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30篇 |
免费 | 82篇 |
国内免费 | 50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54篇 |
儿科学 | 26篇 |
妇产科学 | 30篇 |
基础医学 | 312篇 |
口腔科学 | 37篇 |
临床医学 | 219篇 |
内科学 | 175篇 |
皮肤病学 | 22篇 |
神经病学 | 17篇 |
特种医学 | 100篇 |
外科学 | 432篇 |
综合类 | 422篇 |
预防医学 | 109篇 |
眼科学 | 21篇 |
药学 | 204篇 |
4篇 | |
中国医学 | 172篇 |
肿瘤学 | 20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43篇 |
2021年 | 51篇 |
2020年 | 61篇 |
2019年 | 26篇 |
2018年 | 36篇 |
2017年 | 46篇 |
2016年 | 70篇 |
2015年 | 76篇 |
2014年 | 135篇 |
2013年 | 158篇 |
2012年 | 117篇 |
2011年 | 135篇 |
2010年 | 138篇 |
2009年 | 137篇 |
2008年 | 133篇 |
2007年 | 156篇 |
2006年 | 162篇 |
2005年 | 102篇 |
2004年 | 86篇 |
2003年 | 95篇 |
2002年 | 67篇 |
2001年 | 74篇 |
2000年 | 60篇 |
1999年 | 36篇 |
1998年 | 42篇 |
1997年 | 21篇 |
1996年 | 33篇 |
1995年 | 32篇 |
1994年 | 19篇 |
1993年 | 21篇 |
1992年 | 17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14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10篇 |
1982年 | 12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9篇 |
1978年 | 7篇 |
1973年 | 9篇 |
1972年 | 5篇 |
1971年 | 7篇 |
1970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目的寻找能够判断TURP术中出血量的最具有诊断效能的测定方法。方法将50例行TURP手术患者均采用休克指数法、测HB含量计算法及血红蛋白浓度测定法三种检测术中出血量的方法,并与术后医生根据患者术后表现及相应临床症状对患者作出的出血所达到的是否休克情况这一标准作比对,来判断这三种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我们得出休克指数法的诊断效能相对较差(P>0.05,ROC:0.675),测HB法(P<0.05,ROC:0.738)及测血红蛋白法(P<0.05,ROC:0.813)的诊断效能更高,但是将三者联合应用(P<0.001,ROC:0.910)后的诊断效能是最高的。结论术中使用血红蛋白浓度测定法以及测HB含量计算法,并且积极监测患者休克指数,对患者术后出血情况的评估能作出更加准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52.
何保丽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6,26(3):6-10
目的建立树鼩乳腺肿瘤模型。方法用DMBA联合人工合成孕激素MPA的方法,挑选45只雌性树鼩,随机分为3组。(1)DMBA组:连续3次进行DMBA(20 mg/次)灌胃处理,每周1次;(2)DMBA+MPA组:每3周1次,连续3次DMBA灌胃处理之后,于树鼩背部左侧皮下第1次植入MPA缓释片剂(150 mg/片,90 d缓释),间隔3个月,第2次植入MPA片;(3)正常对照组:使用花生油进行灌胃处理,每3周1次,连续3次。实验处理后,每周定期观察肿瘤发生情况,共观察45周。采用HE染色对诱发肿瘤的病理类型进行鉴定。结果 DMBA能单独诱导树鼩特异的产生乳腺肿瘤,诱发率为12%;联合MPA皮下植入可以把DMBA诱导的乳腺肿瘤发病率提高到50%;而对照组没有观察到乳腺肿瘤的发生。诱导的肿瘤主要为导管内乳头状瘤,恶性程度低,仅有一例为恶性程度高的浸润性导管癌。结论所诱导的树鼩导管内乳头状瘤和浸润性导管癌均为人类共有的肿瘤病理类型。诱发肿瘤形态与自发肿瘤相似。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围刺配合电针治疗乳腺增生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针刺组和药物组。采用己烯雌酚联合黄体酮肌肉注射的方法建立乳腺增生模型。针刺组在大鼠第2对左右乳房进行围刺后,电针30min,并针刺膻中穴,留针30min,1次/d,共治疗30d;药物组每日予以三苯氧胺(1.8mg/kg)灌胃。于治疗前,治疗10、20、30d测量各组大鼠第2对乳头高度、直径;于末次治疗后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雌二醇(E2)、孕酮(P)、泌乳素(PRL)、睾酮(T)含量;取大鼠第2对乳房常规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组织形态表现;运用免疫组化法观察乳腺组织雌激素受体(ER)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乳头高度、直径均高于正常组(P<0.05),治疗后针刺组和药物组乳头高度、直径均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E2、PRL、T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针刺组和药物组E2、PRL、T含量均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P含量低于正常组(P<0.05),针刺组和药物组P含量高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与正常组乳腺组织形态比较,乳腺小叶、腺泡、腺导管数目明显较多,腺泡腔和腺导管明显扩张;针刺组和药物组与模型组比较,乳腺小叶、腺泡、腺导管数均减少,腺泡腔及腺导管萎缩。模型组乳腺组织ER阳性细胞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明显增高(P<0.05),针刺组和药物组大鼠乳腺组织ER阳性细胞表达与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结论:围刺配合电针能够改善大鼠乳腺组织病理形态,其作用与调节血清性激素含量及降低乳腺组织ER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4.
目的观察蒙药乳腺-I号对实验性乳腺增生大鼠血脂代谢及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正常对照组和疾病模型组。模型组通过肌肉注射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方法复制大鼠乳腺增生模型。将乳腺增生大鼠随机分为三苯氧胺组,蒙药乳腺-I号低、高剂量组,模型组。各组大鼠连续给药30 d后测定体质量、第2对乳头直径,检测血清血脂水平及血清激素水平,取乳腺组织做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蒙药乳腺-I号组大鼠乳头直径明显小于模型组。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大鼠血清TC、TG、LDL-c明显升高(P<0.05或P<0.01),血清P、T含量明显降低(P<0.01),PRL显著升高(P<0.05)。蒙药乳腺-I号组与模型组比较大鼠血清TC、TG、LDL-c、E2显著降低(P<0.05或P<0.01),FSH显著升高(P<0.01),且有一定的量效关系。镜下可见蒙药乳腺I号组乳腺小叶数及小叶腺泡数均少于模型组,乳腺腺泡数目及腔内分泌物较少,部分可接近正常大鼠的乳腺结构腺泡。结论蒙药乳腺-I号对实验性大鼠乳腺增生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对乳腺增生大鼠血脂水平及激素水平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5.
儿童声嘶及良性增生性声带疾病的嗓音频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儿童声嘶的特点,并对良性增生性声带疾病患儿的嗓音频谱检查及诊治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分析152例声嘶患儿(其中良性增生性病变98例,占64.47%)发病特点、嗓音声学特点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①儿童声嘶疾病中,声带良性增生性疾病较多;其中男性约66.3%;病变多为双侧,以声带息肉为最多,慢性肥厚性喉炎次之;②患儿嗓音分析结果为:变声期前,声带息肉和慢性肥厚性喉炎患儿的基频微扰和振幅微扰、标准化噪声能量、谐噪比均明显异常;③声带小结和声带息肉患者预后较好,慢性肥厚性喉炎预后最差。结论在儿童声嘶疾病中,声带良性增生性疾病所占比例最大,以声带息肉最多,如保守治疗不能恢复,可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6.
57.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于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5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列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平分,观察组给予常规药物加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口服;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加胺碘酮口服,6个月后对较分析其心绞痛、心律失常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室性心绞痛、心律失常的治疗有效率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老年冠心病效果比单用胺碘酮疗效好,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58.
目的:观察自拟乳痛方治疗乳腺增生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12月来我院就诊的69例乳腺增生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自拟乳痛方进行治疗,治疗时间1~7个疗程不等,记录乳房肿块评分以及乳房疼痛评分。结果共治疗69例患者,其中治愈30例;好转3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1.30%。结论自拟乳痛方治疗乳腺增生效果明显,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9.
Zinc (Zn) regulates numerous cellular functions. Zn deficiency is common in females; ∼80% of women and 40% of adolescent girls consume inadequate Zn. Zn deficiency enhances oxidative stress, inflammation and DNA damage. Oxidative stress and inflamm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breast disease. We hypothesized that Zn deficiency increases oxidative stress in the mammary gland, altering the microenvironment and architecture. Zn accumulated in the mammary glands of Zn deficient mice and this was associated with macrophage infiltration, enhanced oxidative stress and over-expression of estrogen receptor α. Ductal and stromal hypercellularity was associated with aberrant collagen deposition and disorganized e-cadherin. Importantly, these microenvironmental alterations were associated with substantial impairments in ductal expansion and mammary gland development. This is the first study to show that marginal Zn deficiency creates a toxic microenvironment in the mammary gland impairing breast development. These changes are consistent with hallmarks of potential increased risk for breast disease and cancer. 相似文献
60.
Estrogenic chemicals are able to alter mammary gland development in female rodents, but little is known on the effects of anti-androgens and mixtures of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EDCs) with dissimilar modes of action.Pregnant rat dams were exposed during gestation and lactation to mixtures of environmentally relevant EDCs with estrogenic, anti-androgenic or dissimilar modes of action (TotalMix) of 100-, 200- or 450-fold high end human intake estimates. Mammary glands of prepubertal and adult female and male offspring were examined.Oestrogens increased mammary outgrowth in prepubertal females and the mRNA level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3, which may be a potential biomarker for increased outgrowth. Mixtures of EDCs gave rise to ductal hyperplasia in adult males. Adult female mammary glands of the TotalMix group showed morphological changes possibly reflecting increased prolactin levels. In conclusion both estrogenic and anti-androgenic chemicals given during foetal life and lactation affected mammary glands in the offspring.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