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04篇
  免费   365篇
  国内免费   154篇
耳鼻咽喉   7篇
儿科学   34篇
妇产科学   28篇
基础医学   293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589篇
内科学   1130篇
皮肤病学   13篇
神经病学   1320篇
特种医学   225篇
外科学   629篇
综合类   1190篇
预防医学   237篇
眼科学   56篇
药学   403篇
  1篇
中国医学   355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217篇
  2021年   272篇
  2020年   229篇
  2019年   170篇
  2018年   171篇
  2017年   243篇
  2016年   236篇
  2015年   222篇
  2014年   447篇
  2013年   406篇
  2012年   442篇
  2011年   424篇
  2010年   373篇
  2009年   329篇
  2008年   312篇
  2007年   285篇
  2006年   252篇
  2005年   213篇
  2004年   172篇
  2003年   182篇
  2002年   133篇
  2001年   106篇
  2000年   128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63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3篇
  197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41.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IPC)是否对缺血/再灌注(I/R)脑细胞具有保护效应及其与微循环调节功能间的关系。方法:I/R与IPC组大鼠均复制脑I/R损伤模型,IPC组增加于I/R之前24h进行的短暂脑缺血预处理。动物均开颅窗观察缺血前、缺血后、再灌后脑软膜微循环指标;并取脑组织作红四氮唑(TTC)染色观察缺血损伤情况。结果:I/R组TTC染色后大多数出现不规则的缺血损伤的淡染区,而IPC组明显少见。IPC组缺血及再灌之后毛细血管累计总长度、微循环血流量、微血管内血流速度之相对增加值均大于I/R组。I/R组于再灌注之后有无复流现象;而IPC组此时呈灌注增加的过程。结论:IPC通过提高微循环的调节功能,促进毛细血管的相对性开放和血流的相对性加快,减轻缺血期组织血流低灌注和再灌注期无复流现象,从而对I/R脑产生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2.
缺血预适应促发心肌毛细血管床功能性开放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反复短暂缺血剌激导致缺血预适应(IP)对心肌毛细血管床功能的影响。方法:复制套扎前降支冠状动脉犬模型。IP组给予缺血5min,灌注5min,反复4次;假手术组不予缺血与灌注剌激,观察40min。分别于实验前、第1次缺血与再灌注及第4次缺血与再灌注末行心肌声学造影,最后对心肌毛细血管进行超微结构观察,并定量分析,做组内及组间比较。结果:第4次缺血较第1次缺血其声学显影最小缺损面积百分比(ADmin%)由32.6%±5.7%降至21.8%±5.2%(P<0.05),定量分析指标峰值(PI)、曲线下面积(AUC)、峰减半时间(HT)均增高;心肌毛细血管数、管腔内径、内皮细胞厚度及内皮细胞超微结构均无明显差别。结论:反复短暂缺血增加心肌微循环血液灌注但无毛细血管超微结构改变,提示IP促发心肌毛细血管床功能性开放。  相似文献   
43.
目的:观察高压氧(HBO)、尼莫地平、音乐综合治疗对缺血再灌注大鼠的作用。方法:采用电击、创伤刺激大鼠视、听觉,并结扎颈动脉,阻断血流20min再灌注,给予HBO+音乐(1组)、HBO+尼莫地平+音乐(2组)治疗,观察血小板选择素-CD62p(CD62p)、红细胞内钙(IECa2+)、红细胞变形指数(DI)及皮质醇(Cor)水平变化,并断头取脑作组织形态学分析。结果:应激1组、2组大鼠CD62p,IECa2+、Cor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以应激1组更显著(P<0.01)。DI值应激1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应激2组DI值虽高但无统计学意义。脑组织形态学变化:应激1组神经细胞大部分肿胀、固缩、变性并崩解;应激2组变化轻微。结论:HBO、尼莫地平、音乐综合治疗有益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缺血预处理对未成熟心肌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经典心脏缺血预处理、肾缺血预处理及双下肢缺血预处理动物Langendorff灌注模型比较三种方法对缺血 /再灌(I/R)未成熟心肌损伤的效应。分为5组 :正常对照组(NC,n=6) ,离体心脏仅灌注KH液70min;缺血 /再灌 (I/R ,n=6) ,离体心脏灌注15min转为工作心15min后停灌45min,恢复灌注15min改为工作心30min;心脏缺血预处理组 (IPC,n=6),离体心脏灌注15min转为工作心15min后反复2次缺血5min/再灌5min,然后重复I/R组方法 ;肾缺血预处理组(K -IPC ,n=6) ,反复3次阻断左肾动脉5min,放开5min,然后重复I/R组方法。双下肢缺血预处理组 (DL-IPC ,n=6) ,反复3次捆扎双下肢5min,松开5min,然后重复I/R组方法。以左心室功能恢复、心肌含水量、血清肌酸激酶 (CK)和乳酸脱氢酶 (LDH)漏出率 ,心肌组织ATP和丙二醛 (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电镜作为观察指标。结果IPC、DL-IPC及K-IPC组在左心室功能恢复优于I/R组 (P<0.05) ,在ATP含量、SOD活性及心肌超微结构方面均优于I/R组(P<0.01) ,心肌含水量低于I/R组 (P<0.05) ,在MDA含量、CK、LDH漏出率方面均低于I/R组 (P<0.01)。结论不同部位的非心脏缺血预处理 ,与心脏缺血预处理可诱发同等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5.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I-postC)对大鼠后肢骨骼肌微循环和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3个实验组,即I/R组、I-postC组和预处理(IPC)组(n均=8),左后肢作为自身对照。无创动脉夹夹闭右侧股动脉4h,松夹再灌注2h建立大鼠后肢I/R模型。于再灌注结束时分别检测大鼠胫前肌血氧饱和度(StO2)、微循环、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及骨骼肌湿、干重比值(W/D)和骨骼肌组织丙二醛(MDA)含量。结果:(1)再灌注I-postC减轻I/R对心功能的抑制,I-postC组+dp/dtmax和-dp/dtmax较I/R组分别增高18.5%和21.3%(P<0.05),I-postC组W/D较I/R组降低4.9%(P<0.05);I-postC组MDA较I/R组降低40.9%(P<0.05)。(2)再灌注I-postC组实验侧细静脉血流速度较I/R组增加8.3%(P<0.05),细动、静脉收缩减轻(细动、静脉内径较I/R组分别增加14.8%和29.1%,P<0.05),与IPC的保护效果接近(P>0.05)。结论:I-postC显著减轻骨骼肌I/R损伤,其保护机制与改善微循环有关。  相似文献   
46.
目的 系统评价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缺血性脑卒中(IS)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BM、CNKI、WanFang、VIP等数据库。搜集Hp感染与IS发病风险相关性的观察性研究,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0年12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信息并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及偏倚风险,采用Stata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6项比较,发表在24篇文献中,涉及111 059例患者,包括19项病例对照研究,7项队列研究。文献质量均评价为中高水平。meta分析结果显示:Hp感染可增加IS的发病风险 [OR(95%CI) = 1.52(1.31~1.77),P<0.01]。以研究类型[病例对照研究(OR = 1.69)]、Hp感染检测指标[Hp - IgG(OR = 1.42)、CagA - IgG(OR = 2.09)、C - 14(OR = 3.30)]、卒中病因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OR = 2.69)]为分类依据进行亚组分析,发现Hp感染可以增加IS的发病风险。结论 Hp感染与IS发病风险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该结论尚需更多高质量病因学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维生素B12联合叶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2年3月三门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36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常规组(66例)和联合组(70例),常规组患者接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规范化治疗,联合组在常规组基础上服用维生素B12片和叶酸片,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浆Hcy、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ADL)评分,并记录随访期内的脑卒中事件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浆Hcy、叶酸、维生素B12水平、NIHSS、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联合组血浆Hcy水平低于常规组,血浆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ADL评分高于常规组,NIHSS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访期间联合组患者复发率为6.67%,低于常规组的2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  相似文献   
48.
目的 比较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与健康人群生活行为习惯及基因多态性。方法 以2021年1—12月某医院收治的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17例作为病例组,按照性别、年龄1∶1比例匹配同期医院进行体检健康者617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与健康人群生活行为习惯及基因多态性的差异,生活行为习惯包括控制体重、吸烟、饮酒、睡眠时间、体育锻炼、饮食健康,基因多态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和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纤维蛋白原(FGB)G(-455)A、内皮细胞-白细胞黏附分子(ELAM)ser128arg、细胞黏附分子-1(ICAM1)gly214arg、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G(-308)A、肿瘤坏死因子β(TNFβ)thr26asn结果 病例组患者617例中男性396例,女性221例;年龄37~64岁。健康对照组617人中男性396人,女性221人;年龄37~64岁。2组性别分布、平均年龄、舒张压和收缩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控制体重、吸烟、饮酒、睡眠时间、体育锻炼、饮食健康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FGB G-455A、ELAM ser128arg、ICAM1 gly214arg、TNFαG-308A、TNFβ thr26asn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FGB G-455A、ELAM ser128arg、ICAM1 gly214arg、TNFαG-308A基因型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而TNFβ thr26asn基因型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遗传因素,与TNFβ thr26asn多态性可能存在一定关联,寻求遗传病因学证据及建立良好生活行为习惯,如控制体重、戒烟限酒、保证充足睡眠、坚持体育锻炼和健康饮食等,有利于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  相似文献   
49.
50.
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勇  马丽媛等 《医学文选》2001,20(4):415-417
目的:了解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与中国人群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PCR和分子杂交技术对北京地区29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280例无脑血管病对照者进行MTHFR基因C667T多态性检测和分析。结果:C677T多态性位点在两组人群中的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但该位点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中分布无差异。结论: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不是中国人群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遗传学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