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8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综合类   12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8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太阳病分为三篇,上篇、中篇、下篇。是张仲景创作《伤寒论》的大纲之四。  相似文献   
42.
“宋本伤寒论”原指北宋所刻大字本、小字本《伤寒论》。传至明代,仅有的一部小字本《伤寒论》被赵开美翻刻于《仲景全书》之后旋即亡佚,后世遂美称赵开美辑刻《仲景全书·伤寒论》为“宋本伤寒论”。本文所称“宋本伤寒论”指赵刻《仲景全书·伤寒论》,该书国内外仅存6部,笔者皆曾目睹手抚,并有较详笔记和照片。本文仅对台湾故宫博物院所藏《仲景全书·伤寒论》详加考证,以期对校勘研究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3.
半夏厚朴汤出自《金匮要略》,一般被认为是治疗梅核气的专方,这严重制约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方剂的适应范围应当依据方证来定。以方测证,半夏厚朴汤是以小半夏加茯苓汤为底方,加入解表行气的苏叶、降逆化痰的厚朴而成,故半夏厚朴汤适用于水饮上逆所致咳症的治疗。文章不仅从《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经典出发阐述了水饮致咳的理论源流,而且从方证分析、医案举例方面论述了临床可运用半夏厚朴汤利饮降逆来治疗水饮上逆所致咳嗽。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伤寒论》中麻黄汤、桂枝汤在适应人群上的差异。方法:对麻黄汤和桂枝汤原文、相关类方、方药及药后调养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平素身体壮实的患者本身营卫充盛、卫外正常,只有感受较重之风寒才会发病,正邪关系以邪盛为主,外寒去而营卫自和,故不需调补营卫而适用麻黄汤;平素体质虚弱的患者则本身营卫不足、卫外低下,稍感风邪即会发病,邪实与正虚并存,故须在疏散表邪的同时调和营卫而适用桂枝汤。结论:麻黄汤和桂枝汤乃仲景分别为壮人和虚人外感而设,他对患者体质差异的重视值得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45.
栀子豉汤方出自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伤寒论》之方剂,既可用治伤寒病,又可用治杂病,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在学习伤寒论有关原文的同时,又查阅了近年来有关栀子豉汤的临床应用报道,加以总结,诚愿能够更好的运用到临床实践当中。  相似文献   
46.
《伤寒论》是中医学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著作,书中介绍有关清热的方法较为全面仔细,涉及到解表清热、逐瘀清热等许多的方法。了解和掌握著作中的清热方法,对于中医临床治疗热病有着非常的指导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47.
"胸痹"最早出现在《灵枢·本脏》,阐述较模糊;汉·张仲景从脉象症状等方面说明,晋·葛洪、隋·巢元方《、圣济总录·胸痹门》、明代秦景明《症因脉治》等将胸痹之名来源归结为胸痹脉象、症候特点、发病原因等。心痛始见于马王堆汉墓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素问》有"心病先心痛"、"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灵枢·厥病》把厥心痛分为肝心痛、胃心痛、脾心痛、肺心痛、肾心痛,云:"痛如以锥针刺其心";隋·巢元方对心痛病名论述详实,因、证、象等具备;唐·孙思邈、《太平圣惠方》、从治法方药方面给后世医家很大启发;明清时期有更详尽修正,最具代表性是《临证指南医案·心痛》把心痛与胃脘痛、真心痛等从发病部位确切区分。日本人丹波元坚所著《杂病广要》对"胸痹心痛"最早进行了详尽论述,对现今影响颇丰;汉·张仲景将胸痹与心痛合一而述。从脉象、病因、症候等方面看",胸痹心痛"之名更优于胸痹、心痛分而论之。病机乃心脉痹阻、阳微阴弦。  相似文献   
48.
目的:运用人工神经网络算法探讨“方”与“证”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方法:整理《伤寒论》中有症有方的条文,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对245 条数据进行训练,建立方证知识库,先选择100 条作为测试样本,然后分别以桂枝汤证、麻黄汤证、小柴胡汤证、白虎汤证的症状表现输入模型,进行“症状”到“药物”的预测分析。结果:模型预测正确率79%,对桂枝汤证及麻黄汤证各药物的预测误差均在0.1 以内;对小柴胡汤、白虎汤证中主药的预测误差在0.1 以内,对其它药物的预测误差在0.3 以内。结论:利用人工神经网络能较好的模拟方证之间的非线性映射,该思路可进一步应用于方证辨证论治体系中,为方证规范化及中医信息化服务。  相似文献   
49.
庞安时《伤寒总病论》诸多体质学说的论述主要源于《黄帝内经》,其体质学说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体质形成与居住环境及饮食有关,临证分析宜考虑体质因素,“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须兼顾体质因素,服药剂量、剂型、煎煮方式、用药原则兼顾体质因素等。《伤寒总病论》的体质学说思想对后世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0.
桂枝在《伤寒论》中使用广泛,其功效的发挥与剂量、配伍及其比例有着密切关系。桂枝功效的核心是通阳化气,从剂量层次来看,随着桂枝在方剂中剂量的增大,其通阳化气的功效在逐步增强,而在不同剂量层次上分别表现出来不同功效方向,小剂量表现为通阳助气化;中等剂量则表现为解肌疏风、调和营卫,调整阴阳;用至中重剂量,其温通之性更显,主要表现在温通心阳,温补脾阳,通络散寒而除痹症;重剂量使用则温化阴气,而平冲降逆。在看待桂枝在方中的作用时必须同时考虑配伍及比例,配伍可以影响桂枝功效的发挥,而同一配伍的比例调整也体现了中医调整阴阳、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桂枝功效发挥方向与剂量、配伍及比例关系密切,学习时当综合考虑,着眼于病机、方证、用药,全面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