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16篇
  免费   715篇
  国内免费   620篇
耳鼻咽喉   64篇
儿科学   61篇
妇产科学   18篇
基础医学   697篇
口腔科学   103篇
临床医学   553篇
内科学   643篇
皮肤病学   59篇
神经病学   290篇
特种医学   433篇
外科学   197篇
综合类   1447篇
现状与发展   2篇
一般理论   2篇
预防医学   556篇
眼科学   52篇
药学   1854篇
  2篇
中国医学   1964篇
肿瘤学   154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142篇
  2022年   291篇
  2021年   275篇
  2020年   316篇
  2019年   262篇
  2018年   277篇
  2017年   363篇
  2016年   373篇
  2015年   328篇
  2014年   626篇
  2013年   676篇
  2012年   564篇
  2011年   658篇
  2010年   438篇
  2009年   462篇
  2008年   372篇
  2007年   404篇
  2006年   338篇
  2005年   260篇
  2004年   199篇
  2003年   198篇
  2002年   143篇
  2001年   142篇
  2000年   143篇
  1999年   113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93篇
  1996年   73篇
  1995年   75篇
  1994年   59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50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3篇
  197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川芎内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川芎内生真菌类群与川芎品种和产地的关系。方法:采用平板分离法分离川芎的内生真菌,采用点植法对分离菌株进行分类鉴定。结果:从6个产地的川芎根茎样品共获得内生真菌50株,经形态观察分类鉴定为1纲、3目、4科、13属。结论:不同产地及不同品种川芎的内生真菌在数量、分布、种群及其组成存在差异,推测川芎内生真菌种群可能和川芎的特定生境有关。  相似文献   
82.
金银花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金银花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反相ODS柱色谱等多种手段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MS、1H-NMR和13C-NMR等谱学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金银花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原儿茶酸(1)、5-羟基-7,3',4'-三甲氧基黄酮(2)、金丝桃苷(3)、4-羟基桂皮酸(4)、咖啡酸乙酯(5)、洋芹素(6)、5-羟基-6,7,8,4'-四甲氧基黄酮(7)、月桂酸乙酯(8)。结论:其中,化合物5、7、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3.
采用硅胶、MCI、ODS柱色谱等色谱技术,从鸡尾木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经波谱数据分析并结合文献对照,分别鉴定为槲皮素(1)、山柰酚(2)、(+)-儿茶素(3)、秦皮苷(4)、原儿茶酸(5)、没食子酸(6)、没食子酸甲酯(7)、没食子酸乙酯(8)、罗布麻酚A(9)、巴卡亭(10)、酵母甾醇(11)、鞣花酸(12)、3,3’,4’-三甲氧基鞣花酸(13)、N-benzoylL-phenylalaninyl-N-benzoyl-L-phenylalaninate(14)。除化合物6以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6具有一定的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作用。  相似文献   
84.
陈萌  李爱平  李科  秦雪梅 《中草药》2017,48(13):2653-2659
目的建立防己黄芪汤(FHD)HPLC-UV/ELSD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归属和指认复方中主要特征峰。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Venusil MP C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紫外检测器:检测波长为254 nm,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漂移管温度为110℃,空气体积流量为3 L/min;进样量10μL;体积流量为1 m L/min。运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8版)》对10批FHD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计算,并对共有峰进行药材归属及成分指认。结果建立了FHD指纹图谱;10批FHD指纹图谱相似度良好;在FHD HPLC-UV指纹图谱中标定了20个共有峰,其中3、6~8号峰来自防己,1、2、4、5、9、12、13、16、20号峰来自黄芪,10、11、13、14、15、17~19号峰来自甘草。在FHD HPLC-ELSD指纹图谱中标定了16个共有峰,其中1’~3’号峰来自防己,4’、7’、9’、11’、13’、15’、16’号峰来自黄芪,5’~8’、10’、12’、14’号峰来自甘草。通过进样对照品、复方以及在复方中加对照品的方式指认出复方中9个成分,分别为9/4’号峰(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11/6’号峰(甘草苷)、13/7’号峰(芒柄花苷)、15号峰(甘草素)、16/9’号峰(毛蕊异黄酮)、20/15’号峰(芒柄花素),11’号峰(黄芪甲苷)、13’号峰(黄芪皂苷II)、16’号峰(黄芪皂苷I)。结论首次建立了FHD HPLC-UV/ELSD指纹图谱分析方法,该法操作简单、准确,精密度、重复性好,可用于表征FHD中化学成分信息,为FHD质量控制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5.
目的建立花芪灵丹丸的质量控制标准。方法采用显微鉴别法鉴别花芪灵丹丸中茯苓、牡丹皮、肉桂;采用薄层色谱法鉴别花芪灵丹丸中黄芪、红花、延胡索;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检测花芪灵丹丸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建立质量控制标准。结果显微鉴别和薄层色谱鉴别效果好,专属性强;含量测定丹参酮ⅡA在0.01592μg~0.796μg范围内,进样量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1.5%(RSD值3.8%)。结论花芪灵丹丸的质控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重现性好,而且能够对花芪灵丹丸进行定性和定量质控,符合中药制剂的质控要求,可用于花芪灵丹丸质量的控制。  相似文献   
86.
中药饮片作为中医临床用药的原料,其质量控制与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息息相关。《中国药典》2020年版对中药饮片的质量标准进一步修订完善,但仍缺乏符合中药饮片整体性与专属性特点的质量评价方法和标准。基于上述问题,通过综述性状电子检测、色谱-质谱联用、多效应生物评价等技术在中药饮片质量识别方面的研究进展,探索中药饮片“性状-质量标志物-生物效应”的关联性,为构建符合中药饮片整体性及专属性的质量识别关键技术,实现中药饮片质量识别模式的现代化转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7.
继前报,对10种猕猴桃果实类生药进行了粉末鉴定研究,并根据种间区别列出粉末特征分种检索表,为鉴定该类生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8.
摘 要目的:探讨显微镜下改良单针纵向套叠输精管附睾管吻合术(LIVE)对梗阻性无精子症(OA)患者 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 2019 年 10 月至 2023 年 5 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 OA 患者 91 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 45 例行显微镜下改良单针 LIVE 患者设为改良单针组,46 例行显微镜下双针 LIVE 患者设为双针组。对两组患 者手术、住院时间、复通率、术后 3、6 个月两组精子前向运动总活力、精子浓度、总活力水平和配偶妊娠结果进行 比较。 结果:与双针组患者相比较,改良单针组的手术时间较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的住 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 3 个月,改良单针组患者的复通率为 68.88 %,双针组为 71.73 %,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相较于术后 3 个月,术后 6 个月两组患者精子前向运动总活力、精子浓度、 总活力水平均有所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术后 3、6 个月的精子前向运动总活力、精子 浓度、总活力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随访 6 个月,改良单针组患者的配偶妊娠率为 35.55 %, 双针组为 39.13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显微镜下改良单针 LIVE 治疗 OA 患者与双 针 LIVE 疗效相当,相较于双针 LIVE,单针 LIVE 的手术时间虽稍长,但其操作简单,手术材料更易获取,因此更 容易普及。  相似文献   
89.
Metal rubber has been extensively used in recent years due to its several unique properties, especially in adverse environments. Although many experimental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metal rubber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In this work, a dynamic model for the nonlinear characteristics of pot-shaped metal rubber is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the asymmetric dynamic model of the wire rope shock absorber and the trace method model. In addition, the corresponding parameters in the model are identified based on the parameter-separation method. The theoretical hysteresis loop obtained using the model and the measured hysteresis loop agree with each oth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symmetric dynamic model can better describe the asymmetric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pot-shaped metal rubber. Furthermore, a pot-shaped metal rubber vibration reduction system is built to further verify the correctness of the model. This study provides an experimental reference and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pot-shaped metal rubber in the field of three-dimensional vibration reduction.  相似文献   
90.
To ensure the safe use of structures, it is essential to develop efficient damage identification techniques. In this paper, a brand-new approach to identifying structural deterioration based on static displacement is proposed. Firs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splacement variation and the damaged element is derived from the static response equations before and after damage. Subsequently, the optimal achievable displacement variation is defined to determine the damage location in the structure. A progressive elimination strategy is suggested to identify the real damaged parts and weed out the pseudo-damaged elements by measur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measured and the best possible displacement variation. After determining the damage location, the corresponding damage extent can be calculated by a system of linear equations. The proposed approach has been tested on a beam structure and truss structure using simulated and experimental data. Compared with the existing static sensitivity method, the suggested method does not result in misjudgment and has higher identification accuracy. It has been demonstrated that the suggested approach is effective at locating and assessing the extent of structural dama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