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42篇
  免费   1181篇
  国内免费   471篇
耳鼻咽喉   483篇
儿科学   364篇
妇产科学   390篇
基础医学   404篇
口腔科学   284篇
临床医学   2051篇
内科学   1836篇
皮肤病学   89篇
神经病学   530篇
特种医学   553篇
外科学   7768篇
综合类   2811篇
预防医学   787篇
眼科学   256篇
药学   1298篇
  13篇
中国医学   465篇
肿瘤学   912篇
  2024年   66篇
  2023年   405篇
  2022年   838篇
  2021年   936篇
  2020年   946篇
  2019年   746篇
  2018年   751篇
  2017年   605篇
  2016年   683篇
  2015年   733篇
  2014年   1650篇
  2013年   1354篇
  2012年   1234篇
  2011年   1279篇
  2010年   1039篇
  2009年   944篇
  2008年   937篇
  2007年   875篇
  2006年   711篇
  2005年   577篇
  2004年   452篇
  2003年   382篇
  2002年   355篇
  2001年   283篇
  2000年   217篇
  1999年   237篇
  1998年   197篇
  1997年   161篇
  1996年   181篇
  1995年   163篇
  1994年   150篇
  1993年   109篇
  1992年   117篇
  1991年   120篇
  1990年   113篇
  1989年   83篇
  1988年   104篇
  1987年   97篇
  1986年   76篇
  1985年   80篇
  1984年   71篇
  1983年   49篇
  1982年   49篇
  1981年   40篇
  1980年   50篇
  1979年   15篇
  1978年   9篇
  1977年   8篇
  1976年   10篇
  197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目的 :探讨保留肋骨间神经、胸前神经入路对乳腺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28例I~Ⅱ期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4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经胸大肌前入路保留肋骨间神经、胸前神经及胸小肌,对照组采用经胸大肌后方入路不保留肋骨间神经及胸小肌,对比分析2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对患者随访1年,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采用肿瘤生存质量量表(Q O L)对患者生存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时间、总引流量、平均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随访1年,观察组皮瓣坏死、皮下积液、蜂窝织炎、胸大肌萎缩、腋窝感觉障碍及上臂内侧感染障碍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食欲、睡眠、自理能力、心理能力、疾病认识以及总生存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肋间臂神经及胸前神经的乳腺癌改良手术能减少患者术中创伤,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92.
目的观察腹股沟疝无张力疝修补术术后并发症的防治策略。方法取2012年8月—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90例腹股沟疝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入选者均接受无张力修补手术,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并随即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45例,其中对照组按照常规流程实施手术,实验组则在术前以及术中采取完善的并发症防治策略,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腹股沟疝患者而言,临床应在术前对患者腹股沟区生理解剖结构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并做好充分准备,术中保持精细、规范化操作对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对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应采取及时有效的处治措施,促进患者早期恢复,以巩固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93.
目的对比近端胃切除及全胃切除术治疗贲门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86例贲门癌患者分为PG组和TG组,PG组患者行近端胃切除手术,TG组患者行全胃切除手术,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与生存率。结果 PG组并发症总发生率达26.19%,高于TG的9.09%(P〈0.05);TG组术后3年及5年生存率均高于PG组(P〈0.05)。结论全胃切除术治疗贲门癌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故建议全胃切除术在治疗贲门癌中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994.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育龄期女性常见疾病,手术是EMs可靠、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术后高复发率是临床棘手的问题。目前其复发机制不明确,高危因素尚存在争议。可能与在位内膜及经血逆流有关,同时与激素依赖有关,此外,异位子宫内膜干细胞的持续存在可能在EMs术后的复发中起重要作用。影响EMs复发的因素较多,其中手术的彻底性是降低术后复发的重要保证。因此,为降低EMs术后复发率,不应过多依赖术后辅助药物治疗,而应在不损伤正常器官的前提下尽可能清除病灶,减少残留病灶及致病因子。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探讨改进排便可控性乙状结肠造口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60例乙状结肠造口患者,其中采用结肠储袋(结肠成形术)+悬吊成角+经腹膜外永久性结肠造口术30例(试验组),常规经腹膜外永久性结肠造口术3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造口并发症发生情况、人工肛门功能、心理障碍、生活质量以及相关肿瘤标志物水平.结果 对照组术后6,12个月分别有9例(30.00%,9/30)、3例(10.00%,3/30)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试验组术后6,12个月分别有4例(13.33%,4/30)和1例(3.33%,1/30)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两组造口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延长试验组排便控制能力和每天排便次数逐步增强,试验组术后12个月有18例(60.00%,18/30)可自主控便,14例(46.67%,14/30)每天排便次数≤3次,而在对照组分别为11例(36.67%,11/30)和8例(26.67%,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试验组社交障碍、自卑、焦虑、失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悲观、孤独、恐惧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生活质量核心调查量表评估中,两组术后12个月除认识功能、经济困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领域得分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在结直肠癌专用量表中,术后12个月各领域得分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术后12个月,试验组癌胚抗原、癌抗原125和癌抗原199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进排便可控性乙状结肠造口术能使患者在不增加并发症的前提下达到排便可控或相对可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数字化三维塑形钛网与传统手工塑形钛网修补颅骨缺损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颅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所用钛网不同分为数字化三维塑形钛网组(41例)和传统手工塑形钛网组(37例),比较两组住院时间、手术操作时间、住院费用、塑形满意度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数字化三维塑形钛网组住院费用和塑形满意度明显高于传统手工塑形钛网组[(12978.1±4765.7)元比(9436.6±3798.7)元、(9.87±0.13)分比(9.41±0.09)分],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手工塑形钛网组[4.9%(2/41)比29.7%(11/3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两组住院时间、手术操作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数字化三维塑形钛网修补颅骨缺损时操作便捷,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手术的风险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并能达到高标准的塑形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分析经皮气管切开术后气管狭窄的影响因素,并探讨其对策.方法 选择2006年2月至2012年6月行经皮气管切开术28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就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气道反复感染、糖皮质激素不合理应用、气管切开位置过高和操作方法不当5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286例患者中发生气管狭窄43例,发生率为15.03%(43/286).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术后机械通气时间过长(x2=21.76,P<0.01),反复气道感染(r=18.21,P<0.01),糖皮质激素不合理应用(x2=9.65,P<0.01),气管切开位置过高(x2=4.51,P<0.05),操作方法不当(x2=4.33,P< 0.05)与术后并发气管狭窄有关.结论 经皮气管切开术后造成气管狭窄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和反复气道感染是其主要原因,其次是糖皮质激素不合理应用、气管切开位置过高及操作方法不当.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探讨精准-间隙解剖技术在腹腔镜广泛性子宫切除术(LRH)+腹腔镜下盆腔淋巴结切除术(LPL)中预防并发症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精准-间隙解剖技术施行LRH+ LPL治疗的30例早期子宫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0例患者全部成功施行LRH+ LPL,手术时间(253.2±30.5) min,术中出血量(180.3±83.2) ml,切除盆腔淋巴结(13.2士4.0)枚,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2.5±0.9)d,术后留置尿管时间(13±5)d;术后发生淋巴漏3例,经禁食和静脉营养治疗痊愈;无输尿管、膀胱及大血管损伤.30例术后随访6 ~ 72个月,未发现复发患者.结论 采用精准-间隙解剖技术施行LRH+ LPL,按层次解剖、间隙分离,可避免输尿管、膀胱及大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TAP)阻滞用于腹股沟斜疝手术患儿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1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择期行单侧腹股沟斜疝手术患儿80例为研究对象.其年龄为1~5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为Ⅰ级,按照计算机生成的随机种子表将其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TAP阻滞组(研究组)和骶管阻滞组(对照组),两组患儿均为40例,均采用七氟烷吸入诱导并维持,喉罩维持自主呼吸的麻醉方法.研究组行超声引导下TAP阻滞,并注入0.25%罗哌卡因0.5 mL/kg;对照组行单次骶管阻滞,并注入0.25%罗哌卡因1 mL/kg.两组患儿年龄、体质量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2种神经阻滞方法术后有效镇痛时间,需要追加镇痛药的病例数,疼痛评分及不良反应(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监护人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 研究组术后有效镇痛持续时间为18.5 h[95%CI(16.4~20.5)];对照组术后有效镇痛持续时间为8.7 h[95%CI(6.3~11.1)].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术后有效镇痛持续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根据麻醉效果需要追加镇痛药的病例数分别为17例(42.5%)和32例(80.0%),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5例(12.5%)患儿发生下肢运动阻滞.两组患儿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TAP阻滞,在减少局部麻醉药用量同时,可以延长腹股沟斜疝手术患儿术后镇痛时间,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00.

Background

Cryoballoon ablation technique for the treat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AF) is a complex procedure consisting of several procedural steps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 risk of complications. The aim of this single-centre study was to give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complication rate and corresponding risk factors of pulmonary veins cryoisolation (PVI) procedures.

Methods and results

A total of 158 consecutive patients (71.5% men, aged 57 ± 9 years, 73.3%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were enrolled. Out of 632 pulmonary veins, 96.7% were targeted and isolated by 2–7 applications of cryothermal energy guided with intracardiac echocardiography and fluoroscopy. The additional ablation of cavotricuspid isthmus was performed in 14.6% of procedures. In total, 29 complications were recorded in peri-procedural or early post-procedural period, 8 (5.1%) of them being evaluated as major. No case of permanent injury, disability or death was registered.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showed the persistence of pre-ablation AF as the risk factor of major complications (OR = 5.0; ± 95% CI: 1.14–21.97, P = 0.033); lower body height was the significant risk factor of any complications (OR = 0.95; ± 95% CI: 0.91–0.99, P = 0.026) with rapid increase of complication risk with body height ≤ 162 cm. Embolic complications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the pre-ablation AF, while patients with low body height had a trend towards increased risk of phrenic nerve palsy.

Conclusion

Our study confirmed that the cryoballoon pulmonary vein isolation can be safely performed with low incidence of life-threatening complications which may be further decreased if the mentioned risk factors are handled appropriat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