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8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综合类   12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83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51.
栀子豉汤方出自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伤寒论》之方剂,既可用治伤寒病,又可用治杂病,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在学习伤寒论有关原文的同时,又查阅了近年来有关栀子豉汤的临床应用报道,加以总结,诚愿能够更好的运用到临床实践当中。  相似文献   
52.
《伤寒论》是中医学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著作,书中介绍有关清热的方法较为全面仔细,涉及到解表清热、逐瘀清热等许多的方法。了解和掌握著作中的清热方法,对于中医临床治疗热病有着非常的指导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53.
《伤寒论》中热厥的本质应为现代医学中脓毒症休克,二者皆由外界致病因素引起,均为急性感染性疾病引起的急危重症。"厥应下之"论述了热厥的治疗应以清热或攻下为主。脓毒症休克病因病机复杂,临证应四诊合参,辨证施治。若伴见阳明腑实证,治宜攻下,方以小承气汤内泄肠腑热结、外解厥阴气滞;若腑实未见,而是无形邪热内郁,阳气郁遏不能通达四肢,治以白虎汤甘寒清热,则里热得清、阳气得通,厥证可愈。  相似文献   
54.
"胸痹"最早出现在《灵枢·本脏》,阐述较模糊;汉·张仲景从脉象症状等方面说明,晋·葛洪、隋·巢元方《、圣济总录·胸痹门》、明代秦景明《症因脉治》等将胸痹之名来源归结为胸痹脉象、症候特点、发病原因等。心痛始见于马王堆汉墓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素问》有"心病先心痛"、"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灵枢·厥病》把厥心痛分为肝心痛、胃心痛、脾心痛、肺心痛、肾心痛,云:"痛如以锥针刺其心";隋·巢元方对心痛病名论述详实,因、证、象等具备;唐·孙思邈、《太平圣惠方》、从治法方药方面给后世医家很大启发;明清时期有更详尽修正,最具代表性是《临证指南医案·心痛》把心痛与胃脘痛、真心痛等从发病部位确切区分。日本人丹波元坚所著《杂病广要》对"胸痹心痛"最早进行了详尽论述,对现今影响颇丰;汉·张仲景将胸痹与心痛合一而述。从脉象、病因、症候等方面看",胸痹心痛"之名更优于胸痹、心痛分而论之。病机乃心脉痹阻、阳微阴弦。  相似文献   
55.
目的:运用人工神经网络算法探讨“方”与“证”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方法:整理《伤寒论》中有症有方的条文,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对245 条数据进行训练,建立方证知识库,先选择100 条作为测试样本,然后分别以桂枝汤证、麻黄汤证、小柴胡汤证、白虎汤证的症状表现输入模型,进行“症状”到“药物”的预测分析。结果:模型预测正确率79%,对桂枝汤证及麻黄汤证各药物的预测误差均在0.1 以内;对小柴胡汤、白虎汤证中主药的预测误差在0.1 以内,对其它药物的预测误差在0.3 以内。结论:利用人工神经网络能较好的模拟方证之间的非线性映射,该思路可进一步应用于方证辨证论治体系中,为方证规范化及中医信息化服务。  相似文献   
56.
庞安时《伤寒总病论》诸多体质学说的论述主要源于《黄帝内经》,其体质学说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体质形成与居住环境及饮食有关,临证分析宜考虑体质因素,“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须兼顾体质因素,服药剂量、剂型、煎煮方式、用药原则兼顾体质因素等。《伤寒总病论》的体质学说思想对后世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7.
桂枝在《伤寒论》中使用广泛,其功效的发挥与剂量、配伍及其比例有着密切关系。桂枝功效的核心是通阳化气,从剂量层次来看,随着桂枝在方剂中剂量的增大,其通阳化气的功效在逐步增强,而在不同剂量层次上分别表现出来不同功效方向,小剂量表现为通阳助气化;中等剂量则表现为解肌疏风、调和营卫,调整阴阳;用至中重剂量,其温通之性更显,主要表现在温通心阳,温补脾阳,通络散寒而除痹症;重剂量使用则温化阴气,而平冲降逆。在看待桂枝在方中的作用时必须同时考虑配伍及比例,配伍可以影响桂枝功效的发挥,而同一配伍的比例调整也体现了中医调整阴阳、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桂枝功效发挥方向与剂量、配伍及比例关系密切,学习时当综合考虑,着眼于病机、方证、用药,全面把握。  相似文献   
58.
炙甘草汤证的核心应是"心动悸","心动悸"应解释为"心因运动而悸"较为合理,结合现代医学研究,从中西医结合观点来看,仲景创炙甘草汤之治疗重点应为心功能不全,当然,"脉结代"(脉律、心律失常)在炙甘草汤证中亦不可或缺,炙甘草汤的确是治疗脉律、心律失常之良方,但其所治的脉律、心律失常应与心功能不全有密切联系。炙甘草汤的临床应用应是心功能不全,并符合仲景所述的结或代脉象之一的脉律失常,且属于中医"气阴两伤,阴阳俱虚"者。  相似文献   
59.
临床所见糖尿病泌汗异常的患者越来越多,其汗出表现各异。吴深涛教授用六经辨证治疗此病,认为其发生在太阳肌表,基础病机为太阳营卫不和,当治以调和营卫,《伤寒论》治此病的基础方为桂枝汤。病在少阳,不夹湿者,常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少阳湿热者,常用黄芩滑石汤或甘露消毒丹加减治疗。病在阳明,常用白虎加参汤加减治疗。病在太阴,常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合玉屏风散加减治疗。病在少阴,少阴寒化者,常用桂枝加附子汤加减治疗;少阴热化者,常用当归六黄汤或知柏地黄丸加减治疗。病在厥阴,常用青蒿鳖甲汤、地骨皮饮或连梅汤加减治疗。为适应复合病机,临床需多经合治,常能取得良效。  相似文献   
60.
付琳  向光维  李小会 《吉林中医药》2020,40(1):48-51,55
肾性水肿临床可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肾脏疾病。仲景继承《内经》理论,著《伤寒杂病论》并开创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对现代肾性水肿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体系囊括了经络脏腑、气血津液、体质禀赋等理论基础。根据六经辨证理论体系,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理论为基础,结合各经辨证要点,将《伤寒论》六经辨证引入肾性水肿的临床诊疗。拓展六经辨证理论在肾性水肿临床治疗中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