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8篇
  免费   226篇
  国内免费   194篇
耳鼻咽喉   10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55篇
口腔科学   13篇
临床医学   78篇
内科学   88篇
皮肤病学   10篇
神经病学   24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60篇
综合类   441篇
预防医学   57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520篇
  2篇
中国医学   852篇
肿瘤学   1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82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142篇
  2013年   139篇
  2012年   167篇
  2011年   169篇
  2010年   161篇
  2009年   130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124篇
  2006年   108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观察聚-DL-乳酸(PDLLA)可吸收生物膜联合丹参预防腰椎术后硬膜外粘连的效果。方法将6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均分成5组,施以L5—L7全椎板切除术,A组放置明胶海绵片,B组明胶海绵片+丹参注射液,C组PDLLA可吸收膜.D组明胶海绵片+丹参注射液+PDLLA可吸收膜,E组空白对照组不作特殊处理,于术后2周、4周、8周、12周分别行肉眼大体观察、电镜观察瘢痕生长及硬膜外粘连情况。结果B组、C组和D组有非常明显防粘连效果,与E组及A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虽然B组,C组和D组之间在防粘连效果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但D组的防粘连效果更为突出,直到12周时电镜下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仍呈现生长缓慢,排列紊乱和结构疏松的镜像。结论丹参+PDLLA可吸收膜有很好的三维防粘连效果.可作为理想的预防硬膜外粘连材料。  相似文献   
32.
常军民  堵年生  王青  马建红 《中成药》2001,23(8):600-601
目的:测定新疆鼠尾草中6,7-去氢罗列酮的含量。方法:采用薄层分离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6,7-去氢罗列酮的含量为0.37%,RSD为2.6%,平均回收率为98.3%。结论:本方法简单,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测定丹参营养器官中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_A的含量,并揭示丹参生长过程中,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_A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以Zorbax SB-C_(18)(150mm×4.6mm, 5.0μm)为色谱柱;甲醇-0.4%磷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波长分别为246, 270 nm;柱温为30℃.结果 丹参叶和茎中均未检出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_A,根中丹参酮Ⅱ_A和丹参酮Ⅰ的含量变化呈"单峰"曲线,丹参酮Ⅱ_A的含量在7月份最高,为2.94%,丹参酮Ⅰ含量在5月份最高,为0.78%.结论 4月至7月是丹参根中丹参酮积累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34.
大孔吸附树脂纯化丹参水溶性有效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伟  李勇  沈雪梅  孙立敏 《中药材》2007,30(10):1308-1310
目的:优选大孔吸附树脂纯化丹参水溶性有效成分的工艺条件。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丹酚酸B的含量为指标,对大孔吸附树脂型号、吸附条件、洗脱条件进行了考察。结果:最佳工艺条件为采用XDA-5型大孔吸附树脂,控制药液浓度以丹酚酸B计约为18 mg/ml,pH=4.0,吸附过柱,以70%乙醇3倍柱体积洗脱,丹酚酸B洗脱率在90%以上。结论:优选工艺可较好的纯化富集丹参水溶性有效成分。  相似文献   
35.
丹参-赤芍配伍的化学成分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丹参、赤芍药对为研究对象,以HPLC等色谱为研究工具,研究了不同比例配伍的丹参-赤芍共煎液与单煎混合液化学成分的异同,重点关注因两味药共煎煮而产生的化学成分动态变化现象,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分离和鉴定了变化明显的化学成分,总结了化学成分动态变化与药材配伍不同比例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丹参对高能冲击波致肾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家兔30只随机分为丹参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对照组),每组各15只,分别于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前3日每日静脉注射丹参注射液(1.0g/kg)和生理盐水10ml,测定 ESWL 前后不同时间血浆和肾组织中内皮素(ET-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并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结果对照组 ESWL 后血浆及肾组织匀浆中 ET-1、MDA 值较冲击前显著升高(P<0.05),SOD 显著降低(P<0.05);丹参组 ESWL 后血浆及肾组织匀浆中 ET-1、MDA 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SOD 值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病理检查较对照组损伤轻。结论丹参对高能冲击波致肾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7.
目的 鉴定与丹参酮合成相关转录因子AP2/ERF家族中SmERF108转录因子,并分析转录因子SmERF108的靶基因。方法 利用生物信息学在线分析平台如NCBI、PFAM等分析SmERF108的序列特征;MEGA-X软件用于构建SmERF108与不同功能转录因子的系统进化树;拟南芥原生质体转化法鉴定SmERF108蛋白的亚细胞定位;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PCR)对SmERF108基因在丹参不同器官和组织差异表达进行检测;利用酵母体系对SmERF108的转录激活活性进行探究并用酵母单杂技术确定其靶基因。结果 SmERF108具有典型的AP2/ERF保守结构域,属于ERF-B3亚组,系统进化树和保守基序分析显示SmERF108与丹参中SmERF128、青蒿中AaERF2亲缘关系较近且保守基序分布一致;亚细胞定位显示SmERF108蛋白定位于细胞核;SmERF108基因在周皮中表达最高,且呈现周皮(R1)>韧皮部(R2)>木质部(R3)的规律;酵母自激活验证SmERF108具有转录激活活性,同时酵母单杂交确认其能与关键酶基因SmCPS1启动子结合。结论 鉴定到丹参中一个新转录因子SmERF108,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差异表达分析预测与丹参酮合成相关,分子互作初步证实靶基因为SmCPS1二萜环化酶。  相似文献   
38.
丹参提取物作为质控参照物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丹参提取物作为标准物质对丹参原药材进行内部质量控制的可行性,并对其进行标准化评价。方法 用标准对照品和HPLC法对提取物进行质量表征及稳定性检查,并比较标准对照品、丹参提取物对丹参药材质量表征的效果。结果 丹参标准提取物具有与丹参原药材相类似的指纹图谱。5种主要指标成分的峰形分离度好,含量分别为丹参酮ⅡA 0.574%、隐丹参酮0.131%、丹参酮Ⅰ 0.034%、丹参素1.71%和原儿茶醛0.229%。经过连续18个月的跟踪检测,提取物质量稳定。标准品及标准提取物对丹参药材的质量表征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所得丹参提取物可以作为丹参GAP研究中内部质量控制的标准物质使用。  相似文献   
39.
[目的]观察丹参片对冠状动脉药物支架术后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80例冠脉动脉药物支架术后1年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组在服用规范西药治疗基础上加服丹参片6个月,随访两组的临床终点事件。[结果]术后再梗率、PCI术、CABG术、心源性疾病住院率、术后脑中风中,两组间(P〉0.05)无统计学意义。然心功能衰竭发生率、心功能分级、心绞痛分级、自觉疗效(P〈0.05)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心绞痛分级(P〈0.01)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丹参片对冠状动脉药物支架术后患者有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40.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changes of deformabilityof erythrocytes and 2.3-DPG(2.3-diphosphoglycerate acid)in the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 and the effects of some factors on them.It is showed that:de-formability of crythrocyte and 2.3-DPG were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the degreeof the lesions of coronary vessels(P<0.01);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ecrease of de-formability of erythrocytes after using contract agents(P<0.01);Salvia increaseddeformability and 2.3-DPG significantly(P<0.01).In conclusion,our data suggestthat the possible existence of microcirculation dysfunction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s with parallelism to the impairement deformability of erythrocytcs and Salviabca good drug to action in deformability and 2.3 DPG in pati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