观察再灌注2、3、9、24、48h时BBB的通透性。结果再灌注2h时,脑组织EB的含量为(0.935±0.166)μg/g,与对照组(0.489±0.132)μg/g相比显著增高(P<0.05),与模型不灌注组(0.713±1.217)μg/g相比显著增高(P<0.05)。再灌注24h达高峰,为(5.231±1.183)μg/g,再灌注48h趋于平稳,为(5.522±1.124)μg/g。结论慢性低灌注性脑缺血BBB通透性2周后增高;再灌注后2hBBB的通透性增高更具明显,再灌注24h达高峰,再灌注48h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43.
血脾屏障形态学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血脾屏障的形态学特征,研究其组成和变化规律,确立血脾屏障的概念。方法选用Wistar大鼠30只,其中10只经尾静脉注射碳粒。取脾脏组织制作病理切片进行HE染色、Foot染色、Masson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68、CD34)及透射电镜病理,观察血脾屏障的形态结构特征。结果碳粒在脾脏中围绕血脾屏障形成环状分布。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胶原纤维及网状组织在血脾屏障中均有特征性分布。结论血脾屏障是位于边缘区,环绕白髓存在的,窦周血管内皮细胞及其基膜、巨噬细胞、网状细胞和网状纤维(网状组织)及胶原纤维组成的生物屏障,它通过细胞间较致密结合的机械屏障作用和巨噬细胞的生物吞噬作用发挥抗原滤过作用,维持白髓的内环境稳态。它随生发中心的形成而逐渐成熟,通透性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44.
45.
肝后间隙的解剖和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肝短静脉通过肝后间隙汇入下腔静脉,平均17支,直径1 mm以上的静脉平均5支.包括:①引流Spiegel叶的粗大尾状叶静脉;②来源左尾状叶的细小肝短静脉;③来源右尾状叶的细小肝短静脉;④肝右下静脉;⑤肝右中静脉;⑤引流第8肝段的肝短静脉.主要是尾状叶静脉和肝右下静脉,分别汇入肝后下腔静脉左、右侧壁.肝脏和下腔静脉之间存在一个相对无血管区,宽5~15 mm,长4.1~7.8 cm.本文综述了肝后隧道建立过程中可能的肝短静脉损伤和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46.
目的 探讨胰腺手术中如何保留残存的胰体尾.方法 7例行胰腺手术中,3例胰肠吻合口裂开,4例胰颈体部良性肿瘤切除,术中用主胰管导管桥式内引流将胰液引至临近的空肠袢内,均成功保留了残存的胰体尾.结果 术后经支持治疗,持续腹腔冲洗,抑制胰酶分泌,术后内分泌功能基本正常,顺利出院.结论 主胰管导管桥式内引流术,在保留残存胰体尾组织方面具有方法简单、快捷,可有效地保存胰腺的内、外分泌功能,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7.
胰体尾切除术和肿物摘除术是胰体尾肿瘤最常用的两种经典手术方法。近10年来,随着手术技术和设备的不断成熟进步,特别是腹腔镜等微创技术的不断进展,胰体尾肿瘤手术的方式方法也产生了很多变化,例如腹腔镜下的肿瘤摘除术、腹腔镜下胰体尾切除术以及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等等,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也同时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在这里我们重点讨论腹腔镜技术以及保脾手术在胰体尾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浆肾上腺髓质素(ADM)及尾加压素Ⅱ(U-Ⅱ)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53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和36名健康对照儿童,测定患儿急性期(病程〈7d)及恢复期(病程〉14d)血浆ADM和U—Ⅱ水平,分析与疾病症状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患儿急性期血浆ADM和U—Ⅱ水平均高于恢复期和健康对照儿童(血浆ADM:t=20.57和26.26,P〈O.01;血浆U—Ⅱ:t=14.27和7.61,P〈0.01),且疾病不同严重程度患儿间也存在明显差异(F=245.94和304.79,P值均〈0.01)。恢复期患儿血浆U-Ⅱ水平低于健康对照儿童(t=6.99,P〈0.01),但ADM水平仍高于对照组(t=8.98,P〈0.01),疾病不同严重程度患儿间血浆ADM水平相近(F=2.25,P〉0.05),而U-Ⅱ水平比较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5.69,P〈0.01)。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急性期症状评分与血浆ADM和U-Ⅱ水平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884和0.943,P值均为0.000);恢复期症状评分与血浆ADM和U-Ⅱ水平虽在统计学上P值小于0.05,但相关系数较小,因此实际意义不大。结论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急性期血浆ADM和u-Ⅱ均显著升高,水平与患者病情呈正相关,提示ADM和U-Ⅱ参与了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病,可作为毛细支气管炎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9.
目的 在40 Hz~110 MHz频率范围观察模拟失重10 wk大鼠离体腓肠肌细胞介电特性的改变.方法 采用大鼠尾悬吊建立模拟失重模型,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拟失重10 wk的肌萎缩组和正常对照组.利用Agilent 4294A阻抗分析仪测量离体大鼠腓肠肌的交流阻抗,通过频域介电谱、Cole-Cole图、介电损耗因子频谱、介电损耗角正切频谱和电导率虚部频谱的数据分析,观察模拟失重对大鼠离体腓肠肌细胞介电特性的影响.结果 模拟失重10 wk大鼠腓肠肌的低频介电常数εL降低,介电增量Δε减小,绝缘性降低;高频电导率κh降低,电导率增量Δκ降低,导电性降低;第一特征频率fC1减小,第二特征频率fC2增加;介电损失最大值Δε″max、损耗角正切最大值Δtgδmax和电导率虚部最大值Δκ″max均降低.结论 利用频域阻抗技术可以有效地观察到模拟失重导致的腓肠肌细胞介电特性发生的改变. 相似文献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