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301篇 |
免费 | 663篇 |
国内免费 | 13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2篇 |
儿科学 | 608篇 |
妇产科学 | 422篇 |
基础医学 | 709篇 |
口腔科学 | 396篇 |
临床医学 | 1978篇 |
内科学 | 1266篇 |
皮肤病学 | 67篇 |
神经病学 | 276篇 |
特种医学 | 303篇 |
外科学 | 3245篇 |
综合类 | 1786篇 |
预防医学 | 1336篇 |
眼科学 | 22篇 |
药学 | 1497篇 |
12篇 | |
中国医学 | 775篇 |
肿瘤学 | 39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7篇 |
2023年 | 181篇 |
2022年 | 402篇 |
2021年 | 501篇 |
2020年 | 477篇 |
2019年 | 472篇 |
2018年 | 440篇 |
2017年 | 429篇 |
2016年 | 464篇 |
2015年 | 465篇 |
2014年 | 1008篇 |
2013年 | 1018篇 |
2012年 | 923篇 |
2011年 | 1017篇 |
2010年 | 730篇 |
2009年 | 724篇 |
2008年 | 657篇 |
2007年 | 687篇 |
2006年 | 565篇 |
2005年 | 493篇 |
2004年 | 442篇 |
2003年 | 354篇 |
2002年 | 307篇 |
2001年 | 230篇 |
2000年 | 217篇 |
1999年 | 162篇 |
1998年 | 155篇 |
1997年 | 128篇 |
1996年 | 122篇 |
1995年 | 127篇 |
1994年 | 103篇 |
1993年 | 97篇 |
1992年 | 91篇 |
1991年 | 70篇 |
1990年 | 99篇 |
1989年 | 70篇 |
1988年 | 70篇 |
1987年 | 71篇 |
1986年 | 48篇 |
1985年 | 58篇 |
1984年 | 51篇 |
1983年 | 28篇 |
1982年 | 48篇 |
1981年 | 50篇 |
1980年 | 33篇 |
1979年 | 33篇 |
1978年 | 34篇 |
1977年 | 26篇 |
1976年 | 27篇 |
1973年 | 1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建立半夏泻心汤胃内滞留片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方中黄芩、黄连定性鉴别,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分析黄芩苷、盐酸小檗碱的含量及体外药物释放。Diamonsil C_(18)色谱柱,黄芩苷以甲醇-水-磷酸(47∶53∶0.2)等度洗脱,280 nm波长处检测;盐酸小檗碱以乙腈-0.05 mol/L磷酸二氢钾(50∶50)等度洗脱,345 nm波长处检测。结果半夏泻心汤胃内滞留片中黄芩、黄连中的黄芩苷、盐酸小檗碱在薄层色谱中有良好的分离度。黄芩苷和盐酸小檗碱的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40 763X-54 322(R~2=0.999 1)和Y=624 71X-163 59(R~2=0.999 7),分别在4~20 mg/L和5~25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方法学考察均符合要求。测定6批半夏泻心汤胃内滞留片中黄芩苷和盐酸小檗碱的含量分别为(19.95±0.72)mg/片和(13.02±1.05)mg/片。体外10 h释药达90%以上,确定体外释药时间点为2、6、10 h。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灵敏可靠、简便、精密度高、重现性好,体外释放取样点的确定符合《药典》要求,可用于半夏泻心汤胃内滞留片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992.
目的:观察大黄煎剂保留灌肠联合西药治疗肝性脑病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164例住院患者按抽签方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2例,给予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102例,加用大黄煎剂(醋大黄30 g,乌梅30 g,川朴15 g)水煎200 mL,2剂/d,早晚灌肠,西药治疗同对照组。均连续治疗7 d为1个疗程。观察临床症状,苏醒时间,扑翼样震颤消失时间,血氨水平,肝功能指标,数字连接实验(NCT)及SF-36生活质量表。连续治疗1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54例,有效4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2.16%。对照组显效27例,有效23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80.6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苏醒时间和扑翼样震颤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血氨及肝功能两组均有改善(P<0.01),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P<0.05);NCT及SF-36生活质量表评分两组均有改善(P<0.01,P<0.05),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大黄煎剂灌肠联合西药治疗肝性脑病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免疫指标IL-1、IL-8、TNF-ɑ检测对滴虫性尿路感染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对75例滴虫性尿路感染患者应用甲硝唑进行治疗,初次治愈前后均采外周血进行血清IL-1、IL-8、TNF-ɑ测定,将复发病例的血清IL-1、IL-8、TNF-ɑ与未复发病例治疗前后的相应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前,复发组患者血清IL-1、IL-8、TNF-ɑ水平与未复发组无明显差异性(P>0.05),初次治疗达治愈标准后,复发组患者血清IL-1、IL-8、TNF-ɑ水平均明显高于未复发组(P<0.01)。结论:免疫指标IL-1、IL-8、TNF-ɑ检测对滴虫性尿路感染的治疗具有指导作用,可以有效避免过早停药造成的复发。 相似文献
994.
摘 要 目的:针对现有苍术质量标准缺乏与功效关联的质量控制指标问题,探究“燥湿”功效的活性部位,基于功效关联的指标性成分建立质量标准。方法:采用大鼠水钠潴留模型,将雄性SD大鼠分为模型组、阳性药组、苍术总提物组、挥发油组和剩余部位组,造模后收集1 ~ 5 h的尿液并检测电解质离子浓度,考察苍术的利尿活性部位,进而以活性部位中的主要成分β-桉叶醇、苍术素和苍术酮为指标建立HPLC含量测定方法。结果:苍术的挥发油部位显著增加水钠潴留大鼠的尿量和尿液中Na+和Cl-的排出量,为苍术发挥利尿作用的有效部位。HPLC含量测定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的RSD均小于3.0%,加样回收率为99.4% ~ 101.9%。β-桉叶醇为茅苍术与北苍术的主要差异性成分,通过聚类分析可区分茅苍术和北苍术。结论:根据“燥湿”功效特点,结合利尿活性评价,确定苍术挥发油中的β-桉叶醇、苍术素和苍术酮为功效关联的质量控制指标,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可反映其有效性,且能反映茅苍术和北苍术的差异,对苍术的质量控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泌尿系梗阻疾病的诊断价值,了解非增强CT、增强CT在临床诊断中的优势及后处理技术特点。方法收集经手术及临床证实且术前有完整的多层螺旋CT及B超、静脉肾盂造影(IVP)检查的,临床怀疑有泌尿系统梗阻性疾病的病例72例。结果 CT的诊断效果最好,其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B超及IVP检查(P〈0.05);非增强CT的定性诊断、定位诊断复合率均明显高于B超、IVP(P〈0.05);曲面重建和多平面重建准确率均为80.5%,高于容积重建(61.1%)和最大密度投影(55.6%)(P〈0.05)。结论多层螺旋CT比以往传统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诊断更符合手术的结果 ,说明多层螺旋CT在诊断泌尿系梗阻性疾病存在优势。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尿微量白蛋白(尿mALB)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早期肾损害的关系,评价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60例孕25~42周孕妇尿微量白蛋白(尿蛋白定性均为阴性),其中30例妊娠期高血压孕妇作为观察组,另30例正常孕妇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尿微量白蛋白(26.01±7.28)mg/L,超过参考值阳性率60.00%。对照组尿微量白蛋白(8.17±2.98)mg/L,超过参考值阳性率10.0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早期肾损伤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明显升高,检测尿微量白蛋白可用于及早发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早期肾损伤,对及时干预,阻止病情发展有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97.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注射用尤瑞克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溶血磷脂酸(LP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联合注射用尤瑞克林治疗,连续治疗14d。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hs-cRP及LPA水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0%高于对照组的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NIHSS和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hs-CRP、LPA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注射用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可通过减少患者hs-CRP和LPA的表达而改善病情。 相似文献
998.
目的观察对比持续静脉微量注射呋塞米对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疗效是否优于传统的间断注射疗效,对患者血浆B型钠尿肽前体(pro-LPBN)浓度的影响。方法在常规防重构、强心、扩血管的基础上,观察分析70例NYHA心功能Ⅲ~Ⅳ级患者,分为持续静脉微量注射呋塞米组(观察组)35例和间断注射呋塞米组(对照组)35例,两组使用呋塞米剂量大致相同,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尿量、血压波动、血液电解质浓度、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指标、症状缓解时间的差别,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浆pro-LPBN进行测定。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尿量多于对照组,LVEF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症状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或0.05);观察组治疗后pro-LPBN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压和血液电解质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持续静脉微量注射呋塞米治疗严重CHF,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的间断静脉注射法。 相似文献
999.
3-Nitrobenzanthrone (3-NBA) is an extremely potent mutagen and suspect human carcinogen found in diesel exhaust. Its isomer 2-nitrobenzanthrone (2-NBA) has also been found in ambient air. These isomers differ in mutagenicity in Salmonella by 2-3 orders of magnitude. To identify their urinary metabolites and also to assess the assumed differences in their excretion, rats were dosed orally with 2 mg/kg b.w. of either 2-NBA or 3-NBA. Their urine was collected for two consecutive days after dosage. Both LC-ESI-MS and GC-MS confirmed formation of the corresponding aminobenzanthrones (ABA). Excretion of these metabolites within the first day after dosing with 2- and 3-ABA amounted to 0.32 ± 0.06 and 0.83 ± 0.40% of the doses, respectively, while the excretion within the second day was by one order of magnitude lower. A novel mercapturic acid metabolite of 3-NBA was identified in urine by LC-ESI-MS as N-acetyl-S-(3-aminobenzanthron-2-yl)cysteine (3-ABA-MA) by comparison with the authentic standard. Its excretion amounted to 0.49 ± 0.15 and 0.02 ± 0.01% of dose within the first and second day after dosing, respectively. In contrast, no mercapturic acid was detected in the urine of rats dosed with 2-NBA. Observed difference in the mercapturic acid formation between 2- and 3-NBA is a new distinctive feature reflecting differences in the critical step of their metabolism, i.e., benzanthronylnitrenium ion formation that is intrinsically associated with biological activities of these two isomers. Moreover, 3-ABA-MA is a promising candidate biomarker of exposure to the carcinogenic 3-NBA.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了解泌尿系真菌感染的菌株分布及耐药率,为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年1-12月送检的1513份尿培养标本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共分离139株真菌,检出率为9.19%,前3位菌株分别是热带假丝酵母菌73株(52.52%)、白色假丝酵母菌38株(27.34%)、光滑假丝酵母菌13株(9.35%),所有菌株对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100.00%敏感,对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的耐药率分别是36.69%、41.73%、46.76%。结论热带假丝酵母菌的分离率及对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的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