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0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18篇
儿科学   12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58篇
口腔科学   37篇
临床医学   110篇
内科学   139篇
皮肤病学   27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25篇
综合类   55篇
预防医学   210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100篇
中国医学   36篇
肿瘤学   8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目的建立布鲁菌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其进行应用评价。方法针对布鲁菌外膜蛋白编码基因(omp-2)设计PCR引物,建立PCR方法,利用19种常见细菌和布鲁菌株DNA分别对其进行特异性和敏感度评价,对3株疑似布鲁菌株进行核酸检测,并与分离培养法进行结果比对。结果本研究建立的布鲁菌PCR检测方法仅能检出布鲁菌阳性菌株,对照菌DNA未出现目的条带;敏感度为100拷贝/反应;PCR方法对3株疑似布鲁菌株检出omp-2基因条带,鉴定结果为布鲁菌,与分离培养法结果相同。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布鲁菌PCR检测方法,与分离培养法相比,布鲁菌PCR方法准确、快速,适合布鲁菌病疫情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52.
目的为了快速检测、鉴定沙门菌属细菌,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应对能力,本研究建立了针对沙门菌属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检测方法,并对其特异性、敏感性和检测下限进行评价。方法筛选针对沙门菌的属特异基因,并建立该基因的qPCR检测体系,利用肠道不同种属细菌、不同亚种及血清型沙门菌属细菌、动物及人粪便样本评价该体系的特异度、灵敏度及检测下限。结果获得沙门菌的属特异基因ttrA,建立基于该基因的qPCR检测方法。发现该方法对纯DNA的最低检测下限为2拷贝/反应。对沙门菌属以外的肠道致病菌无扩增,对1 100株不同亚种及血清型的沙门菌的扩增结果均为阳性,对150份沙门菌致腹泻患者的粪便增菌液和210份动物带菌粪便增菌液均检测阳性。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基于单一基因的沙门菌属快速分子检测方法具有特异度高、灵敏度高的特点,可用于快速筛查、鉴定沙门菌及由其引起的感染性腹泻。  相似文献   
53.
目的建立一种能同时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产单核李斯特菌和沙门菌3种致病菌的多重PCR检测方法。方法采用LB培养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产单核李斯特菌和沙门菌标准菌株进行增菌。根据金黄色葡萄球菌的nuc基因、产单核李斯特氏菌的hlvA基因、沙门氏菌的invA基因设计引物,通过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对上述3种食源性致病菌的目的基因进行扩增,同时对反应体系进行优化。结果对平均浓度为5cfu/ml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产单核李斯特菌和沙门氏菌在LB培养液中进行8h振荡培养,可以检出阳性结果;把金黄色葡萄球菌、产单核李斯特菌、沙门菌、志贺菌、蜡样芽孢杆菌、大肠埃希菌0157、阪崎肠杆菌7种菌混合在一起提取混合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显示出很好的特异性结果。结论建立的多重PCR检测方法适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产单核李斯特菌和沙门菌的快速检测,具有快速、简便、灵敏的特点,可广泛应用于食品卫生检测、食物中毒应急处理和临床检验等领域。  相似文献   
54.
上海出现PER-1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 分析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148号试验菌株耐β内酰胺抗生素的原因及耐药性的转移能力。方法 用等电聚焦电泳试验和三相水解试验分析148号试验菌株所产β内酰胺酶,并进行初步分类,再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和PCR产物测序方法确认β内酰胺酶基因。结果 148号试验菌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经分子生物学方法证实有blaPER—1基因,同时还有aacA4基因。结论 148号试验菌株耐β内酰胺抗生素的原因,可能是产生了可转移的PER—1型ESBLs,blaPER—1基因位于质粒上。  相似文献   
55.
目的:研究参薯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方法:收集20个样品并对其原植物进行鉴定,样品进行ISSR分析,NTSYS-pc计算遗传相似系数,UPGMA方法聚类.结果:20个样品被鉴定为参薯、褐苞薯蓣、山薯.参薯与褐苞薯蓣、山薯存在明细的遗传差异,且其种内差异十分显著,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672 9~0.990 7.UPGMA聚类显示参薯种内16个样品可划分为4组,对照样品原植物表型特征,可见断面颜色及块茎支根数是评价参薯种质亲缘关系的重要依据.结论:参薯种内遗传多样性水平高,研究为山药区分提供了分子生物学依据,也为参薯新品种选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6.
研究了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对红曲霉Y 7产多糖的影响 ,优化并确定了产胞外多糖的培养基组成 :麦芽糖 6 0 g/L ,蛋白胨 2 .5g/L ,磷酸二氢钾 4 g/L ,硫酸镁 0 .5 g/L ,氯化钙 0 .6 g/L .研究了油脂对胞外多糖的影响 ,并确定棕榈油的添加量为 0 .2 g/dL .在 5 0 0mL的三角瓶装培养基 75mL ,接种量 15 % ,种子液种龄 2 4h ,培养温度 33℃ ,摇床转速 2 2 0r/min ,培养 96h .在上述条件下生物量干重为 1.4 2 g/dL ,发酵液胞外多糖产量可达 3.2 4 g/L ,比初始条件高出 2 .5倍 .  相似文献   
57.
临床分离多重耐药假单胞菌耐药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解假单胞菌对亚胺培能(IMP)、头孢他啶(CTZ)、头孢哌酮(CPZ)和氨曲南(AZ)的耐药机制。以绿脓杆菌标准株PAO1和对照株TNPOO4为对照,应用SDS-PAGE外膜蛋白图谱和β-内酰胺酶测定方法,研究了临床分离的两株多重耐药绿脓杆菌和一株IMP耐药荧光假单胞菌。结果表明:两株绿脓杆菌分离株均缺失了外膜蛋白OprD_2和外膜蛋白E(OprE),并出现了44.7KD的未知蛋白带;两株菌均产生了较高水平的β-内酰胺酶,其酶活性分别为0.681U/mg和0.6l0U/mg,经IMP诱导,两株菌产酶量未见显著增加;其β-内酰胺酶对上述药物的相对水解率均小于10%。提示该两株绿脓杆菌对上述药物的多重耐药机制可能是OprD_2、OprE的缺失和大量β-内酰胺酶的共同作用结果;其中对IMP耐药的主要原因可能是OprD_2丢失。另一株IMP耐药荧光假单胞菌出现了OprD_2含量的减少。  相似文献   
58.
目的 建立用FTA/PCR检测粪便中隐孢子虫的技术,并与常用的商业化的粪便DNA抽提试剂盒进行比较.方法 选择经病原学检测已经确诊的隐孢子虫阳性和阴性粪便,分别采用FTA卡和商业化DNA抽提试剂盒抽提粪便样本中DNA,进行巢式PCR扩增,对PCR阳性产物进行测序并利用BLAST在NCBI上与GenBank数据库进行比对,做同源性分析,确定虫种.结果 应用商业化DNA抽提试剂盒抽提DNA,无论是否反复冻融破壁,2个阳性对照样本扩增出目的 片段,另3个阳性样本未扩增出特异性条带.样本纯化后应用FTA卡抽提DNA进行PCR检测,所有阳性粪样均扩增出830 bp左右的目的 片段,通过测序和比对,其中2个为贝氏隐孢子虫,1个为火鸡隐孢子虫.结论 应用FTA进行粪便样本中隐孢子虫DNA的抽提方法具有简单有效、快速灵敏、准确可靠等特点,可以应用于粪便中隐孢子虫的检测.  相似文献   
59.
Oxytropis plant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grasslands in northern China. Some Oxytropis species have been reported to contain the mycotoxin swainsonine, an alkaloid which causes poisoning in livestock, referred to as locoism. Previous studies showed that endophytic fungi (Alternaria oxytropis) symbiotically associate with these Oxytropis species to produce swainsonine. However, the influence of variation within the Oxytropis genus on the fixation or loss of symbiosis and toxicity is poorly understood, as is the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Here we used a collection of 17 common Oxytropis species sampled in northern China to assess genetic diversity using genotyping by sequencing which was compared with the levels of the endophyte and swainsonine. Results showed that nine Oxytropis species have detectable A. oxytropis colonisation, and seven Oxytropis species contain sufficient swainsonine to be considered poisonous, whereas the rest may be non-toxic. Species variation rather than the genetic lineage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fixation or loss of endophyte and swainsonine production, which appears to have resulted from genetic drift. Genotype × Environment (G × E) effects were also found to influence endophyte and swainsonine levels amongst species of the Oxytropis genus. Our study will provid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evolutionary basis of A. oxytropis symbiosis and swainsonine biosynthesis in locoweeds.  相似文献   
60.
The epidemiology of bloodstream infections caused by Shewanella spp. is not well defined. Our objective was to define the incidence and determinants of Shewanella spp. bloodstream infections by using population-based surveillance in Queensland, Australia during 2000‒2019. The incidence was 1.0 cases/1 million persons annually and was highest during summer and in the tropical Torres and Cape region. Older persons and male patients were at highest risk. At least 1 concurrent condition was documented in 75% of case-patients, and 30-day all cause case-fatality rate was 15%. Aging populations in warm climates might expect an increasing burden of these infec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