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7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8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8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3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47篇
预防医学   8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29篇
中国医学   209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膏方源流考     
中医丸、丹、膏、散、酒、汤、露、锭八种剂型里包含中药膏方。膏方既可治疗慢性消耗性疾病,又可滋补大病过后的虚弱病体,是兼顾治病与补虚双重作用的良剂。膏方最早的记载出自《山海经》;我国发现的最古老医方《五十二病方》中亦有膏剂三十余方;《黄帝内经》对膏方的制作和使用方法也有描述,有马膏、豕膏等记载;《金匮要略》记载了用大乌头煎煮熬制成膏体来治疗寒疝腹痛病,是将膏方作为内服用途的最早的记录;唐宋时期膏方不仅从制备和使用方法上有了新发展,也扩大了膏方临床适用范围,膏方在这一时期基本成形;明清时期膏方制剂工艺早已成熟,命名更加明确;近现代,在上海、江浙及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膏方使用广泛,尤以上海最为出名。现代膏方注重发挥脾胃的作用,重视膏方炮制与治疗作用,将膏方的发展推向了新高度。  相似文献   
82.
伤寒大家刘渡舟教授熟读经典,擅用经方,认为每一首经方,都因其内在病机而有相应临床表现,或因其临床表现把握其内在病机,选择相应经方,以抓主症为要,对临床表现类似的患者,仔细观察,辨证入微,选择经方。选择《经方临证指南》中浮肿、上热下寒、房劳伤阳等验案七则,展现刘渡舟洞悉病机,深悟经方药性,始终牢牢把握方证相应原则,取效快且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3.
《山东中医杂志》2017,(8):654-656
目的 :观察练习易筋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体质的调节作用。方法 :选取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2014、2015年级学生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易筋经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维持原生活状态不变;易筋经组以易筋经作为干预方法,进行每天2次的功法锻炼,每周练习5 d以上,连续3个月。观察实验前后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各项因子得分差异以及体质指标变化。结果:易筋经组干预3个月后与本组干预前SCL-90量表评分比较显示,易筋经对降低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得分效果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降低强迫症状、抑郁、敌对得分效果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与干预前比较,易筋经组改善肺活量、坐位体前屈、台阶试验效果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改善坐位体前屈、台阶试验效果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易筋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体质有较好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4.
《黄帝内经》对“井穴”论述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内经》对“井穴”的论述较为杂乱,散见于各篇的现象,文章从井穴的意义、井穴的名称及位置、井穴的运用原则、井穴的主治作用以及井穴的施术方法5个方面对其加以归纳和总结,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85.
摘 要目的:探究温针灸联合温经散寒通络汤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痹阻证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中医症状积分、 腰椎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 2020 年 1 月至 2022 年 1 月在厦门市集美区后溪镇卫生院接受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寒 湿痹阻证患者 122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 61 例,对照组患者进行温针灸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 上联合温经散寒通络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关节活动度、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炎症因子水平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失眠、腿痛、倦怠乏力、腰痛、 烦躁易怒、自汗等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关节活动度、JOA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 α(TNF–α)、白细胞介素 –6(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 效率为 98.36 %,高于对照组的 85.2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痹阻证患 者进行温针灸联合温经散寒通络汤治疗,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炎症反应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86.
目的:观察针刺足三阴经为主与常规针刺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足内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足三阴经为主,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每组针刺一次为30min,10次为1个疗程,观察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比对照组有明显提高。结论:针刺足三阴经为主对中风后足内翻的治疗及下肢功能的恢复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87.
观察以强脾补精化瘀益智法组成的强脾补精化瘀益智胶囊对多发梗塞性痴呆的临床疗效。将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属脾肾两虚兼气滞血瘀者 1 1 0例 ,随机分为试验组 5 6例 ,治以强脾补精化瘀益智胶囊 ,对照组 5 4例 ,治以脑复康。治疗 3个月后 ,进行疗效评估 ,同时检测患者 LPO、SOD的变化。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达 76.79%,而对照组总有效率 5 0 %;试验组 MID患者治疗后的 SOD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 ,血清 LPO明显低于对照组 ,2组比较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结论 :强脾补精化瘀益智胶囊对 MID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其清除自由基、减轻缺血性脑损伤的作用是防治 MID的作用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88.
目的:观察补肾益精方对外周血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视网膜分化及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表达的影响,探讨补肾益精方治疗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4只C57BL/6小鼠以碘酸钠(NaIO3)尾静脉注射的方法建立干性ARMD模型。造模后第1d,尾静脉注射3×106个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GFP-BMSCs),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蒸馏水组(12只,给予蒸馏水灌胃)及补肾益精方组(12只,给予补肾益精方灌胃)。另选12只健康C57BL/6小鼠常规饲养作为正常组。治疗14d时,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GFP-BMSCs在视网膜的分化情况;免疫荧光染色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NTF在视网膜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荧光染色显示补肾益精方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GFP双染细胞阳性率高于蒸馏水组(P<0.01);两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特异蛋白65(RPE65)及GFP双染细胞阳性率无差异(P>0.05);两组均未见视紫红质(Rhodopsin)与GFP双染阳性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补肾益精方组CNTF的表达高于蒸馏水组(P<0.05)。结论:补肾益精方能够促进外周血BMSCs在视网膜分化为胶质细胞,并促进CNTF的表达,这可能是补肾益精方治疗干性ARMD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9.
叶巧红  朱慧梅  张丽丽 《新中医》2021,53(5):144-146
目的:观察足三阳经循经井穴刺血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偏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奇偶法分为2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给予足三阳经循经井穴刺血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偏头痛综合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2组疼痛VAS评分、偏头痛综合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研究组疼痛VAS评分、偏头痛综合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疗效总有效率研究组91.43%,对照组80.0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单纯常规针刺治疗,加用足三阳经循经井穴刺血治疗镇痛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同气相求"理论内涵及其对中医基本理论的影响。方法:借助《说文解字》等工具书以明确"同气相求"的理论内涵,引述《易经》《尚书》等古代文献以探讨"同气相求"对中医基本理论的影响。结果:"同气相求"对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进行了一定的补充和完善,并推动了中医推理方法的形成和发展。结论:"同气相求"影响着中医基本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完善,使这些理论形成独特的体系而较全面的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