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70篇
  免费   650篇
  国内免费   234篇
耳鼻咽喉   57篇
儿科学   15篇
妇产科学   15篇
基础医学   106篇
口腔科学   23篇
临床医学   368篇
内科学   305篇
皮肤病学   25篇
神经病学   43篇
特种医学   126篇
外科学   340篇
综合类   2099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358篇
眼科学   44篇
药学   3230篇
  2篇
中国医学   3435篇
肿瘤学   62篇
  2024年   67篇
  2023年   171篇
  2022年   200篇
  2021年   325篇
  2020年   359篇
  2019年   414篇
  2018年   389篇
  2017年   493篇
  2016年   532篇
  2015年   394篇
  2014年   772篇
  2013年   656篇
  2012年   751篇
  2011年   774篇
  2010年   634篇
  2009年   484篇
  2008年   404篇
  2007年   421篇
  2006年   451篇
  2005年   284篇
  2004年   294篇
  2003年   277篇
  2002年   178篇
  2001年   175篇
  2000年   142篇
  1999年   113篇
  1998年   96篇
  1997年   63篇
  1996年   69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4篇
  1973年   4篇
  1972年   3篇
  1969年   1篇
  196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91.
目的观察皮内注射联合口服曲马朵、阿米替林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25例,疱疹消退后疼痛持续3个月以上,采用利多卡因混合液沿色素沉着或触觉过敏区皮内注射。疼痛较剧者隔日注射,其余隔两日注射。同时日服曲马朵和阿米替林。治疗前后采用数字疼痛强度量表记录疼痛强度,同时观察患者的睡眠状况。结果除3例因为注射痛而放弃治疗外,22例治疗结束后1周、2周、4周,NRS评分均显著降低,睡眠显著改善。结论皮内注射联合口服药物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确切,是一种操作简单、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探讨三氧膝关节内注射治疗骨性膝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骨性膝关节炎患者80例,随机分成A组和B组,每组40例。A组注射消炎镇痛液,含0.75%罗哌卡因与得宝松;B组除注射消炎镇痛液,再注入医用三氧48~110ml。每周1次,连续注射治疗3周。治疗前后比较患者7项常见症状。结果B组治疗后症状积分明显低于A组,B组疗效指标改善显著(P〈O.05)。结论医用三氧复合低浓度局麻药和少量糖皮质激素注射治疗骨性膝关节炎安全有效,能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93.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的疗效。方法将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给予基础治疗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和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丹红注射液,观察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变化。并根据我国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定标准统计有效率。结果治疗20d后,治疗组患者NIHS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生活能力,且有效率高。  相似文献   
994.
金叶  丁海樱  吴永江  刘雪松  陈勇 《药物分析杂志》2012,(7):1214-1221,1234
目的:采用近红外透射光谱法,建立血必净注射液提取过程各质控指标的快速定量分析模型,并进行提取终点的快速判断,实现提取过程的在线检测。方法:以川芎、丹参和当归3种药材混合提取过程为例,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回归(PLSR)分别建立阿魏酸浓度和含固量的定量校正模型,并将模型应用于提取过程的在线检测。使用移动块标准偏差(MBSD)算法实现对提取终点的快速判断。此外,采用模型更新方法,扩充原有模型,提高模型的稳定性和预测精度。结果:所建立的阿魏酸和含固量校正模型相关系数均达到0.986,采用所建模型进行在线分析,预测结果与实际测定值相关系数均大于0.967,预测相对偏差(RSEP)小于10%,相对分析误差(RPD)大于3。同时,MBSD算法的终点判断结果与实际相符。此外,将新的样品加入原校正模型进行模型更新后预测效果有所改善。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实现提取过程中阿魏酸浓度和含固量的快速检测,并可快速判断提取终点。另外,模型更新方法有利于解决因药材质量、工况等发生变化导致的"模型失效"问题,从而扩展模型的使用范围。  相似文献   
995.

Background

Injection drug use (IDU) is a primary vector for blood-borne infections. Awareness of Hepatitis C virus (HCV) infection status may affect risky injection behaviors. This study determines the prevalence of risky injection practices and examines associations between awareness of positive HCV status and risky injection behaviors.

Methods

We surveyed individuals seeking treatment for substance use at 12 community treatment programs as part of a national HIV screening trial conducted within the National Drug Abuse Treatment Clinical Trials Network. Participants reported socio-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substance use, risk behaviors, and HCV status. We used multivariable logistic regression to test associations between participant characteristics and syringe/needle sharing.

Results

The 1281 participants included 244 (19.0%) individuals who reported injecting drugs in the past 6 months and 37.7% of IDUs reported being HCV positive. During the six months preceding baseline assessment, the majority of IDUs reported obtaining sterile syringes from pharmacies (51.6%) or syringe exchange programs (25.0%), but fewer than half of IDUs always used a sterile syringe (46.9%). More than one-third (38.5%) shared syringe/needles with another injector in the past 6 months. Awareness of positive HCV vs. negative/unknown status wa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ecent syringe/needle sharing (aOR 2.37, 95% CI 1.15, 4.88) in multivariable analysis.

Conclusions

Risky injection behaviors remain prevalent and awareness of HCV infection wa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y injection behaviors. New approaches are needed to broadly implement HCV prevention interventions for IDUs seeking addiction treatment.  相似文献   
996.
目的研究Narcotrend(NT)麻醉深度监测仪与闭环肌松注射系统(Close-Loop Muscle Relaxant Injection System,CLMRIS)联合应用于全身麻醉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择352例择期全身麻醉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4组:经验组(E组即对照组),NT组(N组),CLMRIS组(C组),NT与CLMRIS联合组(NC组),每组88例。E组依据麻醉医师临床经验判断实施麻醉;N组依据NT监测指导实施麻醉;C组依据CLMRIS指导肌松药使用;NC组联合使用NT及CLMRIS指导实施麻醉及肌松药使用。以入室(T0)、诱导即刻(T1)、插管(T2)、切皮(T3)、进腹(T4)、探查(T5)、关腹(T6)、缝皮(T7)、意识恢复(T8)、气管拨管(T9)、出室(T10)等11个时间点,观察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脉搏氧饱和度(SpO2)、NT分级(NTS)、NT指数(NTI)、肌松计数、TOF值、麻醉用药总量、插管时间(T2~T1)、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插管评级、出室时镇静评分,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4组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均较平稳;NC组MAP、HR变化更为平稳(P<0.05);E组T8~T10各时点RR、SpO2较低(P>0.05)。NC组NTS、NTI处于麻醉目标者较多(P<0.05);C、NC组肌松计数、TOF值于T3~T8时较低(P<0.05),T9~T11时较高(P>0.05)。诱导期药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差异主要产生于维持阶段。维持期NC组麻醉用药最小,E组最大(P<0.05);C组肌松及N组镇静镇痛药与NC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NC组插管时间最长,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最短、Copper评级、Ramsay评分最适宜(P<0.05)。4组术中知晓无差异(P>0.05),NC组无不良反应。结论 NT麻醉深度监测仪与闭环肌松注射系统联合应用于全身麻醉,提高了全身麻醉的安全性。麻醉可控性强,诱导维持平稳,苏醒彻底及时,使用较少的麻醉药物达到最佳的麻醉效果,并可降低全身麻醉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探讨采用美蓝在乳晕下注射与肿瘤周围注射检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 65例临床上腋窝淋巴结阴性的乳腺癌,术前33例患者于乳晕下注射美蓝,另32例患者于肿瘤周围注射美蓝,两组术中寻找蓝染的淋巴结或蓝染淋巴管指向的淋巴结,行手术解剖出SLN,所取SLN单独送病检,相应腋窝行淋巴结清扫并常规病检.结果 33例乳晕下注射发现SLN者31例,每例SLN平均数目为(1.9±0.9)枚,检出率为93.9%,SLN病检结果预测淋巴结的准确率为96.8%,假阴性1例,假阴性率为6.2%,32例肿瘤周围注射法的患者中发现SLN者27例,每例SLN平均为(1.7±0.7)枚,检出率为84.4%,SLN病检结果预测淋巴结的准确率为92.6%,2例假阴性,假阴性率为11.1%.结论 单用美蓝可以定位乳腺癌SLN能并准确反映区域淋巴结的转移情况,同时乳晕下注射法比肿瘤周围注射法确定SLN有更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98.
醋酸卡泊芬净一般不良反应是轻微的,由于其在国内上市时间不是太长,临床应用经验有限,所以其有关不良反应的报道不多,随着该药物临床应用的增加,其存在一些少见的不良反应陆续地被报道出来,可能对患者产生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999.
目的观察异丙酚联合小剂量瑞芬太尼、利多卡因用于无痛胃镜检查的麻醉效果及对异丙酚注射痛的影响。方法将ASAⅠ~Ⅱ级无痛胃镜检查患者80例按信封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仅给予异丙酚+瑞芬太尼混合液静脉注射;试验组先予以利多卡因20mg静脉注射后,再静脉注射异丙酚+瑞芬太尼混合液。2组患者均按照异丙酚1.5~2.5mg/kg静脉注射,给药速度为0.5~1ml/s,待患者入睡后再行胃镜检查,必要时追加异丙酚。对2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和注射痛发生情况进行评级;观察2组用药前、用药后3min及检查结束3个时点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合度(SpO2)的变化,以及检查时间、苏醒时间、异丙酚总用量及麻醉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麻醉效果、操作时间、苏醒时间、异丙酚总用量及心动过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用药3min时点MAP、HR均低于同组检查前;试验组注射痛评分、用药3min时点SpO2、呼吸抑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均无恶心、呕吐、头晕、嗜睡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异丙酚联合小剂量瑞芬太尼、利多卡因用于无痛胃镜检查不仅麻醉效果显著,而且能有效预防异丙酚注射痛。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老年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用生理盐水250mL加入丹红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1次/d;对照组(32例)用生理盐水250mL加入丹参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1次/d,两组均治疗14d为1个疗程。治疗后观察临床疗效、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D)血流速及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0.63%,对照组为71.88%,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TCD血流速检测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增加(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亦有明显增加(P〈0.05);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临床疗效显著,能明显增加椎-基底动脉血流量,改善微循环,降低血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