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9篇
  免费   123篇
  国内免费   155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0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7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239篇
预防医学   20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349篇
中国医学   792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95篇
  2011年   134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对近年来中医药辨治艾滋病的临床研究概况进行综述。目前中医临床根据艾滋病患者的不同临床表现辨证主要分为气血双亏、热毒郁结、气阴两伤、瘀血内阻4型;临床上使用次数较多且临床效果较明显的治疗艾滋病的中药复方制剂有益艾康胶囊、五味灵芪胶囊、唐草片、复方三黄散、艾宁颗粒等;甘草、黄芪、黄芩、金银花、丹参、柴胡、白花蛇舌草、紫花地丁等8味中药皆已经被证实具有高效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活性的作用;清热解毒中药中的紫花地丁、穿心莲、牛蒡子、紫草、金银花、苦参、夏枯草、贯仲、狗脊、黄连、淫羊藿、蟛蜞菊已经被证明具有抑制HIV病毒复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52.
目的 用斑马鱼模型对桑树、漆树、油茶、柳树、苦楝和夹竹桃6种寄主桑寄生水提物进行急性毒性及肝损伤研究,探索寄主对桑寄生毒性的影响,为桑寄生用药安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受精后3 d(3 dpf)发育正常的AB系斑马鱼为对象进行急性毒性研究,根据毒性预实验结果,对不同寄主桑寄生水提物分别设置6个不同剂量浓度对斑马鱼进行处理,统计其72 h死亡率,采用GraphPad Prism 6.0软件绘制量-毒曲线,计算不同寄主桑寄生水提物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和10%致死浓度(LC10)。以受精后4 d(4 dpf)发育正常的gz15Tg/+(AB)肝脏荧光蛋白转基因斑马鱼为对象进行肝损伤研究,将不同寄主桑寄生水提物分别设置低、中、高3个剂量浓度组,设对乙酰氨基酚组,以胚胎水为空白组,给药72 h后观察斑马鱼肝脏形态和荧光面积变化,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结果 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显示,桑树、漆树、油茶、柳树、苦楝和夹竹桃寄主桑寄生水提物的LC50分别为1.24,0.94,0.51,0.38,0.11,0.09 g·L-1;LC10分别为0.70,0.60,0.35,0.28,0.08,0.07 g·L-1。肝损伤实验结果,与空白组比较,对乙酰氨基酚组的斑马鱼的肝脏形态变形和荧光面积减小(P<0.01),ALT和AST活性升高(P<0.01),结果表明对乙酰氨基酚对斑马鱼有肝毒。桑树寄主桑寄生水提物低、中、高3个剂量浓度组斑马鱼的肝脏形态和荧光面积均无变化,ALT和AST活性均降低;漆树、油茶、柳树、苦楝和夹竹桃5种寄主桑寄生水提物中、高剂量浓度组斑马鱼均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肝脏形态变化和荧光面积减小(P<0.05,P<0.01),ALT和AST活性均明显升高(P<0.05,P<0.01)。结果表明桑树寄主桑寄生对斑马鱼没有肝脏毒性,漆树、油茶、柳树、苦楝和夹竹桃5种寄主桑寄生对斑马鱼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肝损伤。结论 桑寄生毒性有无或强弱具有寄主依赖性,桑树寄主桑寄生无肝损伤,其他5种寄主桑寄生均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一定的肝损伤,规范寄主来源可能是实现桑寄生用药安全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健康志愿者单次口服不同剂量广金钱草总黄酮胶囊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组∶安慰剂组=4∶1)、单剂量递增设计,将54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受试者分为试验组46例、安慰剂组8例。试验组受试者分别单剂量口服广金钱草总黄酮胶囊133、399、798、1197、1596、1995、2394 mg,给药后定时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心电图、凝血功能监测,并记录生命体征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54例受试者均完成研究,试验组46例受试者中有9例出现了不良反应(占试验组受试者的19.6%);安慰剂组8例受试者中,2例发生了不良反应(占安慰剂组受试者的25-0%),不能除外与试验药物的可能关系,其他受试者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健康人体单次服用133~2394 mg广金钱草总黄酮胶囊较为安全,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54.
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79-2012)、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2004-2012)和万方数据库(2004-2012),对肿节风抗癌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肿节风具有抗肿瘤作用,主要机制与诱导细胞凋亡有关。针对肿节风功效开展大量药效学研究和机制探讨,在其有效化学成分上研究不够深入,更缺乏物质基础与药学作用的相关研究。肿节风抑瘤谱广,不良反应低,在临床上正被广泛使用,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5.
乳腺增生丸质量标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乳腺增生丸的质量标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同时鉴别乳腺增生丸中鸡血藤、当归、蒲公英3味药材。采用HPLC法三波长同时测定乳腺增生丸中绿原酸、咖啡酸、芍药内酯苷、芍药苷、阿魏酸和丹酚酸B的含量。色谱柱C18(4.6 mm×250 mm,5μm);以乙腈-水(含0.1%磷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绿原酸、咖啡酸、阿魏酸为320 nm,芍药苷、芍药内酯苷为230 nm,丹酚酸B为280 nm;柱温35℃;进样量20μL。结果薄层色谱斑点清晰,阴性对照无干扰。绿原酸、咖啡酸、芍药内酯苷、芍药苷、阿魏酸、丹酚酸B分别在10.070.0、2070.0、20140、55140、55385、42385、42294、10.0294、10.075.0、25075.0、2501 750μ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RSD分别为100.5%、5.9%,100.2%、3.8%,101.2%、1.4%,99.9%、5.1%,100.6%、1.9%,99.8%、3.7%。结论方法准确可靠、重现性好,能有效控制乳腺增生丸的药品质量,为完善和提高乳腺增生丸质量标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6.
目的: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荆芥挥发油,优选提取工艺及包合工艺。方法:以挥发油的提取量为考察指标,以加水量、浸泡时间、提取时间作为考察的3 个主要因素,通过 L9(34) 正交试验法优化荆芥挥发油最佳提取工艺。以挥发油与β-环糊精的比例、溶剂用量、时间为考察因素,优选挥发油的包合工艺。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饮片加水12倍量,浸泡3小时,提取8小时; 最优包合工艺为挥发油与β-环糊精比例为1:10,加入溶剂量为3倍量,胶体磨碾磨时间为15min。结论:优选的提取工艺和包合工艺简便、快速、稳定、可行,可作为荆芥挥发油产业化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57.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探究全蝎、益母草、金钱草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药理机制,为祛湿通脉法的临床运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TCMSP、TCMID数据库搜集全蝎、益母草、金钱草成分及靶点,通过Cytoscape软件构建成分-靶点网络;通过TTD、DrugBank数据收集RA相关靶点,在STRING数据库构建靶点互作PPI网络。在Genomics数据库分析药物和疾病共有靶点,并利用Cytoscape软件中Cluego插件分析共同靶点的信号通路,最后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并分析。结果益母草、金钱草、全蝎发挥治疗RA的成分可能是槲皮素、山柰酚等;发挥治疗作用的靶点可能包括IL-6、TNF、JUN、PTGS1、PTGS2、PIK3CG等;其关键作用通路包括L-17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等13条。结论益母草、金钱草、全蝎治疗RA作用的药理学机制可能是通过多组分、多靶点、多通路实现,祛湿通脉法运用于RA治疗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58.
目的:建立测定墨旱莲中齐墩果酸的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采用Phenomene×C18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溶液(90:10),检测波长210nm,流速1.0ml/min,柱温为30℃,进样量为20μl。结果:齐墩果酸在0.569-3.414μg内峰面积与其质量浓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40%(RSD=2.44%)。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作为墨旱莲质量控制的一个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9.
半枝莲多糖抗补体活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半枝莲多糖的抗补体活性。方法:采用细胞溶血法。结果:半枝莲多糖抑制补体活性的经典途径和旁路途径的CH50为(1.2±0.1)mg·mL-1、AP50为(4.9±0.2)mg·mL-1。结论:半枝莲多糖有较好的抗补体活性。  相似文献   
60.

Ethnopharmacological relevance

Several Northern Hemisphere Drosera species have been used in the therapy of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as the traditional medicine Droserae Herba.

Aim of the study

To determine the anti-inflammatory effects of Drosera species and to investigate a substitute material for Droserae Herba, we examined the effect of extracts of Drosera rotundifolia, Drosera tokaiensis and Drosera spatulata on activated T cell membrane (aTc-m)-induced inflammatory gene expression in HMC-1 human mast cells.

Materials and methods

Drosera rotundifolia, Drosera spatulata and Drosera tokaiensis were collected in Japan. Herbs were extracted with 80% EtOH, and subsequently applied to OASIS HLB column. HMC-1 cells were treated with each Drosera column-adsorbed fraction for 15 min, and subsequently added to aTc-m and incubated for 16 h. Inflammatory gene and protein expressions were determined by DNA microarray, RT-PCR and Western blotting.

Results

Drosera rotundifolia and Drosera tokaiensis fractions, but not the Drosera spatulata fraction, suppressed inflammatory gene expression induced by aTc-m in HMC-1 cells.

Conclusions

Drosera rotundifolia and Drosera tokaiensis suppressed activation of HMC-1 cells induced by aTc-m. Since the Drosera tokaiensis fraction was more effective than the traditionally used Drosera rotundifolia, Drosera tokaiensis is a likely substitute as a source of Droserae Herb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