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16篇
  免费   196篇
  国内免费   273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14篇
基础医学   290篇
口腔科学   32篇
临床医学   119篇
内科学   508篇
皮肤病学   97篇
神经病学   35篇
特种医学   64篇
外科学   61篇
综合类   556篇
预防医学   453篇
眼科学   10篇
药学   474篇
中国医学   904篇
肿瘤学   5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98篇
  2021年   161篇
  2020年   70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92篇
  2016年   86篇
  2015年   138篇
  2014年   217篇
  2013年   275篇
  2012年   217篇
  2011年   217篇
  2010年   195篇
  2009年   172篇
  2008年   148篇
  2007年   115篇
  2006年   126篇
  2005年   125篇
  2004年   121篇
  2003年   90篇
  2002年   91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121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79篇
  1996年   78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3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及近现代文献资料,笔者拟对郁李仁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与炮制等进行系统的梳理与考证,为涉及郁李仁药材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自“郁李仁”作为药材正名被《神农本草经》收载以来,历代本草多沿用,另有以郁核、郁子、郁李等名称收载,尚有爵李、雀李、车下李、棣等别名;历代提及的基原植物涉及蔷薇科植物约12种,但以欧李Prunus humilis、郁李P. japonica和麦李P. glandulosa为历代所用的主流品种,而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规定的基原为欧李、郁李和长柄扁桃P. pedunculata;古代本草对于郁李仁的产地记载大多为“生高山山谷丘陵,处处有之”,近现代文献记载其产地因基原而不同,如欧李、郁李主产于我国河北、内蒙古东部、辽宁、山东等地区,长柄扁桃主产于内蒙古;近现代文献总结其品质以淡黄色,饱满充实,整齐不碎,不泛油者为佳,且小李仁优于大李仁;郁李仁古代炮制方法主要有烫泡去皮、烫泡去皮后炒制、烫泡去皮后捣碎,共同特点为烫泡去皮后入药,历版《中国药典》规定为用时捣碎。基于考证结果及《辨证录...  相似文献   
972.
蓝布正为我国传统民族药,功效主治广泛,具有益气健脾、补血养阴、润肺化痰、活血消肿、行气、和血等多种功效,并且近年来蓝布正在心脑血管方面的药效活性报道越来越多并引起广泛关注。该文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并结合近现代文献资料,对蓝布正的名称、基原、性味、功效主治等进行系统梳理及本草考证,并对蓝布正在心脑血管方面的现代药理学研究及临床应用进行总结。结果表明蓝布正最早以“地椒”之名记载于明代《庚辛玉册》,为蔷薇科植物柔毛路边青(Geum japonicum var. chinense),并与茜草科植物水杨梅(Adina rubella)存在混淆情况;近现代蓝布正异名众多,如水杨梅、头晕药、蓝布正、路边香、卜地香、凤凰窝、换骨丹、香鸡归、老蛇骚、路边黄、乌骨鸡、南布正、五气朝阳草等,分散记载于地方本草著作当中。蓝布正分布广泛,夏、秋二季采收,干燥全草入药。蓝布正的性味功效历史记载并不一致,综合大多文献认为蓝布正味辛、苦、甘,性凉,归肝、脾、肺等经。基于蓝布正益气、活血、养阴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蓝布正提取物及其所含的鞣质类酚酸化合物、三萜类化合物在高血压、心肌缺血、脑缺血、血管性痴呆等心脑血管方面具...  相似文献   
973.
ObjectiveBiofertilizers are reliable alternatives to chemical fertilizers due to various advantages. However, the effect of biofertilizers on Salvia miltiorrhiza yield and quality and the possible mechanisms remain little known. Here, an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S. miltiorrhiza field treated with two kinds of biofertilizers including Bacillus and microalgae.MethodsA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on S. miltiorrhiza of one year old. The biofertilizers were applied at six treatments: (i) control check, CK; (ii) microalgae, VZ; (iii) Bacillus, TTB; (iv) microalgae + Bacillus (1:1), VTA; (v) microalgae + Bacillus (0.5:1), VTB; (vi) microalgae + Bacillus (1:0.5), VTC. Here,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ICP-MS and UPLC were employed to systematically characterize changes of microbial diversity and structure composition, heavy metals content and bioactive compounds, respectively.ResultsCompared to CK, root biomass increased by 29.31%?60.39% (P < 0.001). Meanwhile, bioactive compounds were higher than CK after the application of the biofertilizers, peculiarly in TTB and VTB. However, the content of Pb contents in roots significantly reduced by 46.03% and 37.58% respectively in VTC and TTB (P < 0.05). VTA application notably increased the available nitrogen content by 53.03% (P < 0.05), indicating the improvement of soil fertility. Significantly, bacterial and fungal Chao I diversity indices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with biofertilizer application (P < 0.05), and biofertilizer amendment enriched the rhizosphere soil with beneficial microorganisms that have abilities on promoting plant growth (Achromobacter and Penicillium), adsorbing heavy metal (Achromobacter and Beauveria), controlling plant pathogen (Plectosphaerella, Lechevalieria, Sorangium, Phlebiopsis and Beauveria) and promoting the accumulation of metabolites (Beauveria and Phoma).ConclusionBacillus and microalgae biofertilizers improved the quality and biomass of S. miltiorrhiza by altering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soil.  相似文献   
974.
加杨芽鳞提取物的抗肿瘤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希  赵翔  马朋  张页 《中国肿瘤》2004,13(5):304-308
[目的]建立杨树芽鳞提取物(PBE)的制备方法,研究其抗肿瘤活性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集加杨芽鳞,提取醇溶性成分PBE.以顺铂为阳性对照,通过酸性磷酸酶法检测PBE对体外培养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并进行腹腔接种腹水型肝癌H22细胞的荷瘤小鼠抗癌实验.在光镜与电镜下观察癌细胞的形态学改变.以流式细胞仪和荧光显微镜分析细胞凋亡状况.[结果]PBE对肿瘤细胞系BEL-7402、CNE、NCI-H460、S180的增殖均有明显抑制作用,IC 50分别为8、6、4和12μg/m1,最小有效剂量分别为0.4、0.5、0.8和1.0μg/ml.与顺铂不同的是,PBE对人正常肝细胞L02未见明显抑制作用.体内实验显示PBE可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期.在PBE作用下癌细胞出现明显形态学变化,包括分裂相细胞减少、细胞表面微绒毛样突起明显增多、细胞连接消失、胞质内积累大量囊泡等.细胞凋亡率未发生明显变化.[结论]PBE对多种肿瘤细胞有显著抑制和杀伤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与改变膜限区室结构、影响细胞表面分子表达、影响微丝系统有关,而非与凋亡途径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975.
将放置数年的 1.5万吨 /年湿法磷酸装置改造配套生产饲料磷酸氢钙。简单介绍其所采用的工艺及新增设备情况 ,重点说明根据生产经验 ,对搅拌桨、泵的过流部分及部分管道材料的选择 ,运行 1年多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76.
植物基因组DNA提取方法学评析与验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英  柏干荣  黄明辉  杨梦苏  曹晖 《药品评价》2004,1(4):292-297,289
分子生物学实验多以提取研究对象的基因组DNA作为研究的起点,由于材料的来源、部位、形态等外在性质的不同,以及化学成分、组织结构等内在特点的差异,常会需要在提取基因组DNA时选择不同的方法,或作一些特殊的处理,如有的植物组织含有较多的多糖及酚、酯、萜等次生代谢产物,从而会影响到所提DNA的纯度及随后的实验分析。因而选择一种简单、快速而高效提取基因组DNA的方法常常成为实验中关键的一步。近几年来已有不少关于通用提取方法的报道,另外一些专属性的方法也有了较大进展。本文拟对这些方法加以总结、比较,以期对它们各自的特点作一剖析,并加以实验改进验证,以期能够在今后的实验中更好地应用。  相似文献   
977.
目的观察黄芪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血管黏附分子(V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实验分正常对照组(n=8)、糖尿病对照组(n=11)、黄芪组(n=11,4.2g·kg-1·d-1),用药8周。测血糖、体重、糖化血红蛋白(HbA1c)、心脏重量;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心肌ICAM-1、VCAM-1表达,图像分析软件对其结果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糖尿病组心重指数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与糖尿病组比较,黄芪组心重指数下降(P<0.05)。正常组大鼠心肌细胞器完好;糖尿病组心肌细胞内线粒体水肿、肌原纤维溶解、肌浆网扩张、肌纤维间水肿等变化;黄芪组大鼠心肌细胞肌原纤维排列整齐,肌节较完整,线粒体量多,偶见肌原纤维断裂及线粒体肿胀。免疫组织化学显示:与正常组比较,糖尿病组心肌ICAM-1、VCAM-1强着色(P<0.05),胞质均呈棕黄色颗粒强,心肌组织间微动脉壁、毛细血管基底膜有棕黄色物质沉积;而黄芪组呈中等度染色,毛细血管基底膜着色,ICAM-1、VCAM-1表达明显下降(P<0.05)。结论黄芪降低糖尿病大鼠心肌ICAM-1、VCAM-1表达,同时保护糖尿病心肌细胞超微结构。  相似文献   
978.
广豆根组培苗与野生植株有效成分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薄层层析法对室外栽培前后的广豆根组培苗植株与野生引种植株的药用有效成分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对比分析表明,组培苗具有正常生物合成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能力.因此,广豆根组培苗可以作为种源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79.
真菌植物松茸提取物体外抑制2-氨基芴致突变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寻找安全有效的抗突变生物资源,为肿瘤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修改的Ames试验,研究真菌植物松茸提取物AMH对强致癌物2-AF致突变作用的影响。结果:AMH能显著性抑制2-AF的致突变作用穴P<0.01雪,对测试菌株TA97、TA98和TAl00的诱发回变菌落形成抑制率最高分别达到96.1%、97.9%和98.8%,AMH可使2-AF的诱发回变菌落数下降至阴性范围。AMH抑制2-AF致突变作用存在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结论:松茸提取物AMH对2-AF致突变作用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具有抗突变作用,在肿瘤预防方面具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80.
十字花科植物种子中莱菔硫烷含量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十字花科植物种子中莱菔硫烷的含量和测定方法。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种属、不同产地的十字花科植物种子提取物中莱菔硫烷的含量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十字花科植物种子中莱菔硫烷的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且青花菜种子中莱菔硫烷的含量最高,可达4.748mg·g-1。结论青花菜种子是制备莱菔硫烷的优良原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