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6篇 |
免费 | 28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妇产科学 | 2篇 |
基础医学 | 10篇 |
口腔科学 | 6篇 |
临床医学 | 10篇 |
内科学 | 18篇 |
皮肤病学 | 3篇 |
神经病学 | 7篇 |
特种医学 | 13篇 |
外科学 | 9篇 |
综合类 | 59篇 |
预防医学 | 10篇 |
眼科学 | 4篇 |
药学 | 41篇 |
中国医学 | 86篇 |
肿瘤学 | 1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27篇 |
2018年 | 19篇 |
2017年 | 25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16篇 |
2013年 | 14篇 |
2012年 | 15篇 |
2011年 | 15篇 |
2010年 | 24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4篇 |
1986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2年 | 5篇 |
1979年 | 2篇 |
1977年 | 1篇 |
197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王红玲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9,24(1)
张锡纯运用虫类药物组方,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疗效显著.总结张锡纯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理论运用虫类药物的临床经验及对虫类药物独到的见解,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2.
孙理军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35(6):21-24
顾金寿《吴门治验录》是一部以“灵巧”见长的医案著作,其学术特色有四:其一,广引医著医论,治学严谨;其二,验案灵巧别致,通俗易懂;其三,每证刻意精思,治法灵变;其四,善用诸家名方,师古不泥.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值得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53.
贾建义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8(5):401-402
张锡纯先生治疗女子癥瘕经验丰富且独特,主要体现在病因上主张:女子癥瘕,血瘀、冷积;治疗上以“补破并用”为原则,用黄芪、党参等与三棱、莪术或牵牛组成益气活血,扶正祛邪之剂,以理冲汤(丸)为代表方,采取“久服”之策略,以达到“徐徐消之”之目的;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正邪力量对比之不同,不失时机地加用水蛭“专药消之”,促进癥瘕的消退。 相似文献
54.
55.
路志正重视湿阻学术思想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重点介绍路志正教授临证重视辨治湿邪伤人的学术思想。提出湿邪为害,具有多发性、复杂性、难治性的特点。不独南方,北方亦多湿邪,伤人甚广,涉及各科,常与实邪兼挟为患,辨证论治,先别内外,治湿法从多途,不唯温、燥、化、宣、通、渗,还应兼顾调理脏腑气机。文中还举路氏治疗因湿邪阻滞致心律失常案,可窥其对湿邪辨证论治遣药之临床思路与方法,承名师之学术,增后学之经验。 相似文献
56.
徐灵燕 《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5(3):180-182
鲁迅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代表人物,因为截然不同的个性,决定了与其他作家鲜明不同的言语个人风格。本文从宏观、微观、悟性和变化四个方面来分析鲁迅式的谐趣感。 相似文献
57.
国医大师路志正精通中医典籍,熟悉各家学说,擅长治疗中医内科疑难杂症。本文从运用经典理论、经方、各家学说、中医药现代研究成果、民间单验方,整体辨证观和调理脾胃等方面阐述了路志正治疗疑难杂症的思路和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58.
59.
目的 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为药食同源中药,具有较高营养价值、药用价值。随着居民饮食消费观念改变,天然甜味剂市场需求增加,而罗汉果作为天然代糖,热度日趋增强。分析罗汉果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态势,为未来研究拓展提供参考。方法 以罗汉果为关键词,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与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核心集检索并导出相关文献,并导入Endnote软件进行查重、筛选和格式转换后导出题录。最后使用CiteSpace、VOSviewer、Excel软件分别对罗汉果中英文文献的整体产出、研究主体及合作网络、高被引文献、关键词等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551篇,其中中文文献458篇,英文文献93篇。罗汉果的年发文量大体呈现增长趋势,共有14个国家参与罗汉果的研究,其中以中国为主。中英文文献居发文量榜首的机构分别为广西壮族自治区药用植物园、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中国科学院)。中英文文献发文量最多的作者均为马小军。研究领域内各机构和团队之间的交流合作有待加强。被引频次前10的中英文文献主要研究方向为罗汉果的化学成分、植物培养及药理作用研究等。罗汉果苷V作为罗汉果中备受关注的活性物质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中英文关键词共现、聚类显示研究热点集中于罗汉果的栽培、提取分离、工艺优化、药理作用、应用等方面。结论 罗汉果研究目前仍处于上升阶段,未来罗汉果领域的研究重点应关注罗汉果苷V的高含量品种选育、提取工艺等方面,另罗汉果多糖结构与活性的关联性也是罗汉果发展的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60.
《Expert opinion on investigational drugs》2013,22(10):1395-1411
Much interest has focu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selective muscarinic agonists for the treat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 (AD). Cholinergic replacement therapy is thought to be beneficial in alleviating some of the cognitive dysfunctions in this disorder. The cholinergic neuronal tracts are involved in memory and learning processes, and the extent of the degeneration of the cortical projections correlates with the severity of the dementia. An M1 selective muscarinic agonist may be effective in treating at least some of the cognitive symptoms in AD. Highly selective M1 agonists, producing cellular excitation, should be beneficial in AD, regardless of the extent of degeneration of presynaptic cholinergic projections to the frontal cortex or hippocampus. Functional abnormalities in AD may also occur along various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s mediated, in part, at least, by muscarinic receptors. In general, activities associated with mAChR subtypes and m1 receptors, in particular, indicate that M1 agonists may also be useful for this aspect of AD. Mismetabolism of 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s (APPs) may induce AD. Recent studies indicate that the formation of the b-amyloid peptide (Ab) and amyloid plaques is linked to the loss of cholinergic function in AD. New data on the activation of m1 mAChRs in conjunction with recent findings that the induction of such receptors stimulates neurotrophic-like activities, decreases tau phosphorylation and inhibits apoptosis indicate that restoring the cholinergic tone in AD may be useful both in improving memory function and in altering the onset and progression of AD dementia.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recent, promising developments in this field and assesses the value of muscarinic agonists currently under development for the treatment of A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