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2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6篇
耳鼻咽喉   3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60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32篇
预防医学   38篇
药学   53篇
中国医学   10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41.
[目的]了解铁路职工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病情况,为慢性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2005年,对济南铁路局所辖济南、泰安、聊城、兖州地区部分45岁以上职工测定血压,检测空腹血糖、血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结果]调查4118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7.56%,糖尿病患病率为15.03%,高血脂症患病率为41.31%。男女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18.35%、14.79%,高血脂症患病率分别为42.96%、35.49%(P〈0.01);糖尿病患病率男女分别为15.32%、14.02%(P〉0.05)。随着年龄的增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病率增高(P〈0.05)。高血压患病率,糖尿病患者与非患者分别为23.26%、16.55%,高脂血症患者与非患者分别为20.16%、15.72%(P〈0.01);糖尿病患病率,高血压患者与非患者分别为19.92%、13.99%,高脂血症患者与非患者分别为16.81%、13.78%(P〈0.01);高脂血症患病率,高血压患者与非患者分别为47.44%、40.00%,糖尿病患者与非患者分别为46.20%、40.44%(P〈0.01)。[结论]45岁以上铁路职工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病率较高。  相似文献   
442.
目的 研究白藜芦醇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血脂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90只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喂普通饲料,其他各组喂饲高脂饲料建立高脂血症模型,各组按规定预防给药40d后测定血清血脂水平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与模型号组比较,白藜芦醇能明显降低高脂血症大鼠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载脂蛋白B100(apoB100)水平(P<0.05),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1(apoA1)含量和apoA1/apoB100比值(P<0.05);全血低、中、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刚性指数(IER)、红细胞聚集指数(lEA)显著降低(P<0.05),红细胞变形指数(IED)升高(P<0.05).结论 白藜芦醇能预防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脂代谢紊乱,可能与其提高机体脂代谢能力,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443.
本文对48例高脂血症患者口服辛伐他汀5mg/d和10mg/d的情况进行了疗效对比,结果:2组服药4周后TC、TG、LDL—ch均显著下降,HDL—ch显著升高(P<0.01);10mg/d组降TC、TG和升HDL—ch总有效率比5mg/d组明显增高(P<0.01)。2组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辛伐他汀降脂效果显著,每日服10mg优于每日服5mg。  相似文献   
444.
扩展青霉脂肪酶预防高血脂症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扩展青霉脂肪酶对动物血脂和血液粘度等指标的影响 ,为其在医药卫生领域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测定脂肪酶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高脂实验组在体重、肝重、血脂、血液流变等指标的差异。 结果  1脂肪酶实验组大鼠的体重、肝脏重量、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 ;2脂肪酶实验组血中甘油三酯 ( TG)、胆固醇 ( TC)和低密度脂蛋白 ( L DL- C)显著低于高脂对照组 ( P<0 .0 5 ) ,而其高密度脂蛋白 ( HDL- C)显著高于高脂对照组 ( P<0 .0 1) ;脂肪酶实验组的全血粘度 (高、低切 )、全血还原粘度 (低切 )、血沉 ( ESR)等指标与高脂对照组相比有明显改善。 结论 扩展青霉脂肪酶具有预防血脂升高和改善血液流变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45.
目的:探讨针刺对脑缺血损伤的神经保护机制及高脂血症与脑缺血损伤的关系。方法:雄性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血脂模型组、脑缺血模型组、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组、脑缺血治疗组、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治疗Ⅰ组、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治疗Ⅱ组,每组10只。采用经典高脂配方饲料喂养并结合化学刺激诱导血栓性闭塞大脑中动脉造成大鼠高血脂合并局灶性脑缺血联合模型。脑缺血治疗组针刺"百会"水沟"穴;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治疗Ⅰ组先电针"三阴交"丰隆",每日1次,治疗10d后再造脑缺血模型;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治疗Ⅱ组脑缺血后针刺"三阴交"丰隆"百会"水沟"穴,每日1次,治疗7d。治疗结束后,用神经行为学症状评分标准评定大鼠的神经症状,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大鼠海马区Caspase-9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Caspase-9表达增加(P<0.01),以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大鼠尤为明显(P<0.01);针刺后Caspase-9表达明显减少,其中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治疗Ⅰ组较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治疗Ⅱ组减少更显著(P<0.01)。同时各治疗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亦明显降低。结论:针刺可改善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的神经行为学症状,减轻Caspase-9的过度表达,表明针刺治疗高脂血症可有效地预防和减轻脑缺血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446.
目的 观察养阴化瘀中药对大鼠实验性高脂血症血及肝脏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 采用高胆固醇饮食饲喂大鼠造成高脂血症模型,予以养阴化瘀中药灌胃,实验结束时取血及肝脏测试其脂质含量,并与基础饲料喂养及西药灌胃治疗对照观察。结果 中药、西药治疗组血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明显低于造模组(P〈0.01)、高密度脂蛋白及其亚型明显高于造模组(P〈0.01),肝脏匀浆胆固醇含量亦明显低于造模组(P〈0.01),且中  相似文献   
447.
目的:考察当归芍药散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血脂水平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以高脂饲料建立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观察当归芍药散干预后血脂的变化。结果:当归芍药散各给药组能明显减少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载脂蛋白B(ApoB)的含量,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载脂蛋白A(ApoAI)含量,使全血粘度降低、血浆粘度降低。结论:当归芍药散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血脂、全血粘度及血浆粘度异常具有一定的改善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48.
徐庆年  孙洪清  刘莉  王江蓉  卢洪洲 《肝脏》2008,13(5):372-374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丙型肝炎病毒(HCV)合并感染的艾滋病患者予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后出现的血脂代谢变化和脂肪肝发病情况及临床对策。方法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HAART方案为(d4T+3TC+EFV),比较抗病毒治疗前后空腹血脂变化(包括甘油三脂、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脂肪肝发病情况,对照组观察随访指标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患者HAART治疗前后血甘油三脂分别为(1.44±0.35)mmol/L和(2.10±0.54)mmol/L(P〈0.01),总胆固醇分别为(3.91±0.86)mmol/L和(5.45±0.87)mmol/L(P〈0.01),血高密度脂蛋白分别为(1.26±0.21)mmol/L和(1.22±0.05)mmol/L(P〉0.05),血低密度脂蛋白分别为(2.29±0.33)mmol/L和(3.11±0.29)mmol/L(P〈0.01)。治疗组49例患者到2006年7—8月B超肝脏检查累计发现脂肪肝9例。对照组随访过程中血脂无明显变化,没有发现脂肪肝。结论治疗组患者HAART后血甘油三脂、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均较抗病毒治疗前显著增高;高密度脂蛋白无显著变化。影像学B超诊断脂肪肝发生率为18.3%(9/49)。提示HAART与血脂代谢异常及脂肪肝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49.
脾主运化水谷,布散精微。血脂亦由水谷化生,并依赖脾气散精,经“脉道”布散周身。脾失健运脂质代谢异常时,痰浊内生,阻碍气血运行,导致“脉道不利”。脾失健运脂质代谢异常是导致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主要因素。脾失健运脂质代谢异常,可影响内皮细胞结构及功能,促使异常代谢的脂质在血管内膜下沉积,形成脂质条纹,导致血管管腔变窄,结构异常,即“脉道不利”。巨噬细胞内胆固醇吸收与排泄障碍,稳态失衡,使得巨噬细胞内脂质蓄积形成泡沫细胞,这一病理过程的使动环节与脾失健运脂质代谢异常密切相关。从“泡沫细胞”形成机制入手,探讨脾失健运脂质代谢异常状态下,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制,可为厘清“脾失健运”与“脉道不利”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亦为中医临床“从脾论治”冠心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