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26篇
耳鼻咽喉   2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6篇
预防医学   8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87篇
中国医学   135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301.
葛花总黄酮提取工艺及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葛花总黄酮最佳提取工艺,测定葛花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方法采用超声波辅助萃取的方法,对溶剂浓度、溶剂用量、超声时间、温度进行了考察。用总抗氧化能力试剂盒提供的方法对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葛花总黄酮最佳提取工艺是乙醇浓度为70%,料液比为1:20,时间为80min,温度为80℃,总黄酮含量为5.19%.抗氧化能力(单位/毫升溶液)最多达到53左右。结论本方法采用全物理过程,无任何污染.是提取葛花黄酮类物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02.
目的:比较野葛、粉葛与云南葛中葛根素、大豆苷、大豆苷元和染料木素的含量。方法:样品以30%乙醇回流提取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含量。色谱柱为Uvis-201(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梯度洗脱),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为250nm,柱温为室温。结果:葛根素、大豆苷、大豆苷元、染料木素的进样量分别在0.68~5.44μg(r=0.9992)、0.143~1.144μg(r=0.9993)、0.0245~0.1960μg(r=0.9992)、0.088~0.704μg(r=0.9994)范围内与各自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1%、99.5%、101.1%、99.2%,RSD分别为2.17%、2.42%、2.53%、2.65%(n均为6)。葛根素含量高低排序为河南野葛〉云南葛〉山西野葛〉大别山野葛〉广西粉葛;大豆苷含量为云南葛〉河南野葛〉大别山野葛〉山西野葛〉广西粉葛;大豆苷元含量为河南野葛〉云南葛〉山西野葛〉大别山野葛〉广西粉葛;染料木素含量为河南野葛〉云南葛〉山西野葛〉大别山野葛〉广西粉葛。结论:野葛、粉葛与云南葛中葛根素、大豆苷、大豆苷元、染料木素含量差别较大,且云南葛为野葛的伪品之一,三者不能同等应用。  相似文献   
303.
目的比较葛根及北豆根水提物对小鼠血液流变学的作用。方法实验一小鼠分别给予浓度为0.25kg/L和1.0kg/L的葛根水提物,实验二小鼠分别给予浓度为0.25kg/L和1.0kg/L的北豆根水提物灌胃给药,连续给药3周,并设生理盐水组和维生素E组作为对照。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常规血细胞测定,荧光偏振法测定红细胞膜流动性和微黏度。结果葛根提取物可轻微降低小鼠白细胞数量及红细胞数量,轻微增加红细胞膜脂流动性,降低微黏度,但作用不显著;北豆根提取物可使平均血细胞容积显著降低,血小板数显著升高,低浓度北豆根可显著增加红细胞数,高浓度北豆根可显著降低白细胞数;低浓度北豆根可显著增加红细胞膜流动性,降低微黏度,而高浓度北豆根的作用不明显。结论一定浓度的北豆根水提物可以增加红细胞膜流动性,从而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葛根水提物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304.
粉葛花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豆科葛属植物粉葛(Pueraria thomsonii Benth.)干燥花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依据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 结果 从粉葛花中分离得到9个异黄酮和2个黄酮类成分,分别鉴定为4’,7-二甲基鸢尾黄素(1)、鸢尾甲黄素A (2)、尼泊尔鸢尾异黄酮 (3)、染料木素 (4)、irilin D (5) 、7-甲基鸢尾黄素 (6)、鸢尾黄素(7)、鸢尾苷(8)、葛花苷(9)、木犀草素(10)、芹菜素(11)。结论 化合物2、5、6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4、7~11为首次从粉葛花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05.
为了研究葛根素单体和葛根提取物中的葛根素在大鼠肝微粒体中的代谢是否存在差异,建立微粒体孵育体系。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葛根素在肝微粒体代谢系统中的含量,并应用GraphPad Prism 5.0软件分析数据,计算酶促反应动力学参数。在体外代谢系统中,葛根素单体的酶促反应动力学参数K_m为(0.93±0.17)μmol/L,V_(max)为(93.59±2.82) nmol/min·mg,CL_(int)(V_(max)/K_m)为(100.6±1.07) mL/min·mg;葛根提取物中葛根素的相应的动力学参数分别为(1.02±0.09)μmol/L,(22.48±1.53) nmol/min·mg和(22.04±1.72) mL/min·mg。葛根素单体和葛根提取物中的葛根素在大鼠肝微粒体的代谢存在明显的差异,葛根素单体的代谢速度快于葛根提取物中的葛根素的代谢速度。结果提示中药提取物中的其它成分可影响有效成分单体的代谢过程。  相似文献   
306.
野葛藤中的异黄酮类化合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对野葛Pueraria lobata藤茎中的异黄酮类化合物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正相及反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制备薄层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12个异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3'-甲氧基大豆苷元(1),芒柄花素(2),染料木素(3),大豆苷元(4),大豆苷(5),染料木苷(6),芒柄花苷(7),5-羟基芒柄花苷(8),毛蕊异黄酮(9),6"-O-乙酰基染料木苷(10),6"-O-乙酰基大豆苷(11),葛根素(12).结论:化合物9~11为首次从葛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6~8为首次从野葛藤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07.
葛根解表药效组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葛根解表作用的药效组分,为建立与临床疗效相对应的质量标准提供理论数据。方法采用RP-HPLC法分析其解表的药效组分。结果4个葛根复方中葛根解表药效组分为3’-羟基葛根素、葛根素、大立苷、大豆苷元(比例为23.2:34.3:3.4:1~8.4:23.9:1.9:1)。结论葛根解表的药效组分为黄酮类组分,各组分的比例在一定范围内变化,该药效组分可作为葛根解表的标准物质。  相似文献   
308.
目的:研究确定含葛根复方制剂给药血浆中来自葛根的移行成分。方法:采用液质联用技术对含葛根复方制剂给药血浆所含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采用相关对照品进行对照。结果:含葛根复方制剂给药血浆中有4个移行成分(大豆苷元、葛根素、葛根素木糖苷、大豆苷)来自葛根所含原型成分,一个代谢产物m/z225可能来自葛根。结论:复方血浆中能检测到葛根的主要有效成分,研究结果为阐明含葛根复方制剂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了一定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09.
食用葛根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食用葛根Pueraria edulis Pamp.的块根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经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尿囊素(allantoin,I),二十四酸-α-甘油酯(tetracosanoic acid-2,3-dihydroxypropyl ester,Ⅱ)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Ⅲ),大豆甙元(daidzein,Ⅳ),染料木甙(genistin,Ⅴ),大豆甙(daidzin,Ⅵ),葛根素(puerarin,Ⅶ),大豆甙元-8-C-芹菜糖(1→6)葡萄糖甙(daidzein-8-C-apiosy(1→6)glucoside,Ⅷ)。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10.
目的:分析葛根麻黄汤加减在毒邪犯肺证流行性感冒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1:1原则和随机数字表法将永春县湖洋中心卫生院2022年2月至2022年7月期间收治的100例风寒湿疫毒所致流行性感冒患者分为两组,各50例。西医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在此基础上中医组患者给予葛根麻黄汤加减。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情况、炎症指标、免疫功能、不良反应。结果:中医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西医组的8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中医组患者咳嗽、咽痛、鼻塞流涕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西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的退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IL–17、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且治疗后中医组患者血清IL–6、IL–17、hs–CRP水平均低于西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D3+、CD4+、CD4+/CD8+均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