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70篇 |
免费 | 24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临床医学 | 2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1篇 |
综合类 | 207篇 |
药学 | 1篇 |
中国医学 | 18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12篇 |
2021年 | 40篇 |
2020年 | 17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19篇 |
2016年 | 15篇 |
2015年 | 13篇 |
2014年 | 46篇 |
2013年 | 16篇 |
2012年 | 27篇 |
2011年 | 67篇 |
2010年 | 27篇 |
2009年 | 20篇 |
2008年 | 13篇 |
2007年 | 18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目的] 探求“ 神转不回,回则不转”理论的内涵及其临床治疗痫证的运用。[方法] 通过查阅《黄帝内经》及后世医药典籍等,分析“神转不回,回则不转”理论,依此阐释痫证病机及立法选方,分析典型案例以论述其理论。[结果] 痫证是由神气逆乱、三焦不通而诱发,五脏不平、内生积滞致痫证不愈,神回不转,神机失用,痫证避无可避,方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为基础,整理三焦枢转五脏神气,荡平五脏积滞并解其标。所举验案为气机阻滞、痰火扰神之证,治以清肝泻火、豁痰醒神之法,方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涤痰汤加减,辄收佳效。[结论“] 神转不回,回则不转”说明人之神机、气血阴阳不能逆乱,应当在各脏间一以贯之流转,每脏间如环无端运转;痫证的治疗应以“通”字为法,方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旨在通调使道,平治五脏,标本兼顾,恢复神机,并以言语宽慰,则可痫定神安。 相似文献
42.
《内经》从多方面论述了生命运动的周期性,包括日周期、十日周期、月周期、年周期等,笔者以气血、脏腑、色脉为纲对其进行总结,阐述生命运动周期性对人体的影响,凸显生命运动周期的重要性,并提出顺应自然、协调周期的养生、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43.
张志聪对于气血理论的独特认知与表述,与针灸理论内容关联密切,尤其在有关血气出入路径的论述中,经脉、络脉、五输穴等理论内容得以丰富,彰显出作者自身深刻的理论思考,形成了"志注"颇具特色的注释话语,反映了其《黄帝内经》注释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立场,在诸位注家中颇为瞩目。气血理论性质颇为特殊,既是中医基础理论的范畴之一,同时也与针灸、经络理论密不可分,特别是气血出入体内与体外、脉内与脉外、体表与经脉、脏腑与体表的路径,纷繁复杂。在中医理论体系、针灸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中,对气血理论的内涵如何认识,及在针灸理论体系框架结构中气血理论如何定位、表述,张志聪的相关认识或许可以提供借鉴与启示。以注释话语特色研究为切入点,可较好地把握注家的理论立场,总结其注释特质,有助于深入发掘与阐释注家的学术思想内涵,揭示其丰富的理论认识,由此可呈现针灸理论在注释中是如何传承、接受、理解的。对于针灸理论传承研究而言,这是值得关注的视角。 相似文献
44.
《伤寒杂病论》与《辅行诀》《汤液经》《内经》关系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灵贤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67-69
首先从《甲乙经》序《、汉书.艺文志》著录以及仲景自序《、古本康平伤寒论》等史料推求《伤寒论》渊源;其次旁引敦煌遗书《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文字与方药,证明其与仲景书有亲缘关系,皆源于古《伊尹汤液经》;又通过分析《伤寒》与《内经》的内容,结合伤寒原序,认为"仲景写成《伤寒论》不过数年之功",没有"成熟的方书"作为参照是不可能的,说明《伤寒》的确源于《汤液经》等古经方,而并非依据《内经》理论自造。 相似文献
45.
积证是指腹内有肿块的一类病证,首载于《内经》。搜集整理《内经》中有关积证的内容,对其形成原因、病理过程、辨别诊断及治疗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对临床实践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6.
周波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11,(10):118-121
目的:认识上古医学六分人体的解剖方法。方法:探讨《内经》在对人体解剖的分类上,从六分向五分的转变过程。总结作者对《内经》有关人体解剖的一系列认识。结论:从六合过渡到五行的认识变迁,是传统中医对人体系统解剖认识的关键转折点,并由此确立了五行学说,即五分人体的认识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对解剖学的主导地位。但是,六分人体的方法,仍然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得到应用,应予发掘、整理。通过会通六合所得到的相关解剖实体的认识,说明了中医学里的脏腑是实体性的而非功能性的。 相似文献
47.
48.
目的:探讨舌诊在临床上的应用。方法:从舌诊在临床辨证、病情轻重和预后估计、指导临床用药等方面分析舌诊的作用。结果:舌诊可大体上得出寒热、虚实、表里的初步印象,在温病诊断方面意义特殊,舌体不同部位的瘀血斑意义特殊;从舌象的变化可以推测病情的顺逆;古今医家对辨舌用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结论:舌诊在临床上的应用意义重大,有待于进一步挖掘、整理和论证。 相似文献
49.
谢芬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8,23(3):12-13
《内经》从多方面论述了生命运动的周期性,包括日周期、十日周期、月周期、年周期等,笔者以气血、脏腑、色脉为纲对其进行总结,阐述生命运动周期性对人体的影响,凸显生命运动周期的重要性,并提出顺应自然、协调周期的养生、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50.
《黄帝内经》气血经络概念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黄帝内经》中涉及气血经络的一系列概念进行解析,通过分析《黄帝内经》描述的各概念之间的关系,结合后人的注释和现代科学知识,逐步用已知的概念阐明未知概念.指出经络是对血脉、分肉、筋等概念的分级概念,营卫是气血的部位层次概念,气在不同的位置和条件下有着不同的名称,是人体体液的不同表现形式,将气血经络概念用列表和图示的形式表示出来,成为层次分明的概念体系,为理解《黄帝内经》的思想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